2023年第二季度央行评级结果出炉
发布时间:2023-12-26 11:48阅读:61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聂国春)中国人民银行12月22日公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经营稳健,风险总体可控。其中,福建、贵州、江苏、江西、青海、山东、西藏、重庆、上海、浙江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内无高风险银行,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内高风险银行维持在个位数水平,区域金融生态持续优化。
据了解,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内436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银行机构3992家、非银机构372家)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评级结果按风险由低到高划分为11级,分别为1-10级和D级,D级表示机构已倒闭、被接管或撤销。其中,评级结果1-5级为绿区、6-7级为黄区,绿区和黄区机构可视为在安全边界内;评级结果8-10级或D级为红区,表示机构处于高风险状态。
评级结果显示,1-7级的银行有3655家,资产占全部参评银行总资产的98.28%。红区银行337家,资产规模6.63万亿元(占比1.72%),较2019年峰值时期压降近一半。其中,大型银行评级结果较好,是金融体系稳定的压舱石;城市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次之,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一定风险。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高风险银行数量分别为191家和132家,资产规模占参评银行的0.84%。
据悉,对于1-7级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原则,开展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异常指标和苗头性风险,采取风险提示、约谈高管等措施促使大部分银行异常指标回归至行业正常水平,做到抓早抓小“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对于高风险机构,人民银行采取“一对一”通报、约谈高管、下发风险提示函和评级意见书等多种早期纠正措施,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自我修复化解风险,增强金融机构风险防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