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大陆保障性住房发展:学习海外经验还是创造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3-12-19 10:45阅读:154
中国政府计划进一步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这是中国大陆房地产行业构建“新发展模式”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具体的制度设计尚未形成,对于未来政策走向市场存在不同的看法。在这篇报告中,我们结合海外市场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大陆发展保障房的态度以及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从全球背景来看,中国大陆住房政策的调整并不突兀。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住房商品化和房地产金融的发展,但也导致住房可负担性达到近40年来的最低点,这可能意味着公共政策需要进行调整。中国大陆的情况也有相似之处,过去20年我们经历了一个相对单边的住房市场化过程,累积了一些矛盾,现在市场和保障之间的平衡需要重新调整,这并不难理解。
关于“学习新加坡、中国香港还是其他市场”的辩论,我们认为更有价值的是分析海外市场的路径成因,而不是简单地借鉴某种模式。事实上,即使面临相似的市场矛盾,每个经济体的政策选择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住房体系的调节最终是高度本地化的过程。如果一定要进行比较,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在土地制度上与中国大陆更为接近,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方式也更加注重实物调节,但是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做法和效果却截然不同。我们认为中国大陆现在面临的市场矛盾与中国香港的历史情况相似,但我们并不希望简单地“学习中国香港”的经验。因此,新加坡的产品设计在中国大陆是否可行并不那么简单。那么美国、日本、欧洲呢?在这些经济体中,公共住房在过去40年中逐渐边缘化,这可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方向。但是是否存在一些可借鉴的经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请投资者参考正文中的具体内容,我们特别深入探讨了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经验。
中国大陆的住房体系调节可能需要创造性思维,以理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之间的关系。我们提出以下几点:首先,在住房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增加任何形式的住房供给都需要谨慎考虑;其次,我们认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制度设计正在逐渐完善,未来的重点将放在购买型产品的设计上;第三,当我们仔细考虑“双轨制”的内涵时,从海外市场成功的实践经验来看,一个重要的点是在产品设计上尽量避免将“保障”和“商品”对立起来(例如新加坡的组屋就是一个兼具双重属性的产品),否则将带来更多管理上的困难。对于购买型产品来说,在中国大陆市场上理顺“保障”与“商品”的关系可能是未来的核心命题。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小米玄戒O1芯片发布,小米股票终回暖!自研芯片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2025-05-26 10:32
-
2025年端午节假期享收益,赶紧码住这份攻略!
2025-05-26 10:32
-
打新预告来啦!来看看这两支新股潜力如何~
2025-05-26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