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面是重要变量
发布时间:2023-11-30 22:51阅读:57
本周以来,股债“跷跷板效应”再次显现。
宏源期货研究所金融期货分析师曾德谦认为,上周以来基本面数据陆续边际走弱,是股债“跷跷板效应”再现的直接推动。
上周以来先后公布10月金融数据、经济数据、11月PMI数据,其中,贷款数据环比少增、投资增速较前值再次下滑,地产投资下跌9.3%,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5.9%,较前值下滑0.3个百分点,PMI数据在三季度短暂修复后于10月开始再次回落,11月PMI显示制造业供需双降。“这些数据均对市场在三季度以来的经济修复预期逐步修正,带动股指走弱、期债反弹。”曾德谦分析称,此外,资金与情绪上的影响加剧。11月以来人民币大幅升值,离岸美元对人民币自月初的7.33附近修复至当前7.13附近,但外资持续净流出,叠加近期资本市场部分机构陷入违约风险影响,A股资金观望情绪浓厚,引发大盘股指下跌,市场避险情绪再次升温。
南华期货债券分析师高翔表示,此前“股债跷跷板效应”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币汇率回落压力较大时,人民币资产整体承压。9月份在美债收益率持续上行,通胀预期较强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回落压力较大。另外,在央行8月初发布会强调“防范资金空转”后,流动性也有所收敛。内外压力共振之下人民币资产大幅回撤。进入10月后随着资金面边际转松,10月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增发万亿元国债,债市利空出尽。
外部来看,随着中美关系边际修复,美国通胀就业数据连续弱于预期后,美债收益率大幅下行,人民币对美元明显升值。内外部压力均有所改善之后,人民币资产也得以回归基本面逻辑,股债“跷跷板效应”再度出现。
在徽商期货金融期货分析师仝晓燕看来,近期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11月中旬以来资金面始终以紧平衡为主。市场利率高于政策性利率,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始终高于公开市场7天回购利率,且年底增发国债带来资金面收紧预期进一步增强,这使得股债对于资金面的影响更为敏感,也使得市场更多表现为“跷跷板效应”。二是经济基本面的修复斜率偏弱,以债务拉动经济增长的效能降低,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使得在这一轮的宽信用周期中,股市很难走出强势的多头行情,债市也很难大幅走熊,两者表现出明显的“跷跷板效应”。
“从当前已有数据看,经济基本面表现略弱于三季度以来的修复预期。”曾德谦说,地产问题持续拖累投资增速,上周百城土地成交、住宅用地成交显著跳水,商品房成交处于低位。三季度以来中央和地方持续积极表态,频频推出政策引导地产市场预期修复,但地产链条传导周期较长、资金缺口大,短期难以看到数据的快速反弹。工业企业一方面受制于季节性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下游终端需求偏弱,工业企业整体开工情况较三季度有所回落。资金方面,跨月、12月银行MPA考核等因素带动近期债市资金边际收紧,同时政策取向更关注化债、防风险方向,“一揽子化债”政策逐步落地,短期难有显著宽松或扩信贷预期。海外方面,近期美联储官员对降息预期松口,10年美债收益率持续下滑,人民币处于升值阶段。
“经济基本面压力较大,叠加股市持续下行资金观望情绪浓,股指或仍有磨底行为,注意10月以来股市中小盘修复或已阶段性到位,而沪深300与上证50调整幅度较大,后市或有超跌反弹,当前IC/IH比值处于过去一年偏高水平,短期IC/IH比值或向下修复。债市资金逐步收紧,供给增加,上行空间有限。海外方面,这一环境下,需要更多关注重要经济会议及政策相关举措,以及12月美联储会议是否释放明年降息预期。”曾德谦表示。
仝晓燕认为,在资金面预期改善前,股债“跷跷板效应”预计会进一步延续。股指在低估值支撑下,继续下探空间有限,尤其是IF。未来驱动国债期货的因素多空交织,期债在消化完基本面利多后,预计以振荡走势为主。后期需关注基本面的实际改善情况、股市的资金流入情况及央行年底平抑流动性波动的实际操作。
高翔表示,当前离岸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在7.14左右,相比9月7.3左右的压力位,人民币压力已经得到了明显释放。尽管当下流动性依旧维持紧平衡,汇率风险释放后外部环境对于国内货币政策空间的掣肘已经明显放松,货币政策自主空间较大,资金面压力可控的情况下,“跷跷板效应”大概率延续。当前政策聚焦防风险,多家国有大行密集召开房企座谈会沟通需求,基本面弱复苏延续,资金面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重要的边际变量。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