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化、智能化施肥才能提高粮食产能
发布时间:2023-10-24 22:50阅读:134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南方农村报记者 任亚航
近日,作为第二十四届全国肥料双交会的重头戏,“肥水与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专题论坛”在山东青岛举办。专家代表就粮食产能提升、肥料市场形势进行探讨。
肥水增粮有更高要求
粮食产能如何提升?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必须大力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构建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
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教授柯炳生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深刻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新变化新形势,指出当前我国粮食数量有保障,但是质量需要提升。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是制约我国粮食产能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的一大因素。在扩面积潜力有限的现实情况下,粮食产能提升主要靠提单产,重点要协调好耕地、科技和生产组织三大要素的关系。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窦鹏辉围绕现状、战略、使命三个方面,分析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粮食生产的贡献以及差距和不足,提出破卡保安全、集成提单产、转型增绿色、改革提效能的战略任务,强调前端攻关、中段集成和后端推广并重,整合良田、良种、农机、农艺等优势资源,集成运用整套增产技术模式,推进粮食作物生产节本增效和转型升级,并对企业提出“以作为换取地位、凭贡献赢得支持”的要求。
水肥一体化升级空间大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精准化、智能化施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飞虎认为,要想让节水真正惠及群众,就要大力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支撑技术,是实现农业设施化、规模化、自动化、规范化的有效途径,能使种植业最基本的两项农事活动(灌溉、施肥)实现精准化,能大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当前,我国在农用设备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但在推进水肥一体化方面仍存在问题。其中,一大问题就是,缺乏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农艺技术措施与滴灌工程互不相适应,滴管技术的特点与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科学做法是水肥精准调控,适时适量供给,根据养分需求,按生育期精量施灌。”现场,尹飞虎系统总结了水肥一体化“四节、三增、两促进、一提高”的应用效果,并对水肥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指出,未来水肥一体化模式将由单项节水向综合节水发展,从水肥一体到水肥药气一体发展。
今年氮磷肥供需平衡
俄乌战争的阴云还未散去,中东地区巴以冲突再起。这几个涉事区,一个是全球主要的化肥出口国,另一个掌握着石油、天然气等化肥生产所需的关键能源。局势的动荡,也将影响全球肥料价格。
论坛现场,主办方邀请到了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原料肥事业部总经理杨国敏,就当前的肥料形势进行分析预测。
杨国敏指出,在政策强化、保产、保供的大基调下,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化肥市场呈现高开工率、高供应量、高进口量的特点,市场需求与产能相匹配,氮、磷、钾价格已到同期低位。
前三季度,尿素供应充足,开工率较高,日产长期处于17万吨以上,开工率达77%以上。截至9月底,全国还拥有尿素库存37万吨,港口库存约16万吨。随着国内用肥旺季的结束,市场需求有所下降。
“当前秋季用肥结束,冬储还未开始,正处于肥料的空档期。”杨国敏介绍,预计今年全年氮、磷肥供需平衡,钾肥需求有保障。下一步应关注国际形势变化、汇率波动和冬储政策。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