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投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3-5-4 11:32阅读:599
量化投资发展历程
最早的量化投资概念出现在1900年,当时法国数学家Louis Bachelier发表了博士论文《投机的理论基础》,讨论了使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来研究股票波动,这篇论文基本上公认是量化投资的开端。
1929年 1933年 期间,在全球性经济大萧条后,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教授 Benjamin Graham和 David Dodd出版了著名的《证券分析》。书中提出了一种评估公司股价是否高估/低估的方法。这种方法即“价值投资”的开端。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Harry Markowitz提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提出均值-方差分析方法和投资组合有效边界模型(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做为“分散投资”和投资组合优化理念,有了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
夏普1963年1月提出了“投资组合的简化模型”,1964年夏普又发展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不仅可以作为预测风险和预期回报的工具,还可以衡量投资组合的绩效以及衍生出在指数型基金、企业财务和企业投资、市场行为和资产评价等多领域的应用和理论创新。
1976年罗斯在CAPM的基础上提出“套利定价理论”(APT),提供一个方法评估影响股价变化的多种经济因素。布莱克和斯克尔斯提出了“期权定价理论”。
数学开始在金融,经济方面大放异彩,投资方法越来越专业化,理论化,系统化,和标准化。为量化投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到了20世纪80年代,更多人开始用计算机+金融数据来设计模型,构建组合。人们开始慢慢在传统的规模因子、盈利因子中加入更多类型的因子;投资组合上也更加多样化,譬如从原始的纯多头策略扩展到多空对冲策略,以及多空不均衡策略等类型。
在2000年 2007年间,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金融数据的存储、传输更加快捷。人们可以更加高效、快捷的实现验证投资思想和构建交易策略。量化基金得到很多金融机构的重视,相对于传统投资方法,量化投资的很多优势逐渐凸显出来:比如策略本身都是基于深入研究基础之上,可信度比较高;完善的在风险和回报之间的平衡;以及不受情绪干扰,严格的遵守投资纪律等。
2008年的美国次级贷款,引发流动性危机凸现,引发金融市场动荡,以高杠杆为代表的很多量化对冲基金,遭遇了量化史上最大的滑铁卢。
2010年至今,量化对冲基金开始缓步恢复。其实回顾 2007 2009 金融大动荡时期,仔细反思,真正的导火索并不是对冲基金,也不是对冲基金投资、研究的方式方法,而是金融市场本身的规范存在漏洞。
对于国内量化投资的发展,最早量化基金诞生于2004年。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基金和上投摩根阿尔法基金。从此,量化投资走入公众视野。
2007年、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有很多海归陆续回国以后加入公募基金,带来了海外先进的量化投资策略,这个时期多因子选股策略逐渐在国内出现。
2009年,嘉实量化阿尔法、中海量化策略、长盛量化红利策略、富国沪深300增强和华商动态阿尔法相继成立,海外积累的量化投资经验,开始应用于国内的金融领域。
在量化模型中最广泛运用的,是多因子模型。它将影响股票价格的各个因素(比如宏观、行业、流动性、公司基本面、交易情绪等)剥离开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进行验证,筛选出有效因子,买入满足这些因子的股票。这样就能避免主观盲目,快速覆盖所有股票。
2010年,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国内开始研究股指期货的实际应用。此时的量化基金终于具备了可行的对冲工具,各种量化投资策略如alpha策略(α策略也叫市场中性策略,就是把大盘风险β对冲掉)、股指期货套利策略才真正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2010年被认为是中国量化投资元年。
2013年到2015年9月股指新政之前可以说是国内量化基金有史以来最风光的一段时期。买创业板、抛股指成了最流行也最拥挤的量化策略。中间出现过分级基金套利、可转债套利、ETF套利、期现套利等一大波的套利机会,然后在大盘暴跌的时候有一部分量化对冲基金经受住了回撤的考验。
2015年9月至今,市场上一方面从低收益低风险的套利对冲策略,逐步向多空策略、股票多头策略、股票T+0策略转变,另外一方面,从股票对冲向商品期货、国债期货等品种的CTA策略转变,这又重新开辟了量化投资的新时代。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聚焦:中信证券保荐的水利工程领域科创板“潜力股”
2025-07-28 13:07
-
存款利率连降,银行理财产品还能买吗?该如何选择?
2025-07-28 13:07
-
可转债转股指南来啦!这几个关键点务必留意
2025-07-28 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