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淡季逆势慢涨,阶段性反弹还是趋势性反转
发布时间:2023-2-24 14:48阅读:102
【导语】春节过后,市场需求降至季节性低位,但全国猪价出现跌后慢涨的走势,且上周末涨势加速。通过对比发现,本次涨价的主要动力来自北方市场。但屠宰企业白条鲜销订单量减少,随着北方猪价涨至阶段性高位,屠企盈利明显减少,本轮猪价上涨仍是短期反弹而非趋势性反转。
春节过后,全国瘦肉型生猪交易均价以震荡上涨走势为主。据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1月28日至2月8日猪价跌至13.80元/公斤后低位盘整。自9日开始,随着中原和东北等地降雪,加之地方收储等消息兑现,二次育肥积极补栏,生猪供应收紧,猪价开始连续反弹。截至22日,生猪交易均价涨至15.70元/公斤,较1月28日累计上涨0.85元/公斤。二次育肥的支撑以及冻品入库的利多影响,使得猪价在需求淡季呈现慢涨走势。除此之外,生猪供需的短期结构性变化也是驱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肥猪存栏减少,养殖方有压栏意向。自11月过后,养殖企业出栏均重和屠宰企业的收购均重连续走低,收购均重降速明显慢于出栏均重。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2月16日当周屠企收购均重较11月初下降1.98公斤,降幅1.57%;养殖企业出栏周均重下降4.38公斤,降幅3.48%。春节前集中的惯性出栏后,节后养殖企业大猪存栏减少,压栏意愿提升。
大猪需求不减,标肥价差缩小,养殖方压栏意向增强。春节后多数地区气温偏低,120-140公斤大猪需求不减,屠企对瘦肉型大猪仍有一定依赖。以河南地区为例,截至2月16日,150-165公斤的瘦肉型大猪价格与标猪价格基本持平,一般体型猪源较标猪价格偏低0.2-0.3元/公斤,标肥价差偏小,也支撑养殖方继续压栏。截至2月16日,养殖企业出栏均重较屠企收购均重偏低2.68公斤,也为养殖企业压栏增强信心。
南北方价差缩小,低价猪源冲击减弱。南方市场因节日期间积压的大猪仍有出栏,1月28日当周,南方市场交易周均重的环比增幅明显大于北方市场,南北价差最大至-0.30元/公斤。随着南方市场大猪陆续被消化后,节后第二周南北方交易均重环比均出现下跌,且南方跌幅超过北方。两者价差连续两周收窄至-0.10元/公斤,抑制了南方低价猪源的北调趋势,减轻了对苏浙闽高价区的供给冲击,进而支撑北方猪价领先上涨。
3月份之前,推动猪价上涨的供应面因素仍然存在,需重点关注二次育肥猪源的出栏节奏及出栏量对生猪供应量的影响。但屠宰企业的屠宰需求以及冻品入库需求已有减弱迹象,且终端需求难有明显利多,生猪市场供需关系或再趋于宽松,难以为猪价持续上涨提供动能。具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终端消费低迷,屠宰企业亏损面有所扩大。在猪价连续慢涨过程中,部分屠企开始渐进式分割入库,节后宰量呈现连续上涨走势。但终端消费难以有效跟进,屠宰企业鲜销白条订单减少,猪肉价格难涨。据卓创资讯统计,节后三周生猪屠宰量连续上涨的同时,毛白价差一路缩水至3.84元/公斤,较节前最后一日下跌23.08%。白条肉价格止涨,也导致下游屠企大半亏损。
需求预期偏弱,冻品入库谨慎。当前中小型屠企冻品库容率涨幅较快,部分在3月中旬前可满库,且近期入库速度放缓。据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月16日,重点屠企的冻品入库率升至25.95%,环比上涨0.90个百分点,涨幅收窄3.47个百分点。龙头企业对猪价仍持观望心态,入库操作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若未来规模屠企仍未出现集中入库操作,预计后期中小企业减量入库,利空效应显现,生猪价格上涨难以持续。
季节性供需特征难以驱动猪价继续上行。2-4月,传统节假日较少,且气温不断升高,肥猪白条肉订单或减少。预计3月中旬过后,屠企或陆续开始调整级差,对大体重猪源停止采购,将导致肥标猪价差由正转负,进而减弱养殖方的压栏意向,出栏节奏或将加快。同时根据育肥周期推算,2月中旬二次育肥的110-120公斤猪源或在3月下旬以后开始出栏。若出现降价趋势,不乏提前出栏的可能,叠加原有出栏可能导致3月中旬过后供给端的短时增量。
综合来看,卓创资讯认为2月中旬开始的猪价上涨为短期供应端占主导的拉涨,属阶段性低位反弹,而非趋势性反转,3月下旬以后有走弱的可能。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