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日报20221212:国债期货多数收跌地产债多数上涨
发布时间:2022-12-12 17:25阅读:221
一、债市综述
12月12日,国债期货多数收跌,10年期主力合约涨0.03%,5年期主力合约跌0.02%,2年期主力合约跌0.01%。中证转债收跌0.40%,报403.25,成交额为496.1亿元。金诚转债跌超5%,小熊转债跌超4%,北方转债跌近4%;寿22转债涨超27%,东材转债涨超25%,正海转债涨超22%,盘龙转债涨超18%,迪龙转债涨超15%,英特转债、太极转债涨超6%。
交易所债券收盘,地产债多数上涨。“19中骏01”涨超54%,“21碧地01”涨超4%,“21碧地02”涨超3%,“20碧地03”涨3%;“21宝龙01”跌超4%,“20世茂03”“21碧地03”“20时代07”跌超3%。
中信固收分析称,12月7日至10日,习近平主席受邀参加中沙、中海、中阿“三环峰会”。其中,习近平主席在中海峰会上的主旨讲话谈到了未来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将“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深化数字货币合作,推进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我们认为,当前传统的“石油美元体系”面临挑战,“石油人民币体系”的构建或能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商品领域的定价能力、并通过国际贸易领域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往后看,人民币投融资货币功能的建设将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之一。
广发固收分析称,利率节奏,2022年11-12月,疫后经济反弹的逻辑在债市已提前演绎。10年国债收益率一度上行33.5bp至2.92%,市场利率在提前向中性利率靠拢,因而2023年初利率继续大幅上行的风险有所下降。如果2023一季度货币宽松延续,长端利率可能进入阶段下行期,下行幅度或在15-20bp。进入年中,货币政策可能回归常态,但不至于转向收紧,利率或进入区间震荡期。重点关注通胀、居民部门融资反弹的幅度。
二、每日要闻BN
1.【中国11月末M2余额264.7万亿 同比增长12.4%】央行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7万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月末低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9.97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当月净投放现金1323亿元。
2.【中国11月社会融资规模1.99万亿元 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央行初步统计,2022年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少增1573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648亿元,同比多减514亿元。
3.【企业物价指数创历史新高 日债收益率多数承压上行】据新华财经,日债周一(12日)重回弱势,回吐上周五市场涨幅。由于国际能源价格高企,日本企业物价指数连续21个月同比上涨,续刷历史新高,机构对通胀担忧再度引发抛售,多数期限日债收益率上行。尾盘,10年期日债收益率报0.259%,上行0.2BP,3年期和5年期收益率分别上行0.3BP和0.1BP。超长端品种表现更弱,20年期和30年期报1.096%和1.422%,分别走高2.3BPs和2.4BPs,各期限利率振幅稍有扩大。
4.【本周日本新发国债规模较上周明显收缩】本周日本新发国债规模较上周明显收缩,日本财务省12月13日拟对剩余期限在5-15.5年的10年期、20年期和30年期国债进行流动性增强招标,规模为5000亿日元;拟于12月15日发行1.2万亿日元20年期国债;拟于12月16日发行6万亿日元3个月期贴现国债。
5.【理财赎回压力释放 债市性价比渐增】据中证报,近期,利率债市场相对平静的表现,难掩信用债市场的弱势。随着多方面政策调整提振经济增长预期,债券市场继续承压,特别是银行理财赎回引起的连锁反应在信用债市场持续上演。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赎回压力已有所释放,调整后的部分债券产品性价比也得到修复,对配置型机构的吸引力增强,但近期推动债券市场利率下行的条件不足,债市可能继续呈震荡偏弱态势。
6.【比亚迪储能:今年全球订单总量超14GWh】据证券时报,12月12日,比亚迪储能销售中心常务总裁尤国在2022高工储能年会表示,比亚迪储能产品覆盖全球6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城市,储能系统累计出货量超6.5GWh,在英国和美国的储能市场占有率达80%和30%。在今年,比亚迪储能全球订单总量超14GWh。
7.【美媒:美联储预计将于12月中旬再次加息】据央视新闻援引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美联储预计将于14日再次加息,但此次加息幅度可能小于前四次加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数据显示,美联储12月加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已升至80%。据悉,美联储在今年6月、7月、9月和11月连续四次均加息75个基点,而11月的加息则使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3.75%至4%,创下2008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8.【中信固收:“石油人民币”开启新篇章】中信固收分析称,12月7日至10日,习近平主席受邀参加中沙、中海、中阿“三环峰会”。其中,习近平主席在中海峰会上的主旨讲话谈到了未来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将“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深化数字货币合作,推进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我们认为,当前传统的“石油美元体系”面临挑战,“石油人民币体系”的构建或能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商品领域的定价能力、并通过国际贸易领域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往后看,人民币投融资货币功能的建设将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之一。
9.【国盛固收:明年信用债市场将以结构性行情为主】国盛固收分析称,明年信用债市场将以结构性行情为主,各版块均呈现分化走势。虽然债务管控持续以及贷款性价比提升影响之下,明年债券供给依然将处于低位,但由于配置力量也难以再现今年二三季度的强劲状况,整体市场或难再现较大的趋势性行情。而以结构性行情为主,在城投、地产、二永、Reits等各个板块都将呈现出更为显著的分化,投资策略宜沿着分化方向选择。
10.【兴证固收:负债端脆弱的起源与后续推演】兴证固收分析称,短端风险不大,长端则可以以赔率应对不确定性。宽信用初期+债市出现负反馈后央行呵护市场,资金利率大概率维持平稳偏松的局面,短久期利率债的风险不大。短期内,长端利率债仍会受稳增长预期扰动,但赔率和胜率逐渐对长端有利,具体策略而言,T2303可能更适合用于博弈长端的交易性机会。
11.【海外债动态汇总】
- 交银租赁管理香港发行24亿人民币绿色和可持续自贸区离岸债息票率2.9%。
- 杭州钱塘建投集团发行1.5亿美元高级无抵押债券息票率6.5%。
三、资金面
1.公开市场操作(OMO):
公开市场方面,为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今日(本周一)进行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00%,与此前持平;因今日有2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零投放零回笼。
未来一个月货币回笼情况
未来一个月内(截至1月12日),将有逆回购到期共100亿元和MLF回笼5000亿元,预计全部回笼量总计5100亿元,明细如下:
2. 市场行情回顾 (009):
银存间质押式回购利率多数上涨。1天期品种报1.0444%,跌1.47个基点;7天期报1.5776%,跌15.17个基点;14天期报1.6906%,涨3.61个基点。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多数上涨,隔夜shibor报1.052,跌1.9个基点;7天shibor报1.61,跌14.9个基点;1月shibor报2.006,涨2.8个基点;3月shibor报2.273%,涨1.4个基点。银行间回购定盘利率多数下跌。FR001报1.13%,跌1.62个基点;FR007报1.75%,跌1个基点;FR014报1.75%,涨0个基点。
四、债券市场概况
1. 债券一级市场:
全市场债券发行情况统计:
(数据截至16:00前)
利率债招投标情况:
今日利率债共发行1只,其中国债无发行,地方政府债发行1只,国开债无发行,农发债无发行,进出口债无发行。
产业债发行情况(按行业):
2. 债券二级市场:
近一年中美十债收益率走势对比:
最活跃利率债成交统计:
最活跃信用债成交统计:
信用债成交异动监控:
五、同业存单(NCD)市场情况
1. 同业存单一级市场:
同业存单发行情况:
2. 同业存单二级市场:
同业存单成交情况:
最活跃同业存单:
六、市场信用监控
1. 市场违约情况概览(BDO)
2. 市场评级变动监控(CCRM)
近期主体评级下调:
近期隐含评级下调:
PC端阅读路径:债券-资讯研报-债券资讯-每日速递-固收日报
App端阅读路径:资讯页上方标签右划-固收日报
免责申明
本报告涉及证券投资咨询内容由关联机构浙江同花顺云软件有限公司[编号:zx0050]提供,仅供浙江核新同花顺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iFinD金融终端客户使用。
本报告是由投研机器人根据市场已公开信息自动生成,本公司不保证该类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涨跌依据。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客户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
本报告中所指的投资及服务可能不适合个别客户,不构成客户私人咨询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不向客户承诺收益,不与客户分享投资收益,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关联机构无关。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视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本公司用户除外)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