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银行:金融赋能助开放创新引领促发展
发布时间:2022-9-19 17:18阅读:334
桂林银行秉持开放的发展理念深耕广西,聚焦主业、强化创新,不断充实和加大跨境金融供给,率先在电票跨境使用、专项贸融ABS等领域落地了一系列“首单”业务。
近年来,广西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把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融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为推动全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广西金融空间布局“十四五”规划》,推动全区金融优化发展,为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桂林银行秉持开放的发展理念深耕广西,聚焦主业、强化创新,不断充实和加大跨境金融供给,率先在电票跨境使用、专项贸融ABS、关税电子金融、RCEP框架下金融创新等领域落地了一系列“首单”业务。
首创跨境电票结算新模式,丰富跨境结算金融供给
2022年3月22日,桂林银行依托“桂银跨境票据通”业务模式,成功落地全国首笔NRA账户跨境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实现票据跨境签发、承兑、支付等业务全流程“一站式”办理,打破了票据在境内市场流转的固有模式,开创了电票跨境使用的先例。
桂林银行为企业制定“一企一策”专属金融服务方案,稳步推进跨境票据试点工作。依托“市-县-乡-村”四级金融服务网络布局优势,桂林银行全面提升跨境票据推广的覆盖面、应用率和精准性,进一步夯实了广西内外贸一体化运行基础。
在业务推进过程中,桂林银行抢抓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发展机遇,打通了NRA账户在上海票据交易所电票系统中的运行链路,为跨境金融结算服务提质增效。
桂林银行致力于成为关税一体化金融服务“贴心管家”。(刘毅恒/摄)
引资入桂发行贸融ABS,赋能助推广西产业兴旺
聚焦培育广西产业链发展新动能,桂林银行将储架规模100亿元贸融资产证券化项目引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产业,并陆续成功发行了“广西自贸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工业强桂”“中国-东盟铝产业”四大主题资产支持专项计划(ABS),金额合计4.95亿元。
针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资金面趋紧、回款周期较长的痛点难点,桂林银行在降低融资成本上做“减法”、在丰富融资产品上做“加法”,以南宁、钦州港、崇左三大自贸片区主要供应链服务平台作为资产主体,发行广西自贸试验区首笔资产证券化产品专项支持广西自贸试验区优势、关键产业高质量发展。
桂林银行通过构建新型政银企合作模式,高效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一方面深化与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自贸片区管委会等单位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联动券商创设贸融资产证券化项目。
构建关税一体化金融服务生态,助推高效“智慧通关”
今年8月,桂林银行陆续推出海关税费电子支付(“关税e通”)和法人账户透支缴关税业务(“关税e融”),支持外贸企业“即税即放”便利通关、“随借随还”透支缴税。截至8月末,累计扣缴税费7438万元。
桂林银行负责人介绍,经海关总署和人民银行财关库银联调测试通过后,桂林银行成功接入了新一代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推出额度循环使用、随借随还的法人账户透支缴纳关税的“关税e融”业务,大幅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构建完善机制也是保障业务得以高效复制推广的重要一环。桂林银行全力构建“研发-应用-推广”的一体化业务推进机制,在“关税e通”业务上线首日,便以“一对一跟踪式服务”在桂林、南宁等多个地市成功落地,为外贸领域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创新RCEP跨境融资模式,助力优势“桂品”扬帆出海
桂林银行依托地方法人机构优势,先行先试推出RCEP原产地证跨境融资业务,聚力打造“RCEP+桂品出国”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地方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
撬动区域产融结合“新支点”是桂林银行创新尝试。桂林银行推动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下沉,为广西林果蔬糖等优势产区提供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全周期本外币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桂林银行推动“RCEP+桂品出国”模式在工业制造、乡村振兴等领域复制推广,为广西加快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截至8月末,桂林银行累计办理面向RCEP区域的跨境结算超11亿美元,跨境表内外融资超62亿元,加速RCEP开放承诺转化为企业可享受到的资金“红利”。
桂林银行助力广西优势农林产品“走出去”。(刘毅恒/摄)
抢抓“外汇贷”政策红利,力促外贸稳中求质
为用好用活自治区贸易融资专项财政贴息政策,桂林银行积极摸排区内外贸企业尤其是外贸中小微企业贸易融资需求,推动政策宣传全面铺开,提前做好相关客户资源储备和内部流程优化。
在企业名单生效首日,桂林银行便率先落地了广西首笔“外汇贷”,并同步在南宁、梧州、百色、北海、钦州、贺州6个地市发放当地首单“外汇贷”。截至8月末,全行累计投放“外汇贷”530万美元,有效降低企业外币融资成本41万元。
桂林银行依托与跨境区块链的直联优势,探索构建政策直达业务推进机制,“精准画像”上链企业,开辟业务申请、投放绿色通道,确保政策受益主体应享快享尽享。(韦京诗赖旭芬)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想投资又怕高风险?中信证券盘点下半年“稳稳的幸福”板块
2025-09-15 15:02
-
iPhone17 为何“挤爆牙膏” ,仍然难破增长困局?
2025-09-15 15:02
-
指标类、切线类、形态类、K线类和波浪类等技术分析,都是什么意思?
2025-09-15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