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1过去三年结构性牛市回顾
发布时间:2021-12-23 16:37阅读:784
过去三年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市场,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累计收益率最高的一个大类指数。从2019年年初开始,几乎每隔几个季度就会有一个指数,明显的跑赢其他指数,而且涨幅是非常可观。
从2009年的年初开始的消费板块,然后在疫情爆发后的医药和日常消费品板块,然后再到后面稳增长的周期龙头,今年以来占优的就是新能源指数。
虽然自2019年年初以来,上证50或者沪深300这类宽基指数,涨幅并不是很大,但是经过每一轮的结构性牛市的演绎,其实投资者在其中也可以获得非常高的一个收益率,它体现一个简典型的结构性牛市的特征。
那么为什么过去三年的行情演绎为一个非常典型的结构性牛市呢?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行为模式的变化。
2019年年初的时候,公私募的规模加起来一共是4万多亿,经历了三年的时间,整个规模已经来到了14万亿,相当于在过去的三年,整个公私募的规模增加了10万亿。
当然中间有一部分是过去结构性牛市带来的净值的上涨,还有大部分是大家踊跃的去买基金买私募,带来这样的一个结果。
这样一来,整个市场的结构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今年开始随着外资北上资金不断加仓,A股的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就在不断抬升,而今年以来随着我们去大规模的买公募和私募,整个公私募的规模不断提升,公私募又成为机构化资金的一个主力。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市场机构投资者的一个影响就会越来越大。比如以公募为例,公募基金它比较偏好的板块总是一些有长期空间和长期成长性的板块,比如消费、科技、医药、新能源等等。
机构投资者会根据这些行业的变化,政策和其他的一些事件做一些结构性的调仓。当然了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模式,他们的考核机制,他们的知识体系、决策框架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导致了他们在决定应该去买哪个板块的时候有一些相似的方向。
所以等到某一些方向,比如说开始的消费或者科技,有了这样一个实际的边际变化的时候,大家都会一致的去选择往那个方向调仓。
然后大家就觉得收益率非常高,更多的会考虑去申购它的产品。
这样来的话,一方面是由于机构投资者他的规模越来越大,它的这种结构性调仓对指数对部分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另外一方面这些集中度比较高,风格特征比较明确的基金的话在过去也是迎来了一个规模的大爆发,从而进一步的助推了这些典型行业的一个上涨,形成一个类似于正反馈就是越涨越买越买越涨的局面。
这样每到一个时间阶段,每个行业景气都发生变化,大家都去买它,然后同时净申购的资金也往那个方向去偏移,结果就是形成一个结构性牛市。
在三年的结构性牛市之后,我们会发现,现在机构偏好的一些板块,比如说消费、医药,还有新能源的一些板块,它的估值水平都来到了历史高位,但相对而言,过去一年大家对信息科技板块并不是特别的看好,机构配置的比例也是有明显的回落,所以表现不佳,但是估值却相对便宜。
整体来看,供整个机构投资者所偏好重仓的具有长期空间的板块,它的估值并不便宜。
那么展望明年,究竟是继续演绎过去三年这样的一个结构性牛市,还是说这个行情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变化?
我们下一篇接着说~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10 09:40
-
牛市震荡调整,你该如何应对?
2025-11-10 09:40
-
第一次开户,如何选券商?(附7家券商测评表)
2025-11-10 09:40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