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期货黄埔军校”,看看林广袤、韩朝东等期货大佬是如何成长的。
发布时间:2021-10-29 09:05阅读:3569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期货市场,一切都还处在春潮涌动前的破冰初期,作为国务院确立的第一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郑州商品交易所,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母体上呱呱坠地。在全国的高校中,北京物资学院第一时间感受到中国资本市场的这一“春消息”,并迅速付诸行动,于当年创办了全国高校第一个期货专业。
在中国期货市场30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物资学院始终紧贴期市需求,与期市风雨同舟、和衷共济,成为期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因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期货领域的专业人才,在业界享有“期货黄埔军校”的盛誉。
建设应用型高校 求真务实开期货先河
在名校云集的首都北京,2020年刚举办过40周年校庆的北京物资学院,无论是办学历史,还是天赋资源,发展优势并不明显。不过,地处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源头,又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古韵今风相辉映,文脉相承育新人,北京物资学院定位以物流与流通经济为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秉承“厚德博学、笃行日新”的校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期货专业,填补了国内期货方向本科教育的空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期货特色的金融学专业。
“北京物资学院是1980年从北京经济学院的物资管理系独立出来建校的,隶属于国家物资部管辖。”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院长张国胜告诉期货日报记者,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期货市场快速发展,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以物流与流通经济为特色背景的北京物资学院,应市场之需,高标准、严要求地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期货专业,得到了物资部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
张国胜表示,北京物资学院期货专业遵循“明德博学,经世济民”的学训,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以积极学习掌握期货和金融方面的扎实经济理论知识为根本,以参加比赛、实践实训提高实践能力为动力,积极参与行业岗位证件考试为标志”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很多学生本科毕业后,也在努力考研或出国深造,追求更大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回首北京物资学院近30年的期货高等教育历程,张国胜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创阶段,也可以称之为摸索阶段,时间为1993年到2005年。与中国期货市场早期发展历史同频共振,在期货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第二阶段为夯实基础、规范发展阶段,以国际金融班的成立为标志,时间为2006年到2017年。在此期间,与一德期货建立国家级学生实践基地,与20家证券、期货公司建立合作关系。2018年之后则进入快速成长的第三阶段,以金融专硕获批为标志,期货专业人才培养进入多层次、宽口径的发展阶段。特别是2020年与校友企业——北京悟源资产合作建立位于右安门校区的期货学院,将有力促进北京物资学院期货专业的发展。
对于北京物资学院期货专业发展史上的大事件,张国胜如数家珍:1994年与路透社合作创办了首个较高水平的高校期货模拟交易实验室,填补了国内期货专业高等教育空白。为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期货专业逐步增设证券类课程,发展为金融学(期货与证券方向);2004年在此基础上增设金融学专业;2006年开始培养国际金融——国际化人才;2015年与中央财经大学推出金融学双培计划;2016年启动“2+2”“3+1”国际金融实验班;2017年启动金融学辅修;2018年国家教委授予北京物资学院金融专硕招生资格。北京物资学院金融学共拥有三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分别是金融学学硕、金融学专硕、金融学证券期货学硕。“冠以金融学三个硕士点,在全国高校中都是极少见的。”张国胜同时介绍说,北京物资学院2017年设立金融学辅修专业(校内招生双学位),2020年设立金融学双学位(校外招生)。目前,本专业已形成多层次本科教育结构,形成以期货为特色的优势专业。
张国胜表示,从1993年开办期货专业,到2020年,北京物资学院近30年来共培养了2570名期货本科毕业生,校友遍布大江南北,有些已成为我国期货、证券、商贸业界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在期货业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三分之二的期货企业高管来自北京物资学院,培养出的金融企业家和金融企业管理人才如蒋仕波、韩朝东、林广茂、刘胜喜、姚广、吕拥华、曹胜等,常年活跃在期货与证券行业第一线,具有较高的行业知名度。
回忆在北京物资学院的求学经历,永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胜喜说,中国期货业还处于创始初期的1991年,渴望学习经商、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他,在三叔的推荐下,选择并考入北京物资学院仓储运输专业。
命运在1993年给了大三的他一个新的选择,北京物资学院设立了期货专业,他被选拔进入该专业,成为中国最早期的一批期货专业学生之一。1995年从北京物资学院期货专业毕业后,刘胜喜一直坚守在期货市场,成为期市忠实的见证者、参与者、追梦者。
“从1993年发展到目前,北京物资学院金融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期货方向为龙头,以证券与供应链金融为特色的厚基础、宽领域、多层次人才培养的优势专业。中国期货业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强曾表示,在当前中国期货业中层以上的干部中,有一半来自北京物资学院。”张国胜自豪地说。
设立期货研究所 多管齐下育专业人才
1993年,在开创期货专业的同时,北京物资学院成立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研究院。为保持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理论研究、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领先优势,满足国内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对理论研究、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期货专业建设等需求,2013年9月,北京物资学院依托经济学院,成立了期货研究所,为北京物资学院下属一级研究所。
张国胜介绍说,期货研究所利用北京物资学院期货专业已有品牌优势和资源,致力于国内外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专业理论研究、行业发展研究与预测、专业咨询与培训、衍生品相关数据收集与加工、实验实践教学研究等相关领域的工作,力争建设成为国内期货及衍生品领域理论研究、咨询、培训以及实验创新的高端专业研究机构,成为具有综合研究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高端人才孵化能力的开放性平台。期货研究所将在做好研究与创新尝试的同时,推动北京物资学院期货专业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是成为专业领域国家级重点科研机构,并在全球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理论研究领域取得领先优势。
谈及北京物资学院近30年的期货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张国胜总结了六条宝贵经验:
一是以研究促教育,成果突出。近5年,本专业完成教学改革立项2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行业特色鲜明、知识能力复合、实践创新并举的证券期货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201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依托期货研究所、北京物资学院中国投资者教育中心等研究成果,辅助了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是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有特色的课程培养体系。专业开设《期货投资分析》《商品期货与期权实务》《金融期货与期权实务》等校企联合授课课程。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包括独立实验课程、夏季学期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大学生实践实训项目。编写并出版《期货与期权基础教程》《期货与期权投资分析》《商品期货与期权实务》《金融期货与期权实务》《量化交易基础》《期货法律基础》等系列教材,弥补了国内期货专业教材空白。自2007年至今,已成功举办13届期货论坛,与社会各界共同探讨期货专业建设、期货行业发展。2020年5月,举办了“美国原油负价格和中行原油宝事件高峰研讨会”,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是实践教学机制日臻完善。学校与业界开展全方位合作,包括搭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设立企业奖学金、校企联合授课和定制化人才培养等,如与一德期货联合设立“定制化、实战型、国际化期货人才培养基地”,并成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拥有国内首个一流高校期货模拟交易实验室、北京市商品与金融期货研究创新平台、金融衍生品综合创新实验中心等教研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2016—2018年,多次获得中金所杯比赛名次。2019年参加由高教出版社、国信证券、复旦大学等举办的“港湾杯”策略模拟交易大赛获得团体组总冠军、季军,CTA组个人冠军。2014年启动“一德期货奖学金”,项目投入100万元。此外,许多校友还为各种学科竞赛提供奖金资助。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学生荣获的各类竞赛奖项超过50个。
四是中外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2006年启动了与澳洲麦考瑞大学、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合作的国际金融“3+1”“2+2”项目,同时,即将与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合办这两个项目;2014年与加拿大证券业协会合作,联合启动了国内首个“中加联合培养期货拔尖人才”项目等。
五是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保证课堂教学鲜活生动。一方面,教师队伍大多来自期货公司和证券公司,既有高学历,也有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开展校企联合授课,并将课程纳入培养方案,行业高管进课堂教学,讲授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与前沿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增强解决实际市场问题的能力;设立校外专家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建设献计献策;设立冠名奖学金,由校企双方导师团队共同指导完成学生专业问题的研究。
六是开展“双向式”专业实践,企业走进校园,学生走向市场。企业提供资金与技术指导进校园,与校内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校园赛事活动提高参与度。“龙腾杯基金经理孵化项目”通过实盘交易培养市场需要的、有真正动手能力的交易人员。进行职业规划储备,与冠通期货、一德期货联合开展“期货后备人才培训班”,为期货行业储备高层次后备人才搭建平台。
献礼40年校庆 凝心聚力铸期货学院
2020年10月18日,校友企业北京悟源资产捐资1000万元,与北京物资学院共建期货学院。自此,有着“期货黄埔军校”美誉、在期货界开创多个行业先河的北京物资学院,在期货高等教育领域,开启了新的里程碑。
据张国胜介绍,期货学院将来不仅可以对在校生的学历教育起到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有利于培养专业实用型优秀毕业生,还能通过非学历教育对社会投资者提供理论基础充电和交易策略培训,提升投资者教育水平,服务期货大众,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历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响应北京物资学院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以及期货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
北京物资学院期货学院揭牌后,将致力于以“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学以致用、传承引领”为办学目标,在期货、期权、金融工程、量化交易与贸易保值、生产保值等相关领域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提升师资教学研究水平,紧跟热点重点问题研究,构建一个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战操作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的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
接下来,北京物资学院拟在右安门校区建设一个以期货为特色、以金融创新为主题的产学研基地,通过引入北京期货商会、北京私募联盟,以及证券期货界知名专家学者,以论坛、讲座、闭门会议、行业研讨会、专家工作室等多种形式,形成西城区金融街南延线上的一个知名品牌和固定交流场所,同时打造以金融专硕为主体的校内研究生实习培训基地。
在张国胜看来,校友企业参与建设期货学院,既是回馈母校的一种具体方式,还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一批实战人才,并能为学生提供实用技战术和期现结合的实习条件,创新升级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传承好物资学院期货的专业品质。
他表示,后续,北京物资学院将以对外合作办公室为牵头单位,通过专班机制,做好期货学院项目的实施工作,加速产业资源向教学资源转换的进程,更加有利地推动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尽快形成可复制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让具有北京物资学院特色的期货专业完成从期货班到期货学院、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质的飞跃,继续发扬北京物资学院“期货黄埔军校”的优良传统,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争夺国际定价权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将帅之才。
期货日报记者注意到,北京物资学院期货学院的揭牌仪式,在期货行业引起巨大反响。当天举行的“北京物资学院期货人才培养论坛”还发布了期货学院专属LOGO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校训。
2021年9月17日,北京物资学院期货学院金融衍生品交易实验班“开学第一课”暨开班仪式启动,北京物资学院期货学院商品期货及金融衍生品数据库同时正式上线。张国胜介绍说,实验班学员从学校2019级金融学和期货与证券专业共4个班的同学中选拔,该班同学将由期货学院和经济学院共同培养,培养目标是交易操作创新型人才,通过工作室、实盘交易等方式灵活授课,实现定制化、差异化创新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金融、证券、期货基础理论和方法、证券期货政策和法规,以及期货交易基本面和技术面分析知识,具有期货交易、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能力,能借助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开展程序化交易、量化交易及算法交易模型设计,为各大金融机构、基金公司、投资公司、现货企业定制化培养熟悉衍生品交易、套利及风险管控的高水平交易操作型人才,培养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毕业5年左右预期达到以下目标:在各类金融机构或现货企业成为专业骨干,展现良好的专业水准,具备或即将成为行业领军人物的专业素养与潜质。
选择优秀的行业排名前十的期货公司,手续费优惠收取,保证金可调整,您点击右上角添加联系我,排名前十,国资背景,行业的翘楚,独立的CTP交易系统,满足您低成本操作,选择高级别的期货公司,还有资深的期货经理为您在期货市场保驾护航!给您妥妥的安全感!同时也祝您期市如虹。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