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历史事件和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19 16:21阅读:772
上周,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下属的气候预测中心表示,拉尼娜事件已经逐步形成,为连续第二个冬天出现,气候中心预计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几率为87%,时间将从2021年12月持续到2022年2月。
本月21日NOAA将公布美国冬季气象预测报告(预测期2021年12月-2022年2月),因去年冬季,美国德州地区意外出现极寒天气并引发天然气供应中断、电价飙升事件,而今年在天然气、石油库存偏低的情况下,市场对冬季能源市场供需的炒作仍在持续,投资者近期可以重点关注。
下文,我们对拉尼娜现象的定义、观测指标、历史事件和影响等方面做了一些简要的梳理,供学习交流使用(本文为公开资料的重新整合,非原创内容,转载请留意原图文出处。主要参考资料来自NOAA、中国国家气象局、百度百科等)。
1、什么是拉尼娜、厄尔尼诺与ENSO周期?
首先来看一下NOAA上文报告中用红框圈出的一个名词:ENSO,这个名词是厄尔尼诺(EN)与南方涛动(SO)(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合称。
因赤道太平洋海温变化与全球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密切相关,英国气象学家walker把热带东太平洋与热带西太平洋气压场(下图右上角区域两端)存在的气压变化的相反的跷跷板现象称为南方涛动现象(SO)。
在大气方面,正常情况下印度尼西亚沿海地区和澳大利亚附近海域地表气压较低,南美洲秘鲁沿海地区地表气压较高。这导致了赤道区空气以较强的信风自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并在印尼-澳大利亚北部一带海水高温区上升并带来降雨,至高空部分空气反流回东太平洋,在海水低温区域下沉,这样就形成了walker环流。
在海洋方面,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在上述walker环流推动这些偏东的信风将海面的温暖海水吹向西太平洋,在秘鲁沿海地区,表层较暖的海水流向西太平洋后,底层的冷水上涌,所以通常来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上涌的冷海水营养盐比较丰富,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
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反向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这就是厄尔尼诺,又称为ENSO暖事件。
与此同时,在厄尔尼诺年,因偏东信风强度大幅减弱,原walker环流变弱,空气上升区和下沉区的位置可能发生很大变化,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南美),原来多雨的地区转变为干旱(澳大利亚、印尼)。
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相反,环流的方向没有改变而是得到了加强,东南太平洋气压明显升高,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气压减弱。东南信风异常加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上翻异常强烈。这导致了热带东太平洋降水异常偏少,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这就是所说的拉尼娜事件,又称为ENSO冷事件。
可见,ENSO是低纬度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现象,鉴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气象上把两者合称为ENSO,ENSO周期在海洋方面表现为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转变,在大气方面表现为南方涛动。拉尼娜、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周期的一部分,在正常年份,我们称为ENSO中性。
2、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观测指标及指数更新
根据国家气象局的定义: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 出现大范围偏暖/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是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的产物。由此可见, 海表面温度是衡量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重要指标。
在拉尼娜年份的冬季,虽然东太平洋暖流增加,但中国地区气温大概率会低于常年值,这主要是因为此时影响我国的东亚冬季风比较强,有利于冷空气活动,所以我国中东部地区容易出现低温天气。于此同时,日韩地区也将受到低温的影响。
最后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冷冬需求的炒作仍在延续,但气候预测仍然是概率事件,各地区气候又存在着更加复杂的影响变量, 今年冬季具体的气候情况仍然要等到冬季结束后才能知晓。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小米玄戒O1芯片发布,小米股票终回暖!自研芯片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2025-05-26 10:32
-
2025年端午节假期享收益,赶紧码住这份攻略!
2025-05-26 10:32
-
打新预告来啦!来看看这两支新股潜力如何~
2025-05-26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