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流动性观察第72期:“宽信用”的沙盘推演
发布时间:2021-9-8 09:36阅读:315
信用体系收缩的形成逻辑:货币收敛与监管从严。(1)货币环境。2017-2018年与2020-2021年货币环境均由宽松向紧缩切换,但力度明显不同,前者紧缩力度较大,加之央行政策切换节奏较快,使得货币环境明显偏紧。而2020年疫情之后货币政策在回归常态过程中,整体切换节奏较为均衡,市场预期充分,流动性运行较为稳定。(2)监管政策。两段时期均受到“强监管”政策冲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2017年重点在于对银行理财、同业、资产管理等业务中存在的资金套利、空转等市场乱象进行集中整治。而今年在明确2021年融资类信托“两压一降”目标的同时,加强对房地产和城投平台隐性债务领域的监管力度。(3)形成逻辑。监管政策趋严对房地产和城投平台资金供给形成的冲击,叠加部分大型房地产企业风险事件频发,使得市场风险偏好下降,造成影子银行业务持续萎缩,表外信用创造进一步放缓,进一步加剧了弱资质主体的现金流压力。
信用体系收缩对基建投资、房企现金流造成一定冲击,银行“资产荒”压力加大。(1)基建投资景气度下降。今年基建领域投资景气度并不高,主要受公共财政支出、地方债发行节奏放缓以及非标融资持续萎缩的影响。在15号文约束下,城投债发行能否维持前期景气度则存在一定不确定性,表内对公中长期贷款投放也会受到一定抑制,料基建投资的广义财政资金会有所加快,预计年内基建投资增速可能会小幅边际回暖,但更多应为“托而不举”,景气度能否持续明显好转仍有待观察。(2)房地产企业现金流压力加大,可能诱发的行业性债务风险压力值得警惕。在此情况下,通过“稳信贷、稳信用”来“稳经济、防风险”,是监管政策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结合2018年情况看,不排除会适当对银行信贷结构进行微调,通过“慢撒气”来延长“灰犀牛”风险处置时间窗口,而非“大收大放”。(3)银行信贷投放和债券配置均面临一定“资产荒”压力。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走弱、房地产和城投平台隐性债务监管趋严情况下,银行自今年Q2开始面临一定“资产荒”压力,合意项目储备不足。而政府债券供给滞后,也使得银行“欠配”压力较大。
政策基调边际偏松,2021年社融增速有望在9月份触底,全年维持在10.8-11%。2018年总体政策基调较2017年明显放松,对冲力度大、覆盖面涉及财政、货币、房地产、金融等领域,政策对冲一般领先于信用增长拐点约10-12个月。今年政策对冲已持续3个月时间,且随着影子银行持续萎缩、弱资质主体信用债发行疲软,表内信贷占比自2020年10月已开始提升,目前已持续10个月。我们预计8月社融增速为10.3%,9月份为10.21%,10-12月份则稳步小幅上行,全年社融增速维持在10.8-11%区间。
社融增速拐点并非意味着“宽信用”的全面到来。一方面,9月份社融增速触底,一定程度上与2020年/2021年9-12月期间,政府债券供给节奏“错位”有关。另一方面,宽信用的形成除了需要宽货币支持外,还需要恢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提升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而今年房地产市场监管政策从紧、针对城投平台隐性债务的15号文,以及非标融资的持续萎缩,导致传统的地产基建领域融资来源受到抑制,企业现金流压力加大,行业景气度不断下滑。而制造业、普惠小微、绿色产业等领域,对改善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提升银行风险偏好效果不佳。在相关政策对冲下,信用体系收缩压力会得到一定缓解,但“宽信用”的实现可能不会太快,并需要视政策调整情况而定。
风险分析:区域经济分化压力加大,信用体系持续收缩,资金面波动加剧。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17 09:46
-
一键查看《国泰海通君弘APP新手操作指南》
2025-11-17 09:46
-
小白必读的基金书单,掌握这10本收益翻倍!
2025-11-17 09:46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