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的强弱切换
发布时间:2021-8-31 16:58阅读:399
随着海天的暴雷,过去五年的强势消费板块终于被终结,与此同时,过去五年一直被视为垃圾的一些消费股,正在悄悄崛起。
在大部分消费偏好投资者垂头丧气、目光黯淡的时候,今年二季度,报喜鸟、地素时尚、比音勒芬、汇洁股份、富安娜、周大生、养元、承德露露、元祖股份、华润三九这些股票,都呈现高增长态势,很多甚至是五年来第一次高增长。
昨天看到一篇写康师傅饮料的文章,里边写道,2016年以来,传统快消品的好日子就结束了,2016-2020,康饮上半年的销售额分别为166/175/191/183/176亿,五年几乎都没有增长,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为222亿,突破了过去五年的平台。
为何这些品牌在16年以前都能高增长,16-20年大都原地踏步甚至衰退,今年上半年又都翻身了?背后有没有宏观因素?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自16年房地产去库存以来,连续五年地产都非常景气,而最近几个月终于开始下滑,三四线及以下区域的居民,终于不用省吃俭用攒房子了,不知不觉中开始提高消费比例。
过去五年中国经济是地产基建循环,地产和基建是经济发动机,白酒是基建的销售费用,制造业和中低端可选消费不振。
过去两年想要转变为制造消费循环,首先被重视的是制造业,18年底推出一系列呵护制造业的政策。
当时大部分人觉得没用,认为制造业是垃圾,烂泥扶不上墙。过去一年的事实证明,制造业的确反转了,当然这里边有疫情后国外制造业停摆的因素。总之,如今所有人都在吹捧制造业。
现在,最低估的变成了中低端可选消费,政策最着重的是共同富裕。
为什么要搞共同富裕?因为制造消费循环,只把制造拉起来是没用的,出口只能顶一时,长期还得看国内消费。
国内消费的核心问题在于贫富分化太大,某些行业对居民的压榨太狠。
共同富裕的手段是什么?打掉地产的涨价信仰,打掉医药暴利,打掉昂贵的补习班,打压渲染焦虑的媒体,打压内卷加班,打压平台垄断暴利,这些政策是为了降低居民的焦虑型支出(房子 教育 医疗 整容),给居民带来闲余时间用于消费,尽量提高中小企业从业者的收入增速,可以总结为-有钱、有闲、低焦虑。
等这些问题解决后,居民会怎么办?肯定是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休闲消费的比例啊。
按照这个思路,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降,但经济健康度、居民幸福度将会大幅上升。
很多人质疑,经济增速下行,失业率上升,居民怎么可能有钱消费呢?这就是结构效应,GDP增速下行1个点,相关行业的消费占比上升10%,完全可以抵消掉GDP增速下行的影响。
现在的中低端可选消费,等同于18年底的制造业,最低估、最被忽视、预期差最大,最重要的是,基本面刚刚开始改善,资本市场还没有意识到,都处于多年低位。
过去五年最火爆的高端消费、焦虑性消费、房产相关消费和必须消费,将让位于中低端休闲型可选消费。
还有一个因素在于供需关系。
一个火爆了五年的行业,一定会催生很多新供给,资本市场携巨资杀入,创业者层出不穷,看今年上半年多少上市公司在茅台镇附近搞酒厂。
一个黯淡了五年的行业,新创业者很少,老玩家里经营能力比较差的也会逐渐退出,尤其去年疫情后,一批中小企业退出,剩下的这些大玩家可以充分享受红利。
高端白酒是不是一个好行业?我认为的确是,但这个好行业是从十年角度来看待的,在一轮完整的周期里,周期上行阶段利润上行幅度大,周期下行阶段利润下行幅度相对小,一轮完整周期下来,年化收益比其它行业高5-8个点,这是白酒厉害的地方。
但不能因为过去五年白酒收益高,就觉的白酒的超额收益不是5-8个点,而是20-30个点,这就不对了,因为过去五年的白酒是单边上行周期,并不是一轮完整的牛熊周期。
所以我认为,少一点定性研究,多一点供需和库存分析。
所有的极端泡沫和极端低估,都是由定性分析搞出来的;绝大多数的见底反转和见顶崩盘,都是供需格局发生了变化。
定性研究,只在十年的维度上有用,千万不能用于指导两三年。
试想一下,如果2020年的海天,就如同2015年的养元一般,之后五年零增长甚至下滑,将会出现何种情景。
不景气的第一年,大家说逻辑没变,只是需要降低点估值;
不景气的第二年,会有人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珍惜**元的海天;
不景气的第三年,很多人会破口大骂,这种垃圾股票当初怎么炒那么高的?
不景气的第四年,已经无人问津,变成冷门股,很少有人还记得它历史上的辉煌,因为基金经理换了一茬,很多现在当红的基金经理,到时候已经下岗;
不景气的第五年,奔波霸卖掉养元来抄底海天,一堆人会信誓旦旦的教育我,你脑子有毛病吧,卖掉那么优秀的养元来买这种玩意?调味品这种垃圾行业根本不用看,而我费劲口舌也跟他们讲不通。
正如我现在费劲口舌也跟很多人讲不通,养元和地素有多么优秀一样。
如果未来五年社区团购一直攻城略地,导致海天五年零增长,你们觉得到时候市场能给多少倍?我觉得15倍差不多,60亿利润、900亿市值,极限状态下12倍、700亿市值,从高点跌90%。
有人说海天ROE30%,净利润率28%,有充足的现金流同时没负债,怎么可能15倍呢?
请看2015年上市前的养元,roe58%、净利润率29%,同样有充足的现金流没负债,上市后长期维持在10倍出头的pe。
只要海天五年不增长,别说五年,就是三年不增长,那就肯定会跌落到20PE以内。
我们看待一个企业时,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企业是否优秀,这是企业的α因素,而企业增长如何,这跟企业的能力、经营水平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取决于行业因素,以及行业背后的宏观结构因素。
试想一下,如果2010年养元上市,从10年的11亿营收到15年的91亿营收,从10年的1.65亿净利润到15年的26.2亿净利润,年化增长74%,roe40%(上市融资降低roe),毛利率46%,净利率29%,这样的企业会有多少倍pe?
按照今年初的标准,怎么都得有200倍PE,5000亿市值。
资本市场对一个企业的评价,经常是翻天覆地的,看看过去一年的长城,应该深有感触。
二季度这么多传统消费品牌五年来第一次实现高增长,我觉得值得重视,如果逻辑成立,将会有一批5-10倍股出现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2025年五一国债逆回购操作攻略,6天收益轻松拿!
2025-04-24 15:28
-
在支付宝上怎么看中短债基金的实时收益和排名?有没有推荐的产品?
2025-04-24 15:28
-
2025年债基还能买吗?是否值得配置?
2025-04-24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