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审核过程应坚持重要性原则
发布时间:2021-8-6 15:28阅读:173
注册制审核尺度的问题,也受到券商投行人士的关心。
据了解,今年1月31日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IPO信披质量抽查,不久撤回率高达80%,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上半年投行人士普遍反映,审核收紧。为保证项目质量,有地方证监局提出,对于辅导工作要求基础上不放松、质量上不含糊、申报上不冒进、行动上不放弃。具体到监管举措中,要求投行严查发行人资金流水,取得实际控制人、董监高等人所有银行卡等。
深圳有拟上市公司高管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为应对投行持续提出的各类核查要求,已感到身心俱疲。“上市过程像被扒层皮。”
年初,证监会还出台《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关于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旨在查代持和利益输送,彼时有投行反映工作量巨大,穿透以后多达几十层架构;PE机构感到受挫。后来监管政策有所纠偏,明确拟IPO企业股东穿透核查的底线为10万股或持股比例0.01%。
在前述提到的某地方证监局组织的券商座谈会中,有与会券商就谈到,注册制的审核要求变化较多。
会上有头部券商表示,今年春节以后,该公司接到赴港上市的需求明显增加,主要因为国内注册制审核从严以后,企业感觉预期不明朗,更愿意去香港上市。这也意味着,部分上市企业资源或分流至境外。
据了解,早在今年4月,中金公司首席执行官黄朝晖在公开场合谈及做香港市场和A股项目的体验时就表示,“基本上做一个A股项目,是香港市场项目的4-5倍工作量”,因为这些原因,很多项目有天然倾向在海外上市。他还谈到,国内投行要承担无限责任,需要预先赔付,然后再打官司,所以很多外国同行就不做这样的项目。
招商证券投行委在《资本市场前沿》撰文也提到,事前审核范围和深度增加客观上确实能够减少恶性造假案例,但随着IPO审核问询问题数量的增长和核查范围的扩大,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导致有些优质企业无法承受国内IPO核查程序要求的范围和深度而选择海外上市。
该文建议,适当减少事前审核范围和深度,审核过程中坚持重要性原则,增加审核包容度,对于事后发现存在重大问题的项目和企业予以严厉处罚,以此降低社会整体工作量,吸引优秀企业在国内上市。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