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忆东:立足长期大机遇 短期卧倒装死、逢低布局“不死鸟”
发布时间:2021-8-2 11:37阅读:264
1、8月港股配置思路:短期惊魂未定,长期机遇初现,耐心布局“不死鸟”
1.1、回顾:产业监管政策风险超预期,港股市场颠簸加剧、全面调整
4月初春季策略《初生牛犊不怕虎》、5月初《五月不穷,逢低做多》判断,2月份开始的季度性调整在4月底已到尾声,最迟5月中旬将迎来季度级别的做多窗口期,要逢低做多。
5月14日《黄金坑后行情献礼百年庆,科创板引领“未来核心资产”长牛》中再度强调:美国继续货币政策宽松;中国百年大庆前政策环境转暖,A股港股“黄金坑”之后是做多窗口期,提醒投资者布局“未来核心资产”,创新型高成长的中小市值“小巨人”的机会更大,A股聚焦在科创板创业板,港股聚焦新经济领域。
5月底《6月做多不停歇》判断,商品行情到后期,成长曙光来临。中美流动性都不会紧,短期波动是买点,强调积极把握住做多时间窗口,回归成长的长逻辑,精选先进制造、科技、新消费,配置深度价值。
6月中期策略报告《拥抱未来的核心资产》百年大庆之后,三季度可能是下半年的风险释放相对集中的阶段,下半年行情节奏先抑后扬。
6月底《穿越风险的迷雾,拥抱高性价比的成长》明确提出“七月后期随着中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存量风险释放或加快”。
7月11日《超越风雨,港股孕育新机遇》从互联网等行业监管政策变化,领悟中国宏观战略导向变化——从供给侧改革做减法、“剩”者为王、赢家通吃,转向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反垄断反“躺赢”。
7月15日《科创长牛起步阶段的颠簸》提醒:后续国内外的风险因素或在8月份共振。百年大庆之后,三季度或进入化解存量风险攻坚期。
1.2、展望:8月港股市场仍受风险压制,部分长线优质资产将率先筑底
首先,8月份信用风险加速释放。
7月30日政治局工作会议强调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
三季度剩下的时间,存量债务风险化解进入攻坚期,信用风险或加速释放。三季度债务到期规模大,8月和9月的到期信用债规模分别有8356亿元、7859亿元,位于未来数年到期规模的相对高位。方向上继续聚焦三大存量债务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债务风险、金融机构信用风险。
其次,教育、互联网等产业监管政策风险,对港股的负面情绪影响依然是惊弓之鸟、惊魂未定。跟过去40年相比,当前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是简单地走共同富裕之路。过去很多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思路在不少领域形成了后遗症,也就是K型经济——少数人的“躺赢”与多数人的“躺平”。追求市场化效率的后遗症,是加剧了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内卷,妨碍了共同富裕,不利于社会公平。所以,未来,躺赢型的商业模式都可能被颠覆或规范治理,包括互联网监管、教育规范、医药医疗行业监管,海外投资者可以理解为这是中国版的“ESG”,是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标准的弘扬,这个战略调整是符合中国社会长远的利益的,最终也必然得到海外投资者的支持。但是,互联网和教育等监管政策调整超预期,引发后者对中国产业政策所谓“反资本”的过度担忧,短期还将压制以互联网公司为中流砥柱的港股市场指数。
第三,8-9月美国财政部密集、大规模发债融资,叠加联储Taper指引的预期共振,美债收益率或有反弹压力。但是,考虑到下半年美国经济难以重现上半年高斜率修复,8、9月份美债收益率难以重现2、3月飙升的情形,下半年整体维持区间震荡。
7月在联储维持购债节奏不变的情况下,受债务上限约束,财政部发债供给减少给美债收益率带来明显的下行压力。
8-9月料将迎来美国财政部密集发债和联储给出Taper指引的预期共振,美国长端利率或迎来反弹,从而给美股乃至全球权益市场施加调整压力。
下半年美国经济难以重现上半年高斜率修复,8、9月份美债收益率难以重现2、3月飙升的情形,下半年整体维持区间震荡。中长期,再次强调美国大国博弈背景下,保持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将是美国走出高债务泥潭的必由之路。
第四,变种病毒致疫情再起,全球经济前景蒙上阴影,共同加速了市场的担忧,全球市场体现出一定的“避险”情绪。6月下旬以来,Delta变种病毒扩散使得全球疫情出现又一波严重反弹。截至7月31日这一周,全球日均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57万例。
第五,长期而言,在大国博弈背景下,港股市场的地位将不断巩固和提升,而不必过度担心内、外资短期撤离避险行为。港股市场作为互联互通时代中国大权益市场的关键组成部分,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桥头堡,作为中国企业特别是新经济企业的海外融资平台,将受益于中概股的回归,受益于优秀的新经济企业IPO,特别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车产业链、国潮新消费、产业互联网等等。这次港股市场的调整,也许会延续数月,但是,随着7月港股市场全面大跌之后,风险已经得到部分释放。后续,疾风知劲草,可以立足长期,寻找那些被错杀的、具有核心竞争力、具有持续成长性、能够拥抱未来的核心资产。
1.3、投资建议:立足长期大机遇,短期卧倒装死、优化持仓、逢低布局“不死鸟”
8月份,产业监管政策风险和信用风险可能仍将压制港股整体行情,提防内、外资撤离港股避险的短期行为仍将继续,甚至矫枉过正。
内地公募主动股票型基金持有港股集中度高,资讯科技和非必需消费占港股配置总市值的62.9%,前十大重仓股占港股配置总市值的69.6%。
产业监管政策变化以及后续围绕制裁及反制裁的跨境监管政策风险,可能导致外资继续流出港股,或可类比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阶段。2018年6月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市场避险情绪明显上升,国际资本回流美国,表现为港币和人民币贬值。
投资策略:防守反击,寻找长期的“不死鸟”。
耐心淘金医药、体育鞋服、新消费等领域,寻找高性价比的投资机会。长期而言,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内需新趋势,消费的成长性具有较高的确定性。港股市场仍有众多新消费领域的优质资产,诸如生物医药、体育鞋服、新消费等,跟随市场调整之后将迎来性价比更好的买入机会。
深入挖掘制造业优质公司向新领域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公司回A股上市是估值回归的催化剂。首先,制造业龙头迎来科技升级或者碳中和政策红利,凭借自身原有优势不断向市场空间广阔的新领域渗透。例如,中集安瑞科(7.62, 0.11, 1.47%)提前布局“氢”产业链,中车时代电气(53.85, -6.75, -11.14%)布局IGBT,后续均有望被给予更高的估值。第二,港股的制造业公司往往因为重资产、高杠杆,不受海外投资者喜爱。制造业公司回归A股或者分拆新业务回科创板上市,是驱动估值提升的催化剂。
互联网、物业等在行业监管政策之下,风险偏好受压制。即使部分公司在未来仍有确定性较强的成长性,但当前仍处于一个政策充满不确定性的阶段,泥沙俱下。待政策明朗之后,比如互联网监管政策落地,对互联网特别是对数据的使用监管进行了合理有序的规范,互联网行情就会开始明显分化。在分化之前,行情会始终被压制。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10 09:49
-
一文搞懂【量子科技】产业链(附上中下游上市公司名单)
2025-11-10 09:49
-
小白必看:红利指数、红利指数基金、红利类ETF分别是什么?
2025-11-10 09:49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