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继续思考
发布时间:2021-8-2 11:08阅读:177
最近搜到一些数据和思考
首先是集中度到底能不能提,这确实有点困惑我。从区域市场来看,确实有物业公司可以在当地城市做到10%份额。但是全国范围内没有,龙头2%都不到。
之前静态假设是地产商集中度提升,带来相关物业公司集中度提升,加上收并购和部分外拓补充,实现物业集中度大于地产商集中度。这个情况是有可能出现5%以上份额的物业公司。
但是问题来了,物业公司还是会被替换的,看到的一个数据,上海这么多年大概有一半的小区是更换过物业的,按物业公司大概2~3%左右的年退出率,可能20年就要换一半了。
之前有一个假设是,如果更换物业的时候,品质物业服务商会得到更多机会。最近看了下上海的物业中标公告,毛看了下,反而是当地很多中小物业拿到存量房更换物业项目,大的公司里面只有万科,保利和绿城有所斩获,但是明显还是比当地中型物业少。
可能原因是,品牌商的物业费是高于相对区域集中的当地物业公司的,包括其管理层级多,成本也高,加上上市公司盈利要求等等。
而目前,物业还没有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全国规模效应(物业在当地会存在一个区域规模效应,特别少的小区各项成本不能共摊,但是有几十个项目之后就能有效控制成本,区域密度再高,可能也无法继续降低成本)。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全国性的物业公司在面对地头蛇的时候,也没有太多办法。加上服务同质化和人追求价格低的动机,有可能反而在当地形成群雄分割。
当然这个也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科技手段的引用,降低单个物业项目所需的人员,更高效的协调区域各项设备人员的共摊,由于技术开发是一次性的可以应用在n个区域,这就会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第二个是增值服务的拓展。尤其是一些具有更大范围区域密度的增值服务,就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单区域密度上限。包括一些服务可能当地小的物业公司都无法提供,而大物业公司可以,(比如全国性的团购价格优势等等)。将本来同质化的服务形成分层次的差异化,那么也能形成对地头蛇的优势。
现在而言,还是规模效应不明显,差异化不明显,导致对业主来说,区别其实不大。
第二个就是一味的并购,可能确实不一定是好事情。因为即使买来了,如果物业公司没有足够的品牌和外拓能力,还是会持续流失。尤其后期成本上升,而价格不能及时跟进调整,使得当期收购pe其实是虚假的低。当然如果品牌物业公司有能力去提升收购来项目的盈利能力,提高增值服务比例,区域成本共摊,那就是上算的。
至于物业公司提价这个事情,目前基本就是靠新盘补贴老盘,新盘一开始就会预留高一点的费用,做好了相当长时间不能提价还能保持可以做下去的空间。但是老盘10年进入明显不能盈利的时候,如果业主拒不接受提价,自然也会选择退出,然后业主再更换物业公司的时候接受更大程度的提价(大概30%涨幅),说来也是奇怪,可能这就是人的共性吧,宁愿麻烦一遍给新人加钱,也不能接受老伙计涨价。但是反正换来换去,最后也没什么本质区别。该提还是会提,以什么形式罢了。总之,物业现在不是每年提价的概念,而是10年提一次价的概念。如果一个公司项目周期均匀,每年都有一小部分项目提价,来互相调剂,就没什么问题。
其实物业换一个思维,就是以单户一年2000左右的服务获客,人均600左右,10%利润率也就是人均60利润。即使项目不赚钱,也是零成本获客的概念,现在还是赚钱获客。然后得到所在小区户主各种需求信息,装修,租房,卖房,教育,找保姆,养老等等等,在物理层面实现流量最先拦截。而这些业务单纯的获客成本都极高。
如果物业公司能实现比较好的流量识别与需求转化,有能力去满足并服务业主的各类增值需求,就可以得到远高于原本物业费的获利。(其实就是节省了大量的广告费和租金费)。
比如1500个项目的物业公司,未来翻一倍到3000个小区,一个小区3000人,等于是千万级别的日活用户,每天在自己这个“APP”上进进出出,点击率巨高,黏性巨高,并且还是排他性的。用这些思维才能看明白物业公司的价值。但是如果物业公司只有能力给业主提供保安保洁维修这些工作,那就算了,扶不起的阿斗,思维上就已经败了,一个保洁公司是没有估值可言的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17 09:46
-
一键查看《国泰海通君弘APP新手操作指南》
2025-11-17 09:46
-
小白必读的基金书单,掌握这10本收益翻倍!
2025-11-17 09:46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