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华化学的产品线梳理
发布时间:2021-7-28 11:13阅读:264
7月9日,万华化学发布了2021年半年报预告,亮瞎双眼。这份半年报毫无疑问史上最强。虽然仅仅告诉了一个非常小的利润范围134-136亿,我们也能得出二季度69亿左右的历史最佳季度。这个最佳的二季度无疑是大超市场预期的,原因很简单,现阶段的万华化学还是靠聚氨酯包打天下,2020年聚氨酯仍贡献了万华毛利的70-80%。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市场仍然盯着聚氨酯板块来预测万华化学的业绩,这也无可厚非。然而,这份预告出来以后,一片哗然。同一季度相比,二季度的聚合MDI跌落近两成,纯MDI跌得更多,以一季度为参照,价格因素会让聚氨酯的盈利至少减少三分之一。那么二季度这么大的增量是哪里弥补的呢?“2021 年上半年,烟台 MDI 装置完成 110 万吨/年技改扩能,公司 MDI 产能进 一步提升,百万吨乙烯等新装置投产,主要产品产量、销量同比增加。另外,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缓解,下游市场需求好转;部分海外地区化工装置受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导致全球供应紧张,化工原料价格上涨。公司主要产品相比去年同期量价齐升,上半年经营业绩同比大幅增长。”这一段是万华对业绩预增做的高度概括的解释。从这段解释里,可以大致发现,这巨大的业绩增量来自三个方面:1、烟台技改增加的50万吨MDI产能。2、大乙烯一期逐渐释放的产能。3、化工产品(不包括MDI)的普遍涨价。
平心而论,站在当下,从后视镜的角度头头是道地定性说出这三项增量对业绩的有利影响,不是难事。即便是在去年我为万华的2021年粗略画像时,这些因素也都考虑到了。但是,想到归想到,定性归定性,对做出决策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这份预告让我陷入反思,随着万华化学向国际综合性化工龙头迈进,他是否还在我的能力圈之内?这是令我困惑的。
不同投资标的是有难度系数之分的,但投资不是靠难度系数取胜的,这个矛盾就决定了像化工,特别是综合性化工这一类难度系数很高的标的多数时候是不受待见的。而像白酒、酱油这些标的之所以会被哄抢,估值被推高到市梦率,难度系数低我认为是主要原因。所谓难度系数,我的理解是自由现金流可预测的难度。以茅台为例,下一年的业绩管理层在年报的经营计划里几乎都可以公布出来。这种可预测性的差异,决定了确定性的差异。确定性在市场里就是价值。
具体到万华化学,起初我可以把他划入能力圈,这是因为我只要抓住他的业务核心-聚氨酯,能大致把握这个贡献七、八成利润的最重要的板块就可以了。尽管这也比茅台之类的难得多,但在把握住了周期性、高成长性、成本优势等主要特征后,万华化学我仍然可以做的很好。
然而,这次的预告后,在还没有看到半年报的庐山真面目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力不从心。表现在:事先知道增量在哪,却完全无法估计增量的大小。这是我严重怀疑我还在能力圈里的主要原因。写到这里,我不如将我认为的投资万华化学的难点总结一下:1、高度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没有足够的化工专业知识,不可能把他们一一理顺,并对万华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情有深刻的理解。2、品类众多的产品线都会是万华将来发展的方向,每一样产品的竞争格局和自身的优劣势想要面面俱到难如登天,即便了如指掌,各产品的对万华的重要性不同,所占权重不一,如何给各产品赋权?3、万华化学定期报告披露出的信息少之又少,根本无法满足预测业绩,做出决策的要求。例如,每个月的挂牌价仅仅披露聚合MDI和纯MDI的,每个季度的经营数据也仅仅披露了三大板块的笼统的经营数据,我们甚至没办法弄清楚化工板块和新材料板块各自包含哪些产品。一个具体的产品究竟是放到了石化板块还是放到了新材料板块。至于更深层的对合理预测极为重要的经营信息,诸如开工率,单一产品的生产成本等,更是无从获得。公司可靠资料的严重缺乏,使得分析、推理、论证缺乏依据,由此得出的结论可谓苍白。
正是基于对这些难点的清醒认识,一直以来我研究万华的策略就是抓大放小,紧抓聚氨酯板块,而对石化和新材料板块不做无谓抵抗。这一策略在以往是明智的,但从这次的预告释放出的信息来看,以后我再这么干,忽视石化和新材料,肯定会吃大亏。投资的收益本质上来说是对认知水平的变现,认知水平达不到,是配不上相应收益的。所以,随着万华向综合性化工巨头迈进,石化和新材料权重越来越高的过程中,我的能力圈实则是渐行渐远的。总有一天,我的认知能力会德不配位,会被万华永远甩掉,这是一定的。而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使这个时刻晚一点到来。这就需要我在加深能力圈上不断下大气力。但是,化工太难,综合性化工难上加难,这个极低的性价比是否划算,是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平心而论,之所以没有去拿白酒,拿酱油,无非是市场没给机会,如若机会来了,我百分之百会倒向白酒、酱油。所以关于万华,我最终的结局一定是被永远甩下,扬长而去。在这之前,在我还能够大致看清楚万华极具前景的发展路径时,在我还有动力去多了解一些万华的其他方面的业务时,就去尽量延后这一天到来的时间吧。
那么第一步就去突破聚氨酯的局限,把目光放在全局,去全面梳理一下万华化学的产品线吧。这一次全面梳理万华的产品线,我想按照万华的各条产业链条的顺序依次展开,这样的划分更加符合逻辑,当然这和万华披露的三大板块里归类的产品分类并不一致。
聚氨酯
万华的产品线涵盖了聚氨酯产业链的上下游。聚氨酯上游主要有MDI、TDI、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万华涵盖了其中前三项。
MDI
MDI是万华最具优势的产品,现有产能260万吨,加上宁波技改和福建基地的规划产能共330万吨。近期,发生了两件事情,直接对万华的MDI的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宁波的MDI技改扩能,MDI产能将由120万吨/年扩大至180万吨/年,这比之前认为的从120万吨扩增到150万吨,又多出了30万吨。产能进一步增加,每吨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二是2021年6月15 日,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管委会发布:关于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年产108万吨苯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关于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PVC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第二次公示,关于万华化学(福建)有限公司扩建25万吨/年TDI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第二次公示。福建基地建设108 万吨苯胺和80万吨PVC产能的动作是意味深长的。苯胺是MDI的上游原材料,PVC是下游消耗副产品盐酸的应用,如果从一体化配套建设这个角度考虑问题,1吨MDI要消耗0.745吨苯胺,108万吨苯胺可以生产145万吨MDI。由此可以推测,福建基地的MDI产能绝不仅仅是40万吨的胃口,很可能会不断扩产,方式很可能会是屡试不爽的杀手锏-技改。最终福建基地也会成为产能180万吨的高度一体化的综合产业园。那么,再来看看万华远期规划的MDI产能,4大基地,110+180+180+30=500万吨。这是一个很吓人数字,万华是准备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节奏。单看产能占比会超过三分之一,我不知道聚氨酯市场是否有这么大的承载力,可以容纳这么大的增量,但是从万华的规划意图上看显然是志存高远的。这打破了我之前的认知,之前一直认为万华单靠MDI是无法支撑起高成长性的。现在看,这个论断是要打上大大的问号的。也许万华仅靠着MDI仍能高速发展很多年?路径可能是这样的:增量市场能承载当然好,承载不来,万华的先进产能可以出清落后产能,打价格战万华也有的是底气。万华能让别人无路可走。相比当前的260万吨产能,500万吨产能落地时,仅靠MDI,仍能再造0.8个现在的万华了。仅靠MDI,万华未来几年仍能充满遐想。
TDI
2020年TDI全球产能为322万吨,万华产能55万吨,市占率17%,,排在科思创和巴斯夫之后,位列第三位。另外,福建基地和匈牙利还有25万吨在建产能,投产后基本能与科思创、巴斯夫平起平坐。
聚醚
近年来,聚醚多元醇的产能快速扩张,2020年,产能605万吨,但产量仅为282万吨,开工率仅为47%,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的局面。
目前,万华的聚醚产能为60.5万吨。到2023年规划产能103万吨。近年来,万华布局的石化产业链,无论是前期的PDH(丙烷脱氢),还是后期的大乙烯一期,都给PO留了一席之地。PDH使用PO/MTBE工艺,乙烯一期使用PO/SM工艺。PO和EO的目的显然是聚醚,并且万华大力发展聚醚的决心也是非常鲜明的。对此,我是相当困惑的,万华对聚醚的大力布局是否正确?在一个产能严重过剩的领域里下如此气力到底有什么深意?
TPU
万华向聚氨酯的下游应用延伸了聚氨酯弹性体TPU。聚氨酯弹性体是一类在分子链中含有较多氨基甲酸酯基团的弹性体聚合物材料,具有耐损耗、耐磨、耐切割、高承载性、透明或半透明、可浇注、硬度范围广等多种优点。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聚氨酯弹性体可以分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CPU)和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 (MPU),在产品形态、特点、用途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其中TPU市场规模最大。
我国的TPU行业正处于成长期,市场前景广阔。2020年我国TPU产量超60万吨,占全球产量三分之一。目前国内生产TPU的厂家约有100多家,行业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但市场集中度高,CR6占据71%的市场。
万华产能12万吨,市场份额24%,排在华峰集团后位列第二。
作为有望代替PVC、橡胶、EVA、硅胶等传统材料的新型环保材料,TPU受到国家政策的重点关注和扶持。
ADI
我将ADI归入聚氨酯板块,是因为ADI和MDI、TDI一样同宗同族,是血统更高贵的异氰酸酯,是异氰酸酯的Plus版本。被称为异氰酸酯“皇冠上的明珠”。异氰酸酯分为芳香族类和脂肪族类。芳香族异氰酸酯就是MDI、TDI,脂肪族异氰酸酯统称ADI,包括HDI、IPDI、HMDI、HTDI、XDI、TMDI等等种类,其中最主要的三种是HDI、IPDI、HMDI,占比大约85%。万华有所涉及的正是这三种。由于原料成本高、工艺技术难度大,ADI的价格远高于芳香族的MDI和TDI。
H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主要原材料已二胺,乙二胺由已二腈加氢,已二腈技术壁垒高,我国100%依赖进口。HDI主要用于工业涂料,每年需求量约19万吨,科思创和康睿是全球龙头,产能占比超过70%。万华通过技改扩产两次,目前产能5万吨。国内HDI的产能主要是科思创和万华。
IP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生产技术门槛高、工艺复杂。需要经历IP合成,IPN合成,IPDA合成,IPDI合成的复杂工艺步骤。
IPDI全球产能7万吨,生产技术垄断在几家聚氨 酯寡头手中,中国 IPDI 市场由万华、科思创、赢创、康睿和 巴斯夫五家供应,前三家在国内有生产工厂,后两家主要依靠
进口,其中科思创是国内龙头,市场占有率维持在36%。IPDI需求约4.6万吨。2016年,万华IPDI的成功投产,成为继科思创、赢创、康睿和巴斯夫之后第五家公司自主生产IPDI的公司,产能1.5万吨。
H12MDA,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主要用于汽车漆,透明弹性体。推测世界市场总需求量2.5万吨,国内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目前需求量仅200-400吨,主要应用于高档车漆,价格昂贵。万华是国内H12MDA首家也是唯一自主供应商。目前全球范围内,仅万华化学、科斯创和赢创具有生产能力,全球产能约3万吨,万华的牌号为 WANNATE® HMDI。
石化板块
石化产业链的作用,在乙烯一期建设之前,是为产业一体化做的配套设施。品类众多的中间产品,为产业链提供廉价的原材料。这时的石化产品的收益只是合理利用产能的捎带,并不是目的。而乙烯一期建设之后,万华涉足了C2烯烃产业,规划中的乙烯二期向下延伸到了高端聚烯烃POE,才使我恍然大悟,这条石化产业链成了一条真正的产品链,他有明确的目的-高端聚烯烃。万华目前的石化产业链由两条子链共同组成,一条是C3、C4的PDH链条,一条是C2的大乙烯一期。这两条链条向下延伸出各种高附加值的产品,万华自己多归类于新材料,而我想把他们归类于石化板块。按照两个链条的顺序依次梳理,石化产品主要有EO、PO、丙烯酸及丙烯酸酯、MTBE、MMA、PMMA、SAP、PE、PP、PVC和POE。
EO环氧乙烷
EO上游为乙烯,下游多用于乙二醇、减水剂、聚醚多元醇等生产,应用广泛。EO易燃易爆,不易长途运输,产品市场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2020年,国内EO产能517万吨/年,供应宽松,供需结构基本平衡。由于地域的限制,万华的15万吨产能,全部自用,生产聚醚多元醇。
PO 环氧丙烷
PO的七成以上用在生产聚醚多元醇,2020年全国PO产能399万吨,万华的现有产能54万吨,其中PDH装置24万吨,乙烯一期PO/SM装置联产30万吨。24万吨自用生产聚醚,30万吨外售。由于聚醚行业需求大幅下降,PO的基本格局可能会逐渐走向过剩。万华从2005年开始探索自产PO,建成国内首套PO/MTBE装置( Huntsman技术),产品品质和成本均远优于氯醇法PO。二期采用自主研发PO/SM,一方面避免了MTBE的政策风险,另一方面HPPO法无副产高价值苯乙烯,且需新建双氧水装置,PO/SM的建成对打破国外垄断、淘汰氯醇法的落后产能、 提升万华聚氨酯整体实力有重要意义。
丙烯酸及丙烯酸酯
丙烯酸是非常重要的不饱和有机酸,最主要的用途是用来合成各种丙烯酸酯,其次用来生产丙烯酸盐。
丙烯酸酯,包括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和丙烯酸异辛酯等。因丙烯酸及其酯制得的高聚物具有优良的耐候、耐紫外光、耐水、耐热等特性,因而,在涂料、粘合剂、皮革、化纤、造纸、印染、助剂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2020年,丙烯酸及酯产能分别为332万吨/年、335万吨/
年,消费分别为223万吨/年、193万吨/年。丙烯酸下游主要是丙烯酸酯及SAP。丙烯酸酯受房地产行业影响较大,十四五房地产行业预计低迷,在胶黏剂领域也伴随聚氨酯竞争;SAP国内产能过剩,受需求拉动,各大企业仍纷纷计划SAP装置。万华拥有44万吨丙烯酸酯的产能,未来几年是面临发展瓶颈的。
SAP高吸水聚合物
SAP一般按原料分为淀粉系、纤维素系和合成树脂系三大类。
交联的丙烯酸盐聚合物是合成树脂系吸水材料的重要方面,而且被认为最有希望的吸水树脂。目前用于医药卫生用品的大部分SAP是丙烯酸类高吸水聚合物。
与其它类型高吸水剂比较,丙烯酸类聚合物除了具备高吸水性能外,其还具有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产品质量稳定,长时间储存不会变质等特点,因此成为SAP产品的主流。
SAP国内现有产能133.5万吨,在建产能47万吨,万华产能6万吨,远景规划50万吨。全球来看,龙头企业巴斯夫和赢创的SAP市场占有率均为15%,并列第一;紧跟其后的是日
本触媒,SAP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13%。住友精化和三洋化成的SAP全球市场占有率均达到8%;LG的SAP全球市占率达到7%。万华化学SAP全球市场占有率仅2%。如果按远景规划的50万吨来看,万华在SAP领域是有做到全球第一的打算的。
SAP下游需求主要包括纸尿裤和卫生巾等产品。
PMMA\MMA
PMMA又称有机玻璃或亚克力,是一种重要热塑性塑料。是由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少量的丙烯酸酯类共聚而成的非结晶性塑料。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光学特性、耐药品性、耐冲击性等,被誉为“塑料女王”。
生产工艺包括悬浮聚合、溶液聚合及本体聚合三种。工业上生产PMMA,一般小规模间歇生产以悬浮聚合工艺为主,大规模连续生产均采用溶液聚合和本体聚合工艺。我国PMMA起步较晚,国内产能多以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生产。由于PMMA生产难度大、成本高,很多小厂家利用PMMA制品回收料、边角料等重新裂解为MMA再生产PMMA(裂解PMMA),此类产品一般只能应用于低端市场。全球PMMA产能为276万吨/年,万华现有产能为8万吨/年,占全球产能2.9%。2019年1月,5万吨/年MMA和8万吨/年PMMA投产,PMMA装置为目前全球最大单套PMMA粒子树脂生产装置,MMA原料为经济附加值较低的MTBE,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明显。
PE 聚乙烯
2020年,我国国内PE产能2384万吨,消费量3899万吨,自给率仅61%,缺口巨大。我想,这也是万华坚决切入C2大乙烯产业链的根本出发点。
万华的乙烯一期布局了35万吨的HDPE(高密度聚乙烯)和45万吨L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供需均存在巨大缺口。
PP 聚丙烯
2020年,我国国内PP产能3278万吨,需求高速增长,消耗掉3198万吨,基本供需平衡。十四五期间,随着大炼化、煤化工项目投产,产能将达4700万吨/年,而绿色发展战略制约PP消费增速,PP产能增长叠加消费放缓,会出现产能局部过剩的局面。但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高端PP,这部分需求仍高度依赖进口。
万华乙烯一期布局的30万吨PP已落地,并逐步释放产能。
PVC 聚氯乙烯
PVC对光和热的稳定性差,受热分解放出氯化氢气体;阳光
中紫外线会使PVC发生光氧化分解,所以PVC用久了会变黄、
变脆。PVC中需要添加增塑剂,PVC本身无毒,但生产过程中往往添加增塑剂和防老剂,因此燃烧过程会释放出二噁英。所以不能用PVC塑料接触食品。
2020年,PVC产能2696万吨/年,受PVC防护及医
疗用品消费拉升消费量达到2160万吨/年。未来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和物流发展会利好PVC需求,但PE/PP改性技术的提高和可降解塑料的应用仍会使PVC过剩压力加大。
万华的乙烯项目一期落地了40万吨PVC产能,主要目的是消耗聚氨酯产业链的副产品盐酸。
POE 聚烯烃弹性体(高端聚烯烃的一种)
高端聚烯烃是指具有高技术含量(技术有门槛)、高应用性能(牌号多,快速的技术服务导向)、高市场价值(价格高、盈利强、波动小)的聚烯烃产品。包含大宗品种的高端牌号,如多峰及茂金属牌号的聚乙烯、聚丙烯产品,高碳α-烯烃共聚的聚乙烯牌号等。和特殊品种的聚烯烃树脂,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EVA)树脂、聚丁烯-1(PB-1)、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EVOH)等。这是一个类似于MDI的高技术壁垒的市场,但市场规模是MDI的3倍多。
POE,聚烯烃弹性体,广义上讲,是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狭义上讲,专指乙烯和辛烯共聚的弹性体,是以茂金属为催化剂,乙烯-α烯烃通过原位聚合的热塑性弹性体。POE弹性体具有优良的高弹性、可塑性、耐水蒸气性、耐老化性、耐腐蚀性及耐热性,并且性能价格比高,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塑料改性,引起全世界塑料和橡胶工业界的强烈关注,为聚合物的改性和加工带来全新理念。
最早的POE产品是由美国陶氏化学采用自有钛催化剂技术在1993年生产成功的Engage系列,后来其采用先进的Insite工艺技术生产POE弹性体。
2004年,陶氏采用单中心催化剂技术Insite工艺成功地生产出2个聚烯烃改性专用Affinity牌号,主要用于热熔黏接剂市场。
2005年,美国埃克森美孚采用茂金属催化剂开发了POE共聚物,商品名称Exact;日本三井化学建成并投产了POE装置,商品名为 Tamfer。
2008年,陶氏化学与泰国暹罗水泥公司的合资企业建设特种弹性体装置,该装置将生产世界上最新型的塑性体和弹性体。
2016年:韩国LG公司将独特的茂金属催化剂与溶液法聚合工艺相结合,生产乙烯基聚烯烃弹性体,以LUSENE作为品牌名,应用于汽车部件、鞋材、线缆、片材和薄膜等领域。
我国POE市场进口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消耗量25万吨左右,目前我国暂无POE生产企业,POE产品全部依赖进口,国产化替代需求迫切。万华化学乙烯二期,包含了20万吨POE聚烯烃弹性体的产能。前期的中试效果也非常好,可以说万华已经具备了生产POE的能力。但是,在项目的审批过程中,遇到了麻烦,项目没有批。具体细节万华也没有披露,原因我也不得而知。但是万华有后手,有多个替代方案,万华做成POE的决心不用怀疑。况且,面对国产替代的“卡脖子”问题,国家没有不支持的道理。如果万华这20万吨POE产能落了地,国产替代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POE作为万华切入高端聚烯烃领域的当头炮,只是宣告了一个开端,高端聚烯烃这个3倍于MDI的大市场,万华未来是大有可为的。我依稀看到了万华在另一个全新的高壁垒领域重走一遍MDI走过的路……
新材料
我定义的新材料板块,是产品涉及的产业链条足够长,横跨几个不同的子产业链才能延伸出来的高附加值产品。包括PC、水性树脂、PA-12、柠檬醛、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可降解塑料、研磨液、研磨垫等。
PC聚碳酸酯
聚碳酸酯(PC)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塑料,分为脂肪族类、脂环族类、芳香族类等,但受加工性能、生产成本约束,只有双酚A类芳香族碳酸酯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万华PC装置采用自主研发的界面光气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获得万华化学2018年度科技最高奖。充分利用聚氨酯板块光气技术,利于优化丙烯资源,与非光气法比,光气法产品在光学、耐热性更好,高端领域差异更大。
2005年,万华启动聚碳酸酯项目实验室研究,2010年,中试装置开车成功,2017年定向增发14亿用于20万吨PC项目建设,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万华上市以来唯一一次增发向市场要钱,投的项目就是PC项目。2018年7万吨的一期项目开车成功,2019年成立专门的聚碳酸酯事业部,2020年,13万吨的二期项目开车成功。
2021 年 1 月,万华化学年产 14 万吨聚碳酸酯(PC)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前公示,项目位于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化工产业园,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一套年产 10 万吨普通 PC 生产装置、一套年产 4 万吨特种 PC 装置,以及相应配套的储运、 公用工程、环保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本项目部分储运、公用 工程、环保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需依托万华化学厂内现有及在建工程。项目总投资11.09 亿元,预计 2021 年 10 月建成投产 。
万华依托已有 PC 装置,进行深入的工艺优化与技术调整, 再投资兴建一套 14 万吨/年 PC 生产装置,原料来自已批在建的 48 万吨/年双酚 A 装置,保证 PC 装置生产原料供应,以此实现企业发展以光气为原料的化工新材料产品的战略目标,进而丰富公司的产品门类,拓宽产业链,提升公司经济效益,以增强公司的综合市场竞争能力。 PC 生产所需的大宗原料——BPA、光气、盐酸、烧碱等串联了异氰酸酯和乙烯产业链,园区综合资源利用率高,市场风险小;副产的盐水等“三废排放物”可利用现有 PC 装置和园区已建设 施处理,生产技术先进、环保,三废处理完全,节省投资,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相关要求;又可降低物耗及能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实现清洁生产过程控制提供有利条件。 此外,万华石化板块现有丙烯产业链以及未来的大乙烯二期项目,可为双酚 A 生产提供丙烯、苯等原材料,可保证原材料安全稳定供应。根据14 万吨 PC 装置环评报告,普通 PC 的双酚 A 单耗 大约为 0.875 吨/吨,特种 PC 的双酚 A 单耗大约为 0.7 吨/吨。 万华化学规划建设 48 万吨双酚 A 装置,可以供应 55 万吨以上 的 PC 需求,园区现有 PC 产能 20 万吨以及规划建设 14 万吨, 上游原材料双酚 A 能够保证未来 PC 规模持续扩大。未来,存在PC 再度扩产的基础条件,也为今后PC的持续发展埋下了伏笔。
水性树脂
万华于2012年成立表面材料事业部,开拓水性树脂产品。公司利用已有丙烯酸、聚氨酯产业链开拓水性丙烯酸乳液(PA)、水性聚氨酯分散体(PUD)、增稠剂等产品。从全国范围来看,水性树脂主要应用于建筑涂料和一般工业涂料。中国水性涂料各基料占比中,丙烯酸占23%,聚酯占19%,环氧树脂占比16%,聚氨酯占比7%。对标全球水性涂料各基料占比情况,聚氨酯占比16%,远高于国内的聚氨酯占比7%。受益于环保政策,“油改水”的趋势明显,水性涂料的市场空间大。
万华化学目前的主要涂料生产遍布多个生产基地。万华化学水性树脂现有产能34万吨,其中,宁波和珠海的水性树脂共计年产能15万吨;烟台的水性聚氨酯年产能5万吨;珠海的改性聚氨酯树脂年产能4万吨,眉山的改性聚丙烯酸树脂年产能10万吨。万华化学的水性树脂在建年产能共计20万吨,分为是珠海的年产能10万吨和眉山工厂的年产能10万吨。
尼龙-12
2019 年,万华拟投资 25.5 亿元建设 4 万吨尼龙 12 产能。万华 生产尼龙 12的原料主要是公司 100万吨乙烯项目的副产物 1,3- 丁二烯和外购的液硫。丁二烯经过多步反应最终得到尼龙 12 产 品。尼龙 12 标志着万华开始切入特种尼龙领域。
化纤是是用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物质为原料制成的纤维。 根据原料来源的不同,可分为以天然高分子物质为原料的人造纤维和 以合成高分子物质为原料的合成纤维。 尼龙是重要的化纤材料,仅次于涤纶,市场占比超过 8%。尼龙(Nylon),又被称为聚酰胺纤维,简称 PA,是分子主链上含 有重复酰胺基团-[NHCO]-的热塑性树脂总称。尼龙包括脂肪族 PA,脂 肪-芳香族 PA 和芳香族 PA。其中脂肪族 PA 品种多,产量大,应用广 泛,其命名由合成单体具体的碳原子数而定。 目前,全球尼龙市场仍然以尼龙 6 和尼龙 66 为主,合计占比达 到 88%。近几年,中国尼龙 6 产能提升迅速,市场占比达到 75%,而 尼龙 66 的占比约为 20%,包括尼龙 12 在内的其他尼龙产品仅占 5%。
目前,特种尼龙主要包括长链尼龙和高温尼龙。其中,长链尼龙 占据了主导地位,是重复单体数量超过 10 的尼龙,产品主要包括 PA12、PA11、PA610、PA612、PA410、PA1010 和 PA1012。高温尼龙是 一种高度结晶的尼龙,产品主要包括 PA46、PA4T、PA6T/6、PA6T/66、 PA6T/6I、PA6T/6I/66、PA6T/DT、PA6T/66/DT、PA9T 和 PA10T。下游应用方面,特种尼龙主要应用于汽车与运输领域、电气与电子领域。目前,全球特种尼龙生厂商主要包括了赢创、阿科玛、巴斯夫、 旭化成等公司。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特种尼龙需求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市场潜力 巨大。未来几年,预计尼龙市场规模将维持 5%以上的增长速率,这主要得益于高附加值特种尼龙的增长。2018 年,中国特种尼龙需求量 达到了 32 万吨,连续六年增速超过10%。
与其他尼龙材料相比,尼龙-12 的优势在于吸水率最低、密度最 低、熔点低、耐冲击、耐摩擦、耐低温、耐燃油、尺寸稳定性好、防 噪音效果好等。尼龙 12 同时具有尼龙 6、尼龙 66 和聚烯烃(PE、PP) 的性质,做到了轻量化和物理化学性能上的结合,有性能上的优势。尼龙-12 是以丁二烯为原料,来源相对 广泛,价格风险小。目前,全球 97%以上的丁二烯生产都是通过石脑油裂解乙烯的副产品中抽提而来,乙烯装置对应丁二烯的产出比约为 15%,即 100 万吨乙烯的装置产出丁二烯 15 万吨。万华乙烯装置可 以为万华的尼龙 12 项目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并且通过延长产 业链的布局,可以减少公司产品的市场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虽然尼龙-12 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充足的原料来源,但是尼龙-12 作 为长碳链尼龙,有合成路线长、成本高、国产化率低的劣势。这也是 尼龙-12 的市占率无法赶上尼龙-6 和尼龙-66 的原因。
尼龙-12 由于其性能和价格的特殊性,和传统尼龙产品的应用领域稍有不同。尼龙-12 主要应用于塑料合金、汽车制造、飞机制造、 增材制造(3D 打印)、电子电器产品、机械用具、医疗技术、油气工业 等领域,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是国内化工新材料领域为数不多的全部依赖进口的关键材料之一。
目前,全球范围内生产尼龙-12 的厂商主要有瑞士 EMS、 德国 Evonik、法国 Arkema、日本 UBE。尼龙-12 的全球市场预计从 2018 年的 10.7 亿美元增长到 2024 年的 15.1 亿 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5.9%,高于特种尼龙市场 5.3%的年复合增长率。中国作为尼龙-12 第三大的消费市场,2019 年尼龙-12 消费 量将会超过 1.6 万吨。随着 4 万吨尼龙-12 产能投产,万华将成为国内 最大的尼龙 12 生产商,降低尼龙 12 的价格,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 牢牢把握中国市场,提高尼龙 12 的市场占有率。此外,中国也有望 从尼龙 12 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柠檬醛
2019年,万华化学年产 4 万吨柠檬醛及衍生物项目进入“山东 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二批优选项目名单”。2021 年 1 月 27 日,项目正式公示。根据公示,项目包含 12.4 万吨/年异 戊烯醇装置、3.0 万吨/年异戊烯醛装置(包括:7.0 万吨/年异 戊烯醇、3.0 吨/年异戊烯醛、0.54 万吨/年异戊醇)、4.8 万吨 /年柠檬醛装置和柠檬醛衍生物装置(包括:1.0 万吨/年香叶 醇,1.5 万吨/年香茅醇),东区(北)和东区(南)之间的柠 檬醛管线,以及配套的储运工程、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环保 工程等,部分储运、公辅设施和环保工程依托万华化学现有、 在建或拟建工程。 柠檬醛及其衍生物设计产能进一步提升至 4.8 万吨,体现了公 司对于柠檬醛技术的信心。
柠檬醛是香精香料领域的一种重要的中间体,是生产维生素 A、 维生素 E 以及其他香精香料产品的关键原料,生产工艺复杂, 技术壁垒较高。目前,全球只有巴斯夫、可乐丽和新和成 3 家 生产商。万华柠檬醛生产工艺采用异戊二烯法,生产原料为石化产业链 的副产品异丁烯。原材料自给自足,可以保证稳定供应,并且生产成本较低,可进一步增加柠檬醛的盈利性。万华化学石化项目为未来新材料领域的万丈高楼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万华柠檬醛项目规模大,将对产业链的供需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万华的产能落地后,产能将达到全世界的40%。未来,万华或将依托柠檬醛产业链,深耕香精香料领域,生产多种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提升公司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可降解塑料
可降解塑料是指其制品的各项性能可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在保存期内性能不变,而使用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能降解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的塑料。可降解塑料是白色污染的最佳解决方案。
可降解循环过程是指塑料通过堆肥处理转化为肥料、二氧化碳和水,种植出含糖或淀粉的作物后,通过发酵或者化工加工就又能转化成用于生产高分子材料的有机分子,不仅可以减少废弃塑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是实现资源循环和利用的有效途径。可降解塑料可以通过降解方式或者原料的不同进行分类。 按照降解方式分类,可降解塑料可以分为生物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光和生物降解塑料、水降解塑料四大类。 按照原材料划分,可降解塑料又可分为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和石油基可降解塑料。
从性能角度来说,各种可降解塑料各有优缺点,一般需要改性或复合后使用。目前,市面上大规模使用的可降解塑料产品都经过了改性或复合,其中PBAT主要与PLA复合使用,比如商超大规模使用的可降解塑料袋就是PLA与PBAT的复合材料。从成本角度来说,近5年PLA成本略高于PBAT。 PLA原料乳酸生产成本较高,典型工业化规模的PLA产品完全成本约为16000元/吨。 PBAT由于原料价格相对较低,完全成本是主流可降解塑料中偏低的,约为13000元/吨。从产业化阶段来说,可降解塑料中PLA和PBAT的产业化程度最高,引领市场主流。相对来说,PLA的生产技术较为成熟,且总产能占比居于前列,产业化程度最高,是在市场上被着重研发的对象;由于国内丁二酸原料受限,PBS产量很低,故衍生了PBAT和PGA两种材料,但二者加工性能都不及PBS,其中PBAT产业化程度较高。
禁塑令的出台有利于推动可降解塑料需求量猛增,打开市场空间。 可降解塑料的成本相对较高,通过政策限制成本较低的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推动可降解塑料的生产与销售。
从“限塑”到“禁塑”,政策再度趋严,进入执行阶段,对可降解塑料行业的利好正式落地。“十四五”规划对可降解塑料行业提出了展望,将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制定可降解塑料标准,加大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力度,积极引导市场、满足市场需求。
2019年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合计约为107.7万吨,以淀粉基塑料为主。2019年淀粉基塑料产能为44.94万吨,占全
球可降解塑料产能的38.4%,PLA、PBAT分别占25.0%和24.1%,位居二、三位。我国可降解塑料产能远大于产量,现有的产能利用率不高。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年我国可降解塑料的产能达到了61.7万吨,而产量仅约为18.5万吨,整体的产能利用率仅为30%。
PLA产业技术壁垒高,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PLA的产能主要集中于海外,国内企业正加快布局。合作研发是PLA一大技术来源,万华已攻克技术难点。万华在充分调研后,选择了天津科技大学王正祥教授的技术。目前,万华实验室已经攻破PLA产品的技术难点,开始准备中试,届时将实现乳酸单体制造技术的国产化,打通聚乳酸产业完整链条。
万华化学已开发出一系列Waneco改性生物降解材料,可用于吹膜、淋膜、吸管、发泡等领域。该系列产品具有耐高温、食品级、可降解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性能,解决了纸吸管易折断、易发泡、味道大、耐咬性差等缺点。
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是己二酸丁二醇酯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共聚物,具有PET和PBT的性能,属于石油基生物降解塑料。 PBAT产业较为成熟。
国内拥有PBAT产能的企业较多,新疆蓝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有PBAT产能12.8万吨/年,居全球领先地位。我国的PBAT将迎来集中投产期,国内在建或规划产能达563万吨。
万华积极布局PBAT一体化,项目已经动工。其天然气制乙炔项目主要是通过天然气制乙炔,再经过甲醇装置和甲醛装置生产丁二醇BDO,BDO产能为10万吨/年,为下游6万吨/年的PBAT装置提供原料。通过更高的一体化程度,不仅可以提高生产的稳定性,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 万华化学正积极布局PBAT一体化,项目已经动工其天然气制乙炔项目主要是通过天然气制乙炔,再经过甲醇装置和甲醛装置生产BDO,
BDO产能为10万吨/年,为下游6万吨/年的PBAT装置提供原料。通过更高的一体化程度,不仅可以提高生产的稳定性,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
三元正极锂电材料
正极材料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低成本和高容量始终是其突破的主要方向。
早期钴酸锂阶段: 最早的商业化正极材料, 适用于消费电子, 成本较高。
锰酸锂和磷酸铁锂阶段:降低成本, 采用比容量稍低的材料。
三元材料阶段:容量提高,成本抬升。
正极材料的关键指标包括比容量、循环性能( 寿命)、成本、安全性等。正极材料作为电池的核心部件,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等指标有重要影响,其容量大小直接影响锂电池能量密度,循环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理想的锂电池正极材料需要有较大的比容量、循环寿命长、出色的低温和倍率特性、较高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度以及较低的成本等特性。
目前动力电池主流正极材料为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
磷酸铁锂具有成本低廉、 安全性高、 循环寿命可以达到与车辆运行生命周期相当等诸多优势,但其理论比容量仅为 170mAh·g-1,实际比容量在140-160mAh·g-1,提升空间相对有限。
三元材料 NCM的理论比容量在 278mAh·g-1 左右,受技术成熟度的限制,国内三元材料出货仍以 NCM523 为主,其理论性能极限远未到达。
随着国内外新能源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下游对于动力电池需求旺盛,主流电池厂商纷纷公布扩产计划。根据现有扩产计划,预计到 2025 年之前主流锂电池的整体产能将超过544GWh。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市场与供应国,2019全球锂电池产业规模为3100亿元(450亿美元),国内锂电池产业规模为1750亿元(250亿美元),占比达56%。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池材料中规模最大、产
值最高的环节,占比电池完全成本约 24%、占比材料成本约 40-44%,正极材料对于下游动力电池与新能源车的成本影响巨大。
国内三元材料出货量快速增长,在正极材料市场中占据主流,2015年国内三元材料出货量为4万吨,占比达32%;2020年国内正极材料出货量为24万吨,占比达46%,年均增长量为4万吨。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201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2万辆,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24万辆,年均增长量为49万辆;中国市场占比不断上升,目前为最大市场,201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市场比例为6%,2014年至2020年间这一比例稳步增长至37%。在政策推动下,尤其随着欧盟最严碳排放法规的新阶段临近,目前全球主流整车厂已纷纷加码电动车布局, 大众、宝马、戴姆勒等传统厂商电动化新车型规划密集。我国是全球率先 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国家之一。早在 2012 年国内就已开始对新能源车产业施以大力的政策扶持。在各类政策鼓励、 持续的财政和地方补贴下,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具有先发优势。新能源汽车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万华布局的三元正极材料有希望为万华带来广阔的增量空间。
CMP材料
万华化学将建设研磨液产量1.5-2万吨/年,CMP Pad研磨垫年产量60万片/年。万华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即CMP技术最难攻克的研磨垫是以聚氨酯为原材料, 万华化学具有原料基础和技术储备。
化学机械抛光(CMP)是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实现晶圆表面平坦化的关键工艺。与传统的纯机械或纯化学 的抛光方法不同,CMP工艺是通过表面化学作用和机械研磨的技术结合来实现晶圆表面微米/纳米级不同 材料的去除,从而达到晶圆表面纳米级平坦化,使下一步的光刻工艺得以进行。CMP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在一定压力下及抛光液的存在下,被抛光的晶圆对抛光垫做相对运动,借助纳米磨 料的机械研磨作用与各类化学试剂的化学作用之间的高度有机结合,使被抛光的晶圆表面达到高度平坦 化、低表面粗糙度和低缺陷的要求。
半导体需求增加将拉动晶圆制造产量,将进一步拉动CMP材料需求,2019年全球CMP材料市场规模为20亿美元。 2019年全球集成电路行业市场销售额为3304亿美元,国内集成电路行业市场销售额约为7562亿元。全球及中国 集成电路需求持续增长,推动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 2018年CMP抛光液全球市场规模约12.7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约16亿人民币,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2019年抛光垫市场全球规模7.84亿美元,国内的市场份额占比10%-20%,国内市场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CMP材料市场基本被国外巨头垄断,国产化需求强烈。
卡博特(Cabot)、日立(Hitachi)、FUJIMI、慧瞻材料(Versum) 、陶氏(Dow)等企业占据全球近80%的市场份额。 安集科技CMP抛光液板块打破垄断,是国内唯一能提供12英寸IC抛光液的本土供应商。全球抛光垫市场主要被陶氏(Dow)占据,占全球79%的市场份额。鼎龙股份CMP抛光垫板块打破垄断,鼎龙股份已成为国内主流晶圆厂的重点抛光垫供应商。
根据安集科技信息,CMP抛光液均 价约为36元/kg,预计万华研磨液营收7.2亿元;根据鼎龙股份抛光垫销售情况估计,抛光垫单价在3000元/片, 预计万华化学抛光垫营收18亿元。
以上,对万华现有的及已经做出具体规划的大部分产品线做了梳理。篇幅很长,但深度很浅。整篇文章回过头来看,不像是自己的文章,因为查的资料太多,东拼西凑的东西太多,自己的东西太少,很多内容都是大段的摘抄。不得不承认,我对万华的产品线认识太浅。通过梳理,只是有一个较全面的概括。而要想真正透彻地理解万华的各个产品及布局,对我来说差不多是不可完成的任务。所以会引出开始对万华能力圈的探讨。我当然想继续呆在万华这个圈里面,所以这次梳理也算是为此做的一点努力吧。
要说收获,可能是我大概能感受到万华对不同产品的期望是不一样的,我大概可以总结出万华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聚氨酯和高端聚烯烃双轮驱动,新材料百花齐放。这是未来万华的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众多的新材料品种里,有几个侧重点,无论从万华的投资力度还是现有的产业格局来讲,未来是具备大放异彩的可能的。一个是PC,一个是水性树脂,一个是三元正极锂电材料。从万华布局的四大产业基地来看,烟台、宁波和将来的福建都是高度一体化的聚氨酯和石化综合产业链,而眉山则定位于新材料基地。从两期建设的资本投入来看,第一期13.6亿,第二期400亿来看,总投入甚至超过了大乙烯的一、二期总和,万华对水性涂料、电池材料、维生素及营养化学甚至是可降解塑料是寄予厚望的。
当下的万华走到了一个业绩集中兑现的节点。平心而论,这些年大规模的资本支出并没有等比例地体现在业绩上,最赚钱MDI的扩能只花掉很少的钱。大量的钱是花在“搭台”上,C2、C3、C4这几条石化产业链的搭建,就像是万华重金打造的魔术箱。有了道具,往后就是持续产出,持续带来惊喜的时刻。所以,往后万华的业绩越来越难以估量,这次的中报就是一次很好的验证。但是,往后5年,我大体看得清万华发展的脉络,仅看一个聚氨酯就远远低估了万华的胃口,从当下的260万到500万,万华还可以增长很长时间。算上更大体量的高端聚烯烃和时常冒出点惊喜的新材料,1.5万亿的万华是挡不住的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低佣股票开户入群V:442557803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有老师可以解读下万华化学综合型化学品转型是利好还是利空?
有老师可以解读下万华化学产品偏向综合转型对于市场的影响是?
有专业老师吗?我想要了解下万华化学这支股票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27
-
美联储二次降息落地,黄金还会涨吗?
2025-11-03 09:27
-
投资理财用AI,究竟有多爽?
2025-11-03 09:27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