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心理之你为什么没耐心?
发布时间:2021-7-9 09:22阅读:165
投资心理之你为什么没耐心?
我们都知道,掷硬币得到正反面的概率是一致的,五五开。如果掷硬币加以赌局:是正面,你将得到150元,背面则输掉100元。
如果有这样一个实验,各位试想一下,你会作何反应?会参与吗?
理性以及概率学告诉我们,长期下注的话,肯定是稳赚不赔的,因为正反面概率一样但是赢的收益大于输的收益。
但在丹尼尔·卡尼曼的实验中,大多数人拒绝了这个赌局,因为对于多数人来讲,损失100元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150元的快乐。
这就是我们投资中经常讲的“损失厌恶心理”,也就是人们面对同样金额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让我们的情绪产生更大波动。赚钱时,怕到手的鸭子飞了空欢喜一场,总想卖出落袋为安;亏钱时,更能忍受风险,只要不卖就是浮亏,还有回本的可能,一旦卖出亏损就是板上钉钉,从而不能接受。所以,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持有的心理就变成了不愿意接受回撤,卖出时喜欢卖赚钱的股票或基金,最终留在手里的反而都是赚钱能力不够的产品或亏钱的股票。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摆在你面前有两个投资方案,方案一,100%概率赚5000元,方案二,80%概率赚8000元,20%概率不赚钱。你会选哪一个?
是不是第一反应是方案一,因为确定性更高,俗话说得好,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换一个假设,已知要发生损失了,方案一,100%概率亏5000元,方案二,80%概率亏8000元,20%概率不亏钱。你会选哪一个?
是不是会选择方案二,搏一把或许不亏钱呢。但实际上方案二的损失期望值为6400元是比方案一更高的。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普遍的心理,面对收益时是风险厌恶的,面对风险时则风险偏好上升。
实战中,行为金融学应该规避哪些非理性分析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禀赋效应,为什么我们经常坐“过山车”呢?当你买入一个股票之后,那么“一只股票”,同样也变成了“一只我的股票”。尤其是一个股票拿久了,就会因为禀赋效应让你对这只股票产生了感情,进行高估。
因此,留在手里的赚钱能力不足的股票或基金,越放越有感情,越放越不舍得止损。但赚钱的股票或产品,因为损失厌恶,总想落袋为安。
如果再加以交易的不对称操作(即放大损失厌恶,亏钱了能拿得住,赚钱了反而拿不住),那必然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在投资上体验感非常差,进一步恶性循环,导致在投资过程中极度没有耐心。
你看,在行为金融学中都有理论支持依据的,我们投资者在实战过程时有如上心理非常正常,我们不会说有这样的心理不对,而且想尽量通过各种工具也好,数据也好,大道理也好,帮助我们的投资者“逆人性”的去规避一些不好的行为。
在《巴菲特之道》一书中,有提到这么一个现象,当分析历史上的投资回报时,发现长期投资主要回报发生的月份只占所有月份的7%,也就是说,在余下93%的月份并无回报。那么,这就很清楚了,看投资结果的时间频率越频繁,你看到亏损的次数就越多。如果你每天看一次,有一半的机会看到亏损,但如果你一个月看一次,这种亏损带来的心灵损伤将小很多。如果你每天不看净值,就不必遭受看每日价格起落的焦虑之苦。
持有期间越长,面对的波动就越小,你的投资选择就越有吸引力。换言之,影响投资者情绪风暴的因素有两个:损失厌恶,以及估值频率。
泰勒和贝纳茨称之为近视或短视,以反映这种损失厌恶和频率的综合,他们测试了不同时间段的回报,发现一年看一次投资结果最佳。
你为什么不耐心?是因为太过关注短期波动,那么不如在买入后就删除APP吧(开个玩笑)。不过,这一招的有效率真是有数据支撑的哦。
美国公募基金巨头富达基金曾经对客户数据做过一个分析,想看看哪些客户的投资表现最好,结果发现是下面三类人:一是客户去世了,但是富达不知情;二是客户去世,潜在的继承人打官司争夺财产导致账户长期被冻结的;三是客户忘了自己有账户,长期没登录的。以上三类人有个共同点:“无视”短期波动,做到长期持有。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2025年端午节假期享收益,赶紧码住这份攻略
2025-05-26 10:29
-
打新预告来啦!来看看这两支新股潜力如何~
2025-05-26 10:29
-
为什么粮食ETF会上涨?
2025-05-26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