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调研计划第一弹
发布时间:2021-6-2 10:46阅读:169
这次五一,我又跟老婆回了趟他们老家。
这里是中部省份,这个镇则是县里的第二大镇,离所属地级市(三线)的市中心开车仅半小时。
其实前年十一,我就写过一篇对这个镇子的物价、终端观察,有兴趣的可移步这里:网页链接 《十八线乡镇的食品饮料观察》
随着观察标的的扩大,这次我又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简单展开来跟大家说说,以及我对地域消费差异、调研方式的思考与计划。
五一回乡见闻
我看到在镇子里两家大超市与美宜佳便利店里,维他的产品铺货如此之多。柠檬茶有250ml纸盒装、1L家庭装、500ml塑料瓶装,豆奶也基本都有原味、巧克力、香草、椰奶的250ml纸盒装、1L原味家庭装。
根据我之前在美团外卖app里的观察(不同城市选择地标建筑物,按销量排名进便利店,搜索关键词看月销),维他的渗透率总体与城市的发展水平有正相关关系,总体来说,弱一点的二线城市或三线城市,柠檬茶渗透率就不高了,豆奶更不用说了。包括去年十一在西安观察,很多大卖场、便利店也是没有维他豆奶,柠檬茶要么没有,有也最多一个口味、一种规格。前年去北戴河(三线城市秦皇岛的一个区,夏天很多人从北京过去旅游,发展很不错),发现维他柠檬茶也是少有见到。但是在这么一个三线城市下属县的一个乡镇上,看到这样的渗透率,的确是很惊人的。
另外,小鱼的竞争局面也让我很诧异。我跟踪劲仔有半年多了,在北京看过很多大卖场、连锁便利店、家庭便利店,其它品牌的小鱼,要么比劲仔贵太多,要么质感、香味、口味丰富度上不如劲仔。但是这个镇上,哪怕是一个美宜佳便利店,都能看到至少5家本省产的小鱼品牌,每家又有2-3种口味,都是大家常吃的香辣、泡椒口味。那两家大超市就更不用说了。小鱼基本都是1元钱12克(已经是劲仔在北京的最低终端价),有些甚至是15克。而且吃起来质感、香味跟劲仔差不多。也就是说,在这里,劲仔既无价格优势,也无口味优势,唯一就是品牌优势了。但从终端还真看不出来。
豆干的局面则更分散,不光劲仔没有,连在北京铺货经常超过劲仔的乡乡嘴也常不见踪影。
另外,一条街上四通一达竟然都有发货门店了,而前年十一还是没有的,我感觉,物流已经渗透到了最后一公里了,再往下到周边的村子,哪怕是那些挨着马路边的,基本就一些老人了,生活上基本比较原始,对商品的需求是很低的。
还有,很多外地或大城市的食品口味、业态也渗透到了这里,比如现在也有专门卖休闲零食的商店了,广东的煲仔饭,川渝的重庆小面、担担面,云南的过桥米线,也都有了单独的餐馆。
地域差异导致认知偏差
像上面这样的认知不一致、冲突,其实在很多雪球文章,也包括我自己的文章下的评论中,都经常看到。
常常是一个人说,这个东西在我们那卖的好,大家都喜欢吃,南方比较常见,你在北方比较少见罢了。另一个却说,这个东西在我们那儿不行,因为你这个卖太贵了,或者替代的产品太多了。其实两种观点可能恰好都是南方人说的,地域上也没差的太远。北方也不是都少见,也是有的城市少见,有的城市多见。
再比如说短保面包,我经常吃桃李的面包,我观察过很久,在北京,除了西式面包房,桃李是最强势的,其它如曼可顿、宾堡,铺货、日期新上都赶不上桃李。但基于我对桃李口味的长期品尝,我猜测他仅仅是矮子里显将军而已。即不是他本身强,而是北京的其它短保面包太弱、西式面包房渗透又不够造成的。这一点,通过观察桃李财报,他在华中、华东、华南的多个城市经常亏损,也大致可以印证。
去年有人在我公众号给我发私信,说不看好涪陵榨菜的渠道下沉,太贵了,在他们那小地方没人吃。一开始我对这种观点不屑一顾,后来细思却极恐。因为去年年底榨菜又涨价了,如果接近或超过当地一顿或半顿早餐的价格,是否还能有很多人接受呢?不好说,这个不能凭直觉,简单肯定或否定渠道下沉的前景。
以我的观察,造成地域消费的主要有下面几种因素:
不同线城市、东中西部的发展程度差异,以及由发展程度导致的收入、物流、渠道差异。
不同口味、文化渗透导致的消费偏好差异。比如有次我看到一个关于“这个辣不辣”的京东商品问答:如果你是西南、中南区域的,大概率不辣,如果是华北、东北的,大概率微辣,如果是华东、华南的,大概率很辣。我觉得,这个总结非常到位,跟我们平常的感知也差不多。文化渗透也好理解,比如维他起源于香港,广深代表的广东地区离香港近,维他的渗透率就比较高。上海虽然也有维他工厂,上海、苏州的收入也差不多,但从美团外卖里来看,渗透率就低很多(比广深产品种类少、月销低)。我判断,很有可能是港式文化对广东渗透更彻底导致的。
不同自然资源、运输距离长短带来的生产、分销差异。比如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浙江给人的印象就是鱼米之乡,但实际上,七山二水一分田才是浙江的真实地貌。我们印象中的水乡,仅仅是浙江靠近太湖的东北区域。如果你看过《航拍中国》就会发现,很多省份的地貌跟你想的不太一样。运输距离也常影响品牌的分布,对某些运输成本占比高的商品,距离厂家超过一定公里数,运输成本就会高到零售商或消费者都无法承受,从而导致本地厂商为主,品牌比较分散。典型的就是90年代的啤酒市场,我印象中当时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自己的啤酒品牌,从当时省、地级市的电视广告就可以看出。
思考如何调研
以上因素对品牌的分布、竞争力强弱、渗透深浅,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如何破除这种地域差异对投资判断的影响呢?通过财报?财报最多只会说各个地区的收入、毛利、增速,而不会说这个区域都有什么对手、谁强谁弱了。更不要说该区域内不同城市的差别、渗透的程度了。
我在去年冬天,就谋划了今年夏天辞职后去外地调研的事。当时主要是考虑去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看看,并且我计算了调研的费用。当时的顾虑是低线城市外来人口不多,应该以方言为主,语言交流可能比较困难。但是慢慢看到上文所说各种差异,又跟周围人讨论了下,我决心多覆盖一些二三线城市。
城市选择上,主要是这些维度:发展程度、人口数量、地域间饮食消费差异,精力及交通食宿费用可接受。
发展程度上,一开始我参照的近两年的城市百强榜,或者gdp前50或100排名。但是后面发现不少城市在gdp和收入排名上差异很大。比如苏州gdp虽然排第6,但收入排第3,去了上海再去苏州,可能意义就不大。宁波、绍兴gdp排名分别是第12、33,收入则分别排第6、8。相反的情况也存在。具体原因在很多财经新闻中都有论述,这里就不展开。考虑到消费与居民的收入关系更大,所以按收入比按gdp更靠谱。但也不是都只看收入排名靠前的城市,毕竟他们的人口占比又比较少,虽然单个个体消费能力更强,但总体的消费数量却又不够。所以会覆盖一些收入/gdp排名较靠后、或者找不到排名但从gdp总量、人口数量判断,人均较低的城市。总的来说,我希望自己的样本城市,能够尽量分散,而不是一些发展程度差不多的。同时我尽量挑选在一条铁路线上(京广、京九、京沪之类)的,这样交通成本也低不少。这次主要准备覆盖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其它区域准备冬季调研再去覆盖。
比如在挑选华中二线城市上,在郑州、武汉、长沙三个城市上我就纠结了很久。考虑到长沙的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接近北京上海的8成,而武汉是略小于7成、郑州是不到6成,所以把长沙过滤掉。同样的逻辑让我过滤了广东的东莞和中山,而选择了人均收入弱一些的惠州。挑选华北到华中的三线城市中,我本来在南阳、新乡、洛阳上举棋不定,考虑到选择了郑州和武汉,挑一个不同省的城市更合理些,所以我又选了邯郸和岳阳。华东除上海以外的城市目前还没想好,可能是镇江,也可能是扬州,也不排除哪个浙江三线城市,也有可能挑个二线城市更有代表性。另外说一句,挑选这份名单的时候,给我最大的感受,按收入高低来说,华东富于华南,华南又富于华中,华中又富于华北、西北。
调研的标的仍然是老本行--食品饮料,主要是:维他奶、绝味、农夫山泉、劲仔、仲景、桃李、天润、有友、乌江、海天、厨邦、巴比馒头。
初步计划
北京出发
第一段--华北:邯郸 -> 郑州
第二段--华中:武汉->岳阳
第三段--华南:广州->惠州
第四段--华东:上海->镇江/扬州/其它江浙三线城市

每个城市大概两天,大一点的城市可能多逗留半天到一天,反之则少半天一天。总共8个城市,共计约16天。(估计端午节都不能跟家人一起过了,因为再过一段时间进入7月,南方就太热了)
地点选择上:
思路一,基本不超出早晚高峰该城市拥堵圈。以拥堵圈最外环、一半半径画圈,选择若干地点。
比如下图中的郑州市,他在晚高峰的拥堵基本不超出三环,所以我会在三环附近选一些社区,然后再在三环到市中心的中点上挑选一些社区。

思路二,借鉴前两天在北京调研时的直觉,我认为应选择该城市人口排名较多的区。当时我没借助任何数据,本能的选择了回龙观。因为这里出了名的人多,号称亚洲最大的睡城,据说当年张一鸣也住在回龙观。以前我住观里时,任何一个出租屋,总能碰到一个搞IT的,不是做软件开发,就是运维,再不就是测试。
思路三,借鉴北京的调研实操经验,选择该社区标准,1/1.5公里范围内有2家以上大卖场,3家以上连锁便利店的(一般家庭便利店是最不缺的),这样可以缩短交通距离,省点力气。如能在一条直线上更好,两三条线上也可以接受,尽量避免涉及线路过多(实际跑起来真累啊)。不同社区不好抉择的,以整体覆盖不同品牌的商超渠道为原则。
比如下图中,回龙观这一条街上,有永辉、物美大卖场,也有711、全时便利店,还有不知名的某供销城市。

在昌平区的回龙观和天通苑之间、朝阳区的望京和国贸间,都纠结了很久,基于其它社区跟这个社区的大卖场、便利店差不多,最后放弃了望京和天通苑,选择了国贸和回龙观。再加上海淀黄庄,相当于外地调研的一次预演。
上周去调研了两天,的确是很辛苦。头一天7点多回家,第二天9点多才到家。后面我又整理了一些终端调研的心得,优化了调研表格与观察信息项。初步来看,在大卖场的时间,可由原来的一个半小时优化到50分钟。应该不会那么辛苦了。下面是一个调研表格范本:

总的来说,是观察竞争对手相对于标的品牌的价格高低程度、日期新旧程度、铺货比例(后两者用于推测销售快慢)。比如上图表示,阳光柠檬茶在这个终端,比维他便宜3%,生产日期差不多,或者旧2个月,且维他占据相关货架80%的面积。虽然单一终端会有极端值,但看的点多了,但大致可以看出整体对比状况。
变动点
目前来看,还有有以下因素,可能导致我后续调整调研城市列表:
1 广东的疫情发展;
2 精力不支只好精简城市列表;
3 实际发现差异没那么大,所以精简城市列表。
以上是目前初步的调研计划,如果有大家更好的建议,不管是城市、社区、渠道终端的选择上,都欢迎给出建议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什么是市场调研?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31
-
北交所怎么开户?如何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2025-11-03 09:31
-
一文搞懂一条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服务】
2025-11-03 09:31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