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架马车载着高科技、消费和化工穿越中等收入陷阱 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1-5-10 10:34阅读:174
前半部分前两天发过,为了便于阅读,再发一次完整版。上半部分看过的可以直接根据分割线跳到下半部分,重新完整看一下也可以。欢迎发表评论~
(上半部分)
我们的经济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新经济取代老经济,除了技术的进步,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更高维度的基本不会错的演变逻辑在里面呢?
这个问题是一直在断断续续在思考中的,很多年了。最近突然觉得想明白了,而且非常的清晰。本文就是对这个思考的总结记录。六千余字,欢迎阅读指正。
答案并不是一个定性的结论,而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和由其衍生而出的很多观点,
宏观可以是很模糊、很多变的,但把视野放大,把最本源的逻辑梳理明白,还是可以变得很清晰、很确定。
思考的起源是由一个问题引出的另一个问题,总共2个问题:
1现在最值得投资的领域究竟是什么?
2高科技为什么会利好消费?
似乎1太过宽泛无从回答,而2似乎显而易见到不需要去回答。从微观角度和直接逻辑上是这样,但从宏观发展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会有一个更加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世界。
最值得投资的领域一定是发展力量汇聚的,风最猛,阻力最小,最被社会需要,最符合当前时代进程和客观发展规律的。最值得投资以行业为单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断交替变化着,往往当时看总是看不清,但事后看又是如此的简单。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舞台的中心永远会被时代最需要的主角占据,工农剪刀差时代的工业为先,带来各种工业品产能喷发,粗放增长阶段的资源类有色煤炭能源,大发展中的大基建,经济体量倍增后所需要的大金融,曾经的地产峥嵘,航运繁华,一直到后来的互联网大时代新经济崛起,高科技,新能源,新消费,轮番登场,每个时期都有属于特定行业的辉煌。C位不一定只有一个,也可以是好几个。看过去总是那么清晰,那么确定,但一旦站在今日的时点上,又总发现很多行业开始细化,一切都存在着不确定,现在到底应该是啥?并不那么清晰了。这个时候,唯有返璞归真,更高视野的进行梳理,找出最大的逻辑,才能更准确的把握住方向。
本文借助的主要思考框架是: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架马车在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未来又将如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常识,参考各家观点,根据客观数据,主观感受,整理出并思考出来的一个(群)完整观点。
论述从一个基本观点和一个基本事实开始:
一个基本观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
一个基本事实: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的拉动力主要是投资和出口,消费这几年才刚开始起来,之前一直都是一个虚弱的存在。(这个格局有点像我们之前经常说的BAT,在BAT里,百度和AT有着明显的差距,但最近百度开始有追上来的苗头了。)
这是一个标准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投资和出口不断互相促进,出口顺差用来投资工业,投资工业会继续增加出口,扩大的出口顺差带来的资本又可以继续投资工业,形成正向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消费没有机会。从资本要素的角度,消费和投资是反向的,钱要么消费要么储蓄,消费多了储蓄就少了,就没有足够的储蓄来投资,那就需要靠债务杠杆,那么发展空间就会受到约束,金融风险就会极大提高,所以消费会限制投资的上限。同时,在经济增长率够高的时候,投资回报率高,各个经济主体都会做出一致的理性选择,钱会倾向于选择投资,而不是消费。并且,消费和出口这两者也是不可兼得的,要居民提高消费必须要提高收入,而居民高收入就意味着抬高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商品总成本,从而降低了出口竞争力。所以总结一下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无论哪条逻辑,指向都是会抑制消费,经济高速增长的工业化阶段主要通过投资和出口共同打造。
这是之前。
现在肯定不一样了,现在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高速阶段也不可能继续复制。于是消费开始站到了最前排。神奇的来了,不同阶段的情况全然不同,此时的消费,却能促进投资和出口。
先看反面例子,那些无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全都是把消费作为主打驱动力的,最典型的就是以阿根廷为代表的南美国家。它们把消费作为火车头来带动经济,于是国家没有足够的储蓄,所需资本靠举债来获得,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举债的成本浮动却不是他们自己能够控制的,并且因为消费为先,劳动力成本虚高,制造业的竞争力是不可能有的,贸易平衡主要依靠资源出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资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也不是他们自己能够控制的,所以几乎是注定的,这些国家后来都糊了。另外,以蠢猪四国为代表的欧洲高福利国家,虽然已是高收入国家,但发展动力也已经衰竭了。高消费的玩法说到底是一种紧平衡的发展,不是谁都能玩的,没有足够的实力,光靠消费就肯定带不动,始终面临着随时崩塌的可能性。其实用常识也可以想明白,释放天性靠吃喝玩乐就能把经济搞好了,就能变成强国了,这显然不科学啊。付出在先,享乐在后,才是一个在任何场景下都适用的稳定的系统,这并不是一个东方哲学范畴的价值观,而是一个客观规律支持的价值观。一边付出一边享乐,或者先享乐再付出,也是可以的。但是,只享乐不付出就肯定不行。真正经济长青的,比如德国和日本,稍差一些的比如韩国,都是靠的勤奋付出,都是工业化出口导向的大国,中国走的也是这条路线。应该说,在之前那么长的时间里,我们坚持工业化而不倡导消费,是无比正确的选择,也是必须的选择。经济增长确实需要消费,但这个消费一定是有前提的,先要有足够的积累,要有强大的生产力,毕竟社会财富的真正形态应该是生产力,而不是消费力。想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保持长久增长,关键是等待合适的时机来发动消费。
为什么必须要发动消费?因为出口不可能永远作为一个主发动机运转下去。
因为出口导向有一个天花板:依赖外部市场。这不是光靠自己足够优秀就可以的,如果外部市场没有需求,就无法持续出口。外部市场为什么会没有需求呢,如果他们只花钱不赚钱,花钱比赚钱多,那时间长了自然就没钱花了。这是整个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的问题,它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贸易体系内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顺差国不能把逆差国给逼死了,不能把他们口袋里的钱都赚光了,也要让他们从你身上赚到钱然后才能有钱继续买你的产品。这就是全球贸易平衡的基本逻辑。所以所谓的外贸有问题,有时候并不是自身的问题,主要是全球市场其他人的问题。一般遭遇这个局面的主要是德日中三国,以及很久很久以前马歇尔计划尚未实施之前的美国。对大部分普通国家来说,他们没有机会遇到这块天花板,因为他们自始至终就是自己的出口竞争力不行。外贸竞争力这个事情,在全球大循环中,就是一个盛衰有道动态平衡的格局。中国大量的中低端商品,靠低成本优势横扫世界,但是低成本意味着低利润率,出口强了这么多年,规模化早已到了极致,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本币升值的单边趋势已经出来,很难继续这么强下去。出口的一个必然规律,低成本优势会经历一个不断坍缩的过程,最终真正的出路只有产业升级。而此时的产业升级已经拥有了资本基础,积累下来的巨量顺差和资本,正好可用于全方位发展经济。但是问题也来了,没有一个坑是没有萝卜的,升级就必然会染指原本属于他人的市场,贸易冲突就很难避免,轻则来回摩擦,重则互相攻伐,对外贸盘子的整体会形成不良影响。总之,出口会是永远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它接下来不再稳坐第一的位置了。
再来看一下投资,我国的投资主要是基建投资,似乎是从08年的4万亿开始,投基建在不少人眼中几乎成为了保GDP而饮鸩止渴的代名词,但真的是这样吗?常识就可以告诉我们肯定不是这样。开车出门还堵车吗?是不是说明路还造得不够呢?火车票难买吗,坐地铁挤不挤?
既然依旧存在很多未满足的需求,那基建就是合理的,可以并且应该继续投。主要问题在于,投资是要看收益的,随着相关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基建投资的收益会越来越低。所以事实上基建在接下来几年的时间窗口不是应该收缩而是应该抓紧更大力投资,因为过了这个窗口就很难了,参考欧美发达国家,在他们高速发展的年代大规模投资了基建,之后几十年再没有大规模的投入,现在已经完全被我们超越了。基建是伴随着国力高速增长的一段超长周期,这个超长周期可以长到以百年计,现在还不是尾声,但至少是后半段了。所以,基建也不会是长期的那架马车。
那么,消费将长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发动机。只能是消费。这是前文通过排除法可以得出的唯一答案。从发展进程看,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出口积累资本也已经足够,现在就是全力促进消费来支撑内循环,政策方向都是逐步围绕消费来展开。事实上这个转型已经开始,消费已经连续多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
现阶段,促进消费可以完成一箭三雕:1内部消化产能形成内循环;2增强进口让国外赚到我们的钱然后可以有钱继续买我们的产品,形成国际贸易的外循环;3提高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毕竟经济发展不是为了破坏自家环境赚绿纸便宜歪果仁的,破坏环境赚绿纸只是必须经历的某段过程,经济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幸福的提升,这些都是要通过消费来体现的。
接下来消费到底有多重要的道理很清楚了吧?但总感觉哪里不对,难道说,接下来使劲花钱享受就可以了吗?当然并没有那么简单,下面再整理一下消费和出口之间的关系。
、、、、、、、、、、、、、、、、、、、、、、、、、、、、、、、、、、、、、、、、、、、、、、、、、、、、、、、、、、、、、、、、、、、、、、、、、、、、、、、、
、、、、、、、、、、、、、、、、、、、、、、、上下部分的分割线、、、、、、、、、、、、、、、、、、、、、、、、、、、、、、、、、、、、、、、、、、、、、、、、、、、、、
(下半部分)
前文也提到过了,消费提升和保持我国传统的外贸优势之间是有矛盾的,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因为人力成本是很重要的生产要素。20年前刚进入WTO的时候,中国的最大优势就是人力成本低,人们的工资收入低,那个时候的增长方向显然是不可能依靠消费的,首先是确实没钱,其次要是有钱了就会失去竞争力,马上又会没钱。所以无论是政策引导还是客观规律,都不可能以消费为主导。然后呢?随着出口势不可挡,老百姓富起来也是不可阻挡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日积月累中慢慢被磨平了,这个时候已经靠长期贸易顺差积累起了足够的资本,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接下来如果要靠消费,那么居民可支配收入必须要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让低收入人群收入提高之后,接下来是所有居民的全面提高,这意味着人力成本会进一步提高,生产的竞争力就会下降,相应的,就有失去外贸优势的风险,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就会掉下来。这是必然会面对的问题。所以,不是使劲花钱就可以的。还需要做其他的事情。
于是出现了两条可能的路径:
1进入周期波动:竞争力下降,收入也会下降,劳动力成本也随之下降,于是又会重新获得竞争力,收入增长,劳动力成本增长,然后竞争力再次下降。形成一个循环。困在这个循环中,最常见的说法就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2产业升级,发展高端高利润的产业。从技术领先的欧美发达国家那里接手高端高利润产业。把低端劳动密集型交给跟在我们身后的发展中国家。这条路会比较难,因为一定会产生贸易摩擦。
用脚指头想都知道,欧美发达国家肯定希望我们选1,因为2会对他们产生冲击。而我们肯定优先选2,因为大家都是人类,凭啥我们就不能变成高等收入而要永远留在中等收入呢?所以贸易摩擦和冲突在所难免。地球的资源足够所有人生存,但并不足够所有人生活富足舒适,有人崛起,有人就要失去。没有什么对错,这就是现在的情况。从贸易角度几乎可以解释所有国际政治格局。为什么我们总是受到发达国家的各种针对,是我们人缘不好或者所谓意识形态之类的问题吗?根本就不是啊,只是因为我们动了他们的奶酪并且即将动更多,对一些规模不够大的严重依赖特定行业的经济体,如果我们的产业升级方向正好覆盖了他们的主业,就是直接动摇了他们的饭碗,自然会产生矛盾。为什么我们和落后经济体的关系比较融洽,因为我们把他们没有的基础工业带过去,通过投资的方式交给他们,帮助了他们的经济发展,他们当然欢迎,而我们也可以获得投资收益。(一如我们曾经经历过的)
如果按照老的标准,我们很快(最多再一两年的时间)就会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而成为高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如果考虑通胀平价购买力等因素的标准,可能还要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的重要标准之一是拥有高科技核心竞争力的高利润产业,因为依靠低成本优势意味着低利润,低利润可以维持生活,但很难维持高收入。所以高端制造产业升级是一条逆流而上的必走之路。这条路很难,但也没有那么的难。
高端制造,决定胜负的不仅仅是研发,还有市场。比如芯片,获得市场,投入研发升级,再获得市场,再投入研发升级。标准和市场一直握在领先者手中,新玩家很难切入,因为你很难一下子追到高阶,而低阶产品几乎得不到市场,便没法通过利润获得资金进行产品更新换代,随着行业技术的不断提升,投入的规模不断提升,对后入局者形成的壁垒也逐步提升。但也是随着技术的提升,继续进阶失败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也会给后入局者留出赶超的时间窗口,现在很可能就处在这样的时间窗口中。很多高科技行业都有类似的情况,智子没有锁住地球的科技,但地球的科技发展确实到了一个速度变缓的阶段,这对中国的高科技发力追赶提供了机会,甚幸。当技术天花板越来越近,领先者开始面临极高的失败风险时,追赶者就拥有了后发优势,尤其是当其还拥有资本优势以及市场优势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局面和时间窗口。强力消费可以支持内循环和外循环,给全力冲关高端制造减少阻力。中国这个大经济体产业升级之后可以整体上获得更多的利润,然后可以有更多的消费,以此形成一个新的正向循环。
补充一个对于国际贸易的理解,国际贸易存在的两大基石。1是价格差异,我比你便宜。2是产品差异,我有,你没有。大部分商品都是价格决胜的,大家都有能力生产,只是成本不一样,够便宜就可以卖到全世界,而贵的就从市场消失。同时大部分依靠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产业都有一个自我平衡的过程,靠低成本获取大量利润后,低成本优势会相应减弱,劳动力有了钱,就变贵了,形成一个周期波动规律。能跳出这个规律的只有科技要素为主导的高端产业,不用靠低成本竞争,就高价卖,因为别人做不了。高端产业赚取的利润也不会降低其竞争力,所以可以循环向上。
国际贸易的本质是各个经济体共同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生产,同时分配全球经济活动产生的利润。消费能力来自利润,有足够的利润才能有足够的消费,才能自主拉动生产贸易,甚至拉动别的经济体的生产贸易。要保证可持续的高消费,需要可持续的高利润,而可持续的高利润只能来自高端产业。
所以此时已经可以回答最开始的问题2:为什么高科技利好消费?正确答案是: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未来的两大方向就是高科技和消费。所以不是高科技利好消费,而是我们必然要推高科技,必然要推消费。两者同时,没有其他选择。
这个结论和推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可以印射出问题1的答案,最值得投资的领域是哪些:
在工业化完成后,工业制造业股由成长转为价值,大部分因为普遍没有成长性而会被市场逐渐抛弃,只有化工等少部分会是例外。一般的制造业增加产能都会给市场增加供给从而影响产品竞争力和利润率,但化工产能有独特的体系,是以新和大来替代老和小,新产能往往对老产能形成绝对的碾压优势,新建产能可以挤出老产能,于是龙头企业行业集中的过程中会吃到一大波红利。结论就是纯制造业尤其是代工和老的产能,都不再是合适的投资目标,除非特别便宜,当成烟蒂股来参与其估值修复。在制造业中只有化工龙头企业和一些有独特且确定逻辑的值得参与。
此外就剩本文的主题标的:高科技和消费了。但高科技和医药类似,充满不确定性,以及已经乐观覆盖了大部分不确定性的过高的估值(也就是俗称泡沫),使得值博率变得很低,需要极度专业和把鸡蛋合理的比例放到不同篮子里的方式来增加胜率,难度并不适合普通散户。而消费类则可以稳定的算出盈利确定的那一部分,然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期待预期外的成长红利。从技术角度来说,消费类公司普遍在资本开支上比较低,折旧少,业务稳定可存续时间长,盈利能力和现金收入都比较确定,它们完全值得获得更高的估值水平,如果它还没有,那就可以认为低估。
接下来几年里哪些领域最值得投资?我的答案是化工和消费。需要补充的是,严谨的说,最值得投资并不是指收益最大,也不是风险最小,因为特定板块的具体公司都是各有不同的,而是指根据大逻辑梳理下来,相对来说容错率较高,值博率较高,可操作性较强的综合考量下来最值得也最适合投资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27
-
美联储二次降息落地,黄金还会涨吗?
2025-11-03 09:27
-
投资理财用AI,究竟有多爽?
2025-11-03 09:27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