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承压的不止仿制药,创新药也一样
发布时间:2021-4-23 10:10阅读:223
为什么创新药给予高估值?理论上讲,创新药由于专利保护,会伴随较长的成长周期、较强的盈利能力。
现实情况是,中国绝大部分的创新药,都是ME-TOO、ME-WORSE。
现在遇到两个问题。
第一:集采所带来的公平性问题
集采是这两年开始的。以前的创新药进医保的时间,是早于同类产品的集采的,比如说 $丽珠集团(SZ000513)$ 的艾普拉唑、信立泰的阿利沙坦酯, $贝达药业(SZ300558)$ 埃克替尼,进医保定价的时候,同类产品价格都不低,参照同类产品定了个高价;随后同类产品集采、大幅降价,这些创新药暂时维持高价,后面有持续降价压力。
而在研的创新药,可能在获批后,立即会直接面临集采的价格问题。拿一哥来说, $恒瑞医药(SH600276)$ 已经报产的磷酸瑞格列汀、脯氨酸恒格列净,前者DPP-4抑制剂,后者SGLT-2抑制剂。DPP-4抑制剂方面,沙格列汀已经获批4家(豪森,正大天晴,齐鲁,奥赛康),维格列汀已经获批10家,苯甲酸阿格列汀片已经获批7家;SGLT-2抑制剂方面,卡格列净已经获批2家(常州恒邦,正大天晴,另有进口);恩格列净获批4家。在恒瑞的磷酸瑞格列汀、脯氨酸恒格列净获批/进入医保之前,已经上市的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可能已经集采、大幅降价了……
想象这样的场景:集采后,恩格列净1块钱/片,随后脯氨酸恒格列净获批,同样的疗效,医保会给出个什么样的价格条件?
第二:医保总量的问题
这两年伴随集采,大家认为仿制药不行了,都去模仿恒瑞,有能力的自研,没能力的找CXO,大上快上创新药。
可问题是,医保总量在那里摆着,其实只是一个分配问题。集采省的那点资金,是无法支持那么多的创新药成为大品种的。这种情况会伴随着创新药的获批爆发期而愈发严重。
上述二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一个结果,由于同类产品的降价,创新药的生命周期、盈利能力很可能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获批即巅峰,维持一个比仿制药稍微好一些的生存环境。可问题是,研发一个仿制药多少钱、研发一个创新药得多少钱啊。届时,创新药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可能会被颠覆。
我隐隐有种感觉,可能不太对。我们看到的表象,是医药企业热火朝天上创新药。而实际上,中国医保覆盖的市场就这么大;基于中国研发能力,现有问世的品种也已经基本满足临床需要;一些未攻克的领域(比如肿瘤)过几年出现一些新的机制机理,诞生一些新的品种,产生局部替代和补充,仅此而已。这不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市场,而是一个稳定的盘子。医药企业的创新热情和实际市场需求,并不一致;这种创新只是基于医药政策改革的一种变通而已。
最后,说到底,有意义的创新药,只有两类,要么fast-follow,赶上原研的专利期;要么走出去,去拥抱全球市场,尤其是后者,才是医药上市公司的更广阔的出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31
-
北交所怎么开户?如何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2025-11-03 09:31
-
一文搞懂一条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服务】
2025-11-03 09:31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