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杨振海:当前养猪成本17元!—— 猪肉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
发布时间:2021-4-10 12:46阅读:145
近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猪肉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当前养猪成本在17元左右,猪肉价格回落到曾经的较低水平也不太现实。
如今,随着生猪产能逐渐恢复,猪肉价格日趋正常。但逐渐走出“猪周期”的同时,行业亦开始担心产能过剩引发的养殖端受损。就全民关心的生猪生产、猪肉价格等问题,《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近日专访了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探讨当前背景下的生猪生产问题。
猪价回到较低水平不太现实
据了解,本轮“猪周期”是受到非洲猪瘟疫情、一些地方不合理禁养限养以及周期性波动叠加影响,导致生猪供需关系紧张,猪肉价格上涨。国家随即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稳生产、保供给,压实地方责任,解决养猪用地与环评难题,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尽快恢复生猪产能,取得阶段性成效。
杨振海说,从大趋势上看,猪肉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后期供应会越来越宽松。综合考虑前期生猪生产恢复、新生仔猪数量、猪饲料销售等因素,预计今年一季度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40%以上,二季度还将继续较大幅度增长,猪肉供应保障水平将明显好于上年同期。
他表示,按照目前的生产恢复势头,今年下半年生猪存栏即可以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之后再过3-4个月,存栏增量转化为出栏增量,月度的出栏量也将恢复到正常水平。
同时,也要注意到,猪肉消费需求季节性特征较为明显,端午、中秋、国庆、元旦、春节期间,猪价可能会阶段性反弹,但反弹力度将会越来越弱,不太可能超过前期的价格高点。
另一个情况是,受到生猪饲养成本不断升高的影响,猪肉价格回落到曾经的较低水平也不太现实。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非洲猪瘟疫情前,生猪养殖成本约为每公斤12.5元,当前每公斤养殖成本较疫情前增加4.5元左右,涨幅约36.0%。其中,玉米价格由疫情前的每公斤2.0元上涨到近期的3.0元,涨幅达50%;玉米价格上涨导致生猪养殖头均成本增加280元左右。规模猪场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头均成本增加约103元,粪污处理成本增加50元,其他如仔猪费用、人工费用、死亡损失和固定资产折旧等成本项目都有不同程度增加。
杨振海认为,长期来看,成本项目上涨都是刚性的,成本上涨最终都会传导到猪肉价格上来。如果按照生猪养殖每公斤平均成本17元计算,加上养殖、屠宰和流通环节的适当利润,集贸市场猪肉合理零售价格必然会水涨船高。
立足当前抓恢复,着眼长远稳生产
从以往“猪周期”的发展形势看,产能一旦得到恢复,便会造成生猪价格的大幅度下跌,最终则必然造成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损失。一些养猪场户资金紧张,就可能大量淘汰母猪,产能下滑,为新一轮涨价埋下伏笔。
就生猪生产而言,养猪场户主要基于当期市场行情作出生产决策,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生猪市场大体呈现“赚一年、平一年、亏一年”的周期性现象,这种产业波动是市场经济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
杨振海表示,国际、国内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农产品市场调节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干预,否则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给产业发展带来困扰和损失,对经济社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这种周期性的大幅波动。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这要求农业农村部门既要立足当前抓恢复,也要着眼长远稳生产。”杨振海表示。
为了防止猪肉价格的下跌导致养殖端的利益大幅受损,目前,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正在密切监测生猪生产发展动态,抓紧研究稳定产能的措施,初步考虑建立生猪产能储备制度,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核心调控目标,以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和大规模养殖企业为抓手,完善调控政策措施,协同有关部门开展逆周期调控,早研判早介入早应对。
202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7%左右,规模养殖场出栏上市的肥猪已成为我国猪肉市场供应的主体。但也要看到,规模以下养殖场户数量占到全国生猪养殖主体总数的99%,仍是我国生猪稳产保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家庭养猪场也是不少地方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养殖习惯不尽相同,养猪业发展也应当因地制宜多样化,不能搞‘一刀切’。”杨振海认为,规模养殖是畜牧业现代化的组织基础,从小农散养到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长期方向。但规模化也不是越大越好,应尊重客观规律,坚持适度规模发展。
杨振海表示,我国大力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以大带小”,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托管、入股加盟等多种形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中小养猪户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现增产增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同时,通过强化技术指导服务,总结推广适度规模养殖的典型模式,把中小养殖场户引入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轨道,实现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这些好的做法,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完善。
算好稳产保供的长期账、政治账
从历年生猪生产波动的调控政策实施情况来看,稳价格的关键在于稳生产。
生猪具有“一长一短”两个显著特征,“长”是指生猪生产周期长,由后备母猪到仔猪育肥出栏总计需一年半时间;“短”是指冷冻猪肉储备保质期短,按照有关标准最长为10个月。“一长一短”的特性使得猪肉稳产保供要求更高,调控难度更大,调控成本更高。
杨振海指出,稳产保供不能只算短期账、经济账,更要算长期账、政治账。
因此,目前的工作仍要以增强猪肉长期供给保障能力、防止阶段性严重短缺为重点,做好生猪产能储备。
具体思路为,以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率为核心调控指标,加强监测预警,利用好市场调节功能,同时发挥宏观调控的兜底保障作用,保住能繁母猪底线存栏量,落实“生猪生产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设定分级调控区间,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的自动触发机制。
在杨振海看来,各地方应该视情况制定养殖目标,也可以通过与外埠合作建基地等方式,联合养殖。最终的目的是,各地方都要保证一定的生猪自给率。
在2019年年底,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对各地生猪养殖布局提出了总体要求:
东北、黄淮海、中南地区为生猪及产品调出区,要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贡献,实现稳产增产;
东南沿海地区为主销区,自给率要达到并保持在70%左右;
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通过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保证掌控猪源达到消费需求的70%;
西南、西北等地区为产销平衡区,要确保做到基本自给。
根据这个要求,各地又将任务分解到市县,并定期“查账”,确保工作落实。
杨振海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上述安排是有效的,有力地促进了生猪产能恢复。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还将推行分区防控,引导养殖场户特别是大型养殖龙头企业在各大区合理布局生猪产能,既发挥各地区的区位优势,也要兼顾地方责任。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如今,随着生猪产能逐渐恢复,猪肉价格日趋正常。但逐渐走出“猪周期”的同时,行业亦开始担心产能过剩引发的养殖端受损。就全民关心的生猪生产、猪肉价格等问题,《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近日专访了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探讨当前背景下的生猪生产问题。
猪价回到较低水平不太现实
据了解,本轮“猪周期”是受到非洲猪瘟疫情、一些地方不合理禁养限养以及周期性波动叠加影响,导致生猪供需关系紧张,猪肉价格上涨。国家随即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稳生产、保供给,压实地方责任,解决养猪用地与环评难题,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尽快恢复生猪产能,取得阶段性成效。
杨振海说,从大趋势上看,猪肉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后期供应会越来越宽松。综合考虑前期生猪生产恢复、新生仔猪数量、猪饲料销售等因素,预计今年一季度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40%以上,二季度还将继续较大幅度增长,猪肉供应保障水平将明显好于上年同期。
他表示,按照目前的生产恢复势头,今年下半年生猪存栏即可以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之后再过3-4个月,存栏增量转化为出栏增量,月度的出栏量也将恢复到正常水平。
同时,也要注意到,猪肉消费需求季节性特征较为明显,端午、中秋、国庆、元旦、春节期间,猪价可能会阶段性反弹,但反弹力度将会越来越弱,不太可能超过前期的价格高点。
另一个情况是,受到生猪饲养成本不断升高的影响,猪肉价格回落到曾经的较低水平也不太现实。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非洲猪瘟疫情前,生猪养殖成本约为每公斤12.5元,当前每公斤养殖成本较疫情前增加4.5元左右,涨幅约36.0%。其中,玉米价格由疫情前的每公斤2.0元上涨到近期的3.0元,涨幅达50%;玉米价格上涨导致生猪养殖头均成本增加280元左右。规模猪场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头均成本增加约103元,粪污处理成本增加50元,其他如仔猪费用、人工费用、死亡损失和固定资产折旧等成本项目都有不同程度增加。
杨振海认为,长期来看,成本项目上涨都是刚性的,成本上涨最终都会传导到猪肉价格上来。如果按照生猪养殖每公斤平均成本17元计算,加上养殖、屠宰和流通环节的适当利润,集贸市场猪肉合理零售价格必然会水涨船高。
立足当前抓恢复,着眼长远稳生产
从以往“猪周期”的发展形势看,产能一旦得到恢复,便会造成生猪价格的大幅度下跌,最终则必然造成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损失。一些养猪场户资金紧张,就可能大量淘汰母猪,产能下滑,为新一轮涨价埋下伏笔。
就生猪生产而言,养猪场户主要基于当期市场行情作出生产决策,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生猪市场大体呈现“赚一年、平一年、亏一年”的周期性现象,这种产业波动是市场经济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
杨振海表示,国际、国内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农产品市场调节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干预,否则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给产业发展带来困扰和损失,对经济社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这种周期性的大幅波动。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这要求农业农村部门既要立足当前抓恢复,也要着眼长远稳生产。”杨振海表示。
为了防止猪肉价格的下跌导致养殖端的利益大幅受损,目前,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正在密切监测生猪生产发展动态,抓紧研究稳定产能的措施,初步考虑建立生猪产能储备制度,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核心调控目标,以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和大规模养殖企业为抓手,完善调控政策措施,协同有关部门开展逆周期调控,早研判早介入早应对。
202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7%左右,规模养殖场出栏上市的肥猪已成为我国猪肉市场供应的主体。但也要看到,规模以下养殖场户数量占到全国生猪养殖主体总数的99%,仍是我国生猪稳产保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家庭养猪场也是不少地方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养殖习惯不尽相同,养猪业发展也应当因地制宜多样化,不能搞‘一刀切’。”杨振海认为,规模养殖是畜牧业现代化的组织基础,从小农散养到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长期方向。但规模化也不是越大越好,应尊重客观规律,坚持适度规模发展。
杨振海表示,我国大力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以大带小”,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托管、入股加盟等多种形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中小养猪户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现增产增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同时,通过强化技术指导服务,总结推广适度规模养殖的典型模式,把中小养殖场户引入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轨道,实现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这些好的做法,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完善。
算好稳产保供的长期账、政治账
从历年生猪生产波动的调控政策实施情况来看,稳价格的关键在于稳生产。
生猪具有“一长一短”两个显著特征,“长”是指生猪生产周期长,由后备母猪到仔猪育肥出栏总计需一年半时间;“短”是指冷冻猪肉储备保质期短,按照有关标准最长为10个月。“一长一短”的特性使得猪肉稳产保供要求更高,调控难度更大,调控成本更高。
杨振海指出,稳产保供不能只算短期账、经济账,更要算长期账、政治账。
因此,目前的工作仍要以增强猪肉长期供给保障能力、防止阶段性严重短缺为重点,做好生猪产能储备。
具体思路为,以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率为核心调控指标,加强监测预警,利用好市场调节功能,同时发挥宏观调控的兜底保障作用,保住能繁母猪底线存栏量,落实“生猪生产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设定分级调控区间,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的自动触发机制。
在杨振海看来,各地方应该视情况制定养殖目标,也可以通过与外埠合作建基地等方式,联合养殖。最终的目的是,各地方都要保证一定的生猪自给率。
在2019年年底,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对各地生猪养殖布局提出了总体要求:
东北、黄淮海、中南地区为生猪及产品调出区,要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贡献,实现稳产增产;
东南沿海地区为主销区,自给率要达到并保持在70%左右;
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通过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保证掌控猪源达到消费需求的70%;
西南、西北等地区为产销平衡区,要确保做到基本自给。
根据这个要求,各地又将任务分解到市县,并定期“查账”,确保工作落实。
杨振海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上述安排是有效的,有力地促进了生猪产能恢复。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还将推行分区防控,引导养殖场户特别是大型养殖龙头企业在各大区合理布局生猪产能,既发挥各地区的区位优势,也要兼顾地方责任。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入驻叩富问财的作者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kf@cofoo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推荐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两部门表示支持做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有关工作,猪肉概念股是不是又要上涨了?
你好,目前的话是不大可能的,这个政策对猪肉概念的相关企业是否是利好还难以确定
4.17养猪板块全线拉升,那猪肉期货会不会也上涨?
您好,目前猪肉期货还没有上市,期货咨询,欢迎点击头像咨询
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屠宰监管的通知,这会对猪肉概念股产生影响吗?
您好!可能有一点影响,建议关注,欢迎交流
农业农村部表示将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建设,相关概念股有哪些?
可以关注农业板块,我司开户极大优惠交易佣金
生猪供应最紧张时期已经过去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2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生猪供应最紧张时期已经过去,预计后期供给将逐渐宽松。预计今年二季度末将恢复到2017年底的水平。
农业农村部部长:中国的粮食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的粮食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有能力端牢自己的饭碗。另一方面,确实也要看到,我国的粮食供求不宽,一直是一种紧平衡的状态或者说格局。未来“十四五”也好,更长时期也好,随着人口还有一点增长,特别是消费的升级,粮食的需求还会有...
农业农村部:中秋国庆期间全国猪肉供应充足
农业农村部9月19日透露,今年中秋节、国庆节期间,全国猪肉市场整体供应充足。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朱增勇表示:近期,生猪出栏上市量增加,生猪价格稳中有跌,生猪养殖处于盈利区间。目前,全国生猪产能较为充裕,后市供应仍将稳定增加,预计中秋国庆期间猪肉供应充足。朱增勇介绍,今年三四月份,全国新生仔猪数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1.2%。按照新生仔猪6个月后出栏的生长规律判断,中秋国庆期间的生猪出栏量仍将持续增加。加上目前冻猪肉库存处于高位,后市猪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预计秋冬...
TA的文章
全部>
TA的回答
全部>
优选券商
更多>
热点推荐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31
-
北交所怎么开户?如何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2025-11-03 09:31
-
一文搞懂一条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服务】
2025-11-03 09:31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