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行业的产业变迁:凤凰终迎涅槃时!
发布时间:2021-4-8 10:52阅读:214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投资面板,我们必须要知道面板行业在过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中国为何可以崛起成为全球面板大国。
我国电子行业中有一个词流传甚广——“缺芯少屏”,这里的屏指的就是LCD面板。为什么这么说?看一个数据就明白了,在2010年的时候,我国面板的进口额是460亿美元,当时全球面板的产值才1000亿美元左右,仅仅中国进口就占了一半。
而屏幕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如果一直依靠进口,一旦国外涨价,我们只能被动接受对方不合理的价格。于是,以京东方为代表的面板企业开启了国产化面板的艰辛之路。想想我们这些年几千块钱就能买一台大屏电视机,真的要感谢我国这一重要举措。
1、面板行业的发展历史
先说一下面板行业变迁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
面板的理论研究是比较早的,产业化大概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1972年初,夏普把生产计算器所需的3000个元件减少到3个,为了计算器的显示屏,当时日本夏普花了三百万美元从美国人手里把LCD技术买过来,然后在1988年夏普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4英寸液晶显示屏,算是LCD技术全面产业化。
到了90年代,电脑的崛起带动LCD面板快速发展。1992年IBM推出了第一款使用彩色TFT-LCD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市场需求爆发,这使得LCD找到了应用市场。1991年到1996年,全球至少兴建了25条TFT液晶面板生产线,其中有21条建在日本。在1990年—1994年,日本在全球液晶面板产业的份额占比高达90%—94%以上,日本国内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配套。
90年代中后期,韩国企业登上了历史舞台。当时韩国大力发展存储芯片,在这个过程中韩国人发现存储芯片和做LCD面板存在大量相似的技术,都是半导体技术做晶体管。当时做这个面板非常赚钱,韩国人就顺势发展液晶面板产业。在1995-1996年,面板的下行周期,三星建成第一条3代线,LG建成了3.5代线,进行逆周期扩张。另一方面,日本企业则全线亏损。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面板市场继续低迷,韩国企业再次反周期扩张,叠加韩元贬值,日本企业最终撑不住了,被韩国干趴下了。这一逆周期扩张之路,使得三星从1990年连续亏损7年,LG连续亏损八年,最终举全国之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面板霸主。
1998年三星的液晶面板出货量,跃居世界第一。1999年,三星在全球液晶平板市场占据了18.8%的份额,名列第一;LG达到16.2%,名列第二。垄断是最好的生意,一旦份额集中到了韩国面板企业,暴利也就随之而来,随后多年自然是三星和LG大赚特赚的好日子。当然,这种举全国之力亏损拿份额的打法,也使得无论从成本上,还是制度上都更有优势的中国,用同样的打法击败了韩国。
在这段历史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当时韩国企业和日本企业竞争时,日本企业知道竞争不过了,就将专利技术高价转让给台湾企业,台湾先后六家企业取得了LCD专利技术。在获得专利技术之后,台湾企业也在面板的下行周期集体建产能,后边随着日本退出,竞争格局已定,面板价格便开始回升,台湾企业也趁势崛起。
最后一个重要阶段,便是我国面板企业的崛起。我国面板崛起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当时亚洲的新兴国家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中国制度的优势使得我国影响不大,我国面板企业也在这次危机当中开启了它的崛起之路。
2005年京东方通过收购韩国现代集团液晶显示器业务正式进入面板行业。2008年3月,京东方的第二条TFT生产线,成都4.5代线开工,总投资34亿元,到2009年10月正式量产,2010年4月达到满产。后续京东方就开启了融资扩张路,定向增发给政府,政府给钱新建产线,产线建好带动其他配套产业和地方居民就业,给政府贡献GDP和税收,政府在二级市场把股票卖了收回资金。继京东方之后,TCL也学到了京东方的精髓,2010年1月16日,TCL与深超投资(代表深圳市政府)联合成立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双方投资245亿元,在深圳光明新区高新产业园建设一条8.5代线。之后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两大面板龙头高歌猛进,疯狂扩张。中国企业凭借人口红利与财力优势和韩国企业展开全面竞争,在近十年来经历了多次价格战后,京东方、TCL科技成长为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第二的面板龙头。
2、中国双雄崛起和韩国双雄倒下
供需决定价格,当年韩国能靠亏损干掉日本,中国就能用同样的方式干掉韩国。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面板行业结束了过往两年的景气周期。日本、韩国、台湾企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和亏损的问题,这个阶段中国面板崛起战略开启。
为解决中国面板受制于人的问题,国内企业以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为代表决定逆周期扩张,中国内地掀起了“液晶热”。2009-2011年,京东方、华星光电的8.5代线陆续投产,叠加2008年金融危机及2011年欧债危机的影响,液晶面板行业出现供需失衡,陷入长达三年的液晶周期衰退阶段。
2012-2014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中小尺寸终端兴起,LCD行业再次景气上行。同时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中国大陆厂商坚决走自主建线道路,向高世代线扩张。凭借高世代线带来的成本优势,迅速实现崛起。但是,随着2015年4月华星光电深圳8.5代线(T2)、2015年5月京东方重庆8.5代线(B8)、2015年8月中电熊猫南京8.5代线(C2)等高世代线的陆续投产,合计新增8.5代面板产能28万片/月(按设计产能),液晶面板行业在2015年再次出现产生过剩,行业进入下行周期。
面对周期下行的局面,韩国双雄决定主动缩减产能,三星的L5产线2015年11月退出,L6产线2016-2017年陆续退出,L7-1产线2016年12月退出;LG的P2-P4产线、P6产线也先后于2016-2018年退出或转为生产OLED。根据IHS数据,2016年全球LCD产线共退出11条,退出的季均LCD产能面积为361.5万平米。当然韩国退出的原因一方面是实在竞争不过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在面板行业称霸的决心也很强。另一方面韩国企业在新一代技术OLED方面取得不错的突破,也没必要纠结于LCD。

2016年随着韩国企业的退出,供给端产能大幅收缩,另一方面大尺寸电视和智能手机大屏都推动着LCD的需求增长。液晶面板价格也随之快速上涨,根据WitsView数据,32英寸液晶面板价格从2016年2月的52美元/片上涨至2016年11月的74美元/片,上涨幅度达42.31%,面板厂的利润也大幅改善。
当然中国企业的目的远不止于此,京东方和TCL继续大规模扩产,2018-2019年京东方合肥10.5代线(B9)、京东方武汉10.5代线(B17)、华星光电10.5代线(T1)陆续投产,行业产能迅速增加。32英寸面板价格从2016年11月的74美元下跌至2019年12月的32美元,面板企业盈利大幅减少,韩国企业和台湾企业毛利率甚至变为负数,已经亏到了现金成本。这次直击要害的价格战,迫使韩国企业直接宣布退出LCD行业。

随后,中国的京东方和TCL科技正式替代韩国企业成为新的全球面板双雄。2020年京东方在全球面板市场的市占率达到了24%,位居全球第一,TCL科技市占率16%,位居全球第二。长达数十年的中韩双雄在LCD领域的竞争算是落下了帷幕,面板行业话语权掌握到了中国企业手中,行业进入到了良性竞争阶段,从周期性行业转变成成长性行业。
可能有心的小伙伴会问,那未来会不会有另一个国家,用同样的方式干掉中国呢?傻孩子,有哪个国家有中国人口多,又跟中国一样有着巨大的财力和优越的制度?
3、写在最后
近一年的面板价格上涨给面板产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不仅仅是两大面板巨头,还包括面板整个供应链的企业,比如彩虹股份、三利谱等企业,这些企业的业绩表现和股价表现一点都不亚于京东方和TCL,也存在着投资机会。
就长远而言,面板环节实现了完全崛起,配套产业尤其是上游材料端也存在大规模的国产替代。从整个产业链的利润率来说,上游原材料的盈利能力更优于面板环节的盈利能力,尤其是彩虹股份涉及到的玻璃基板,以及三利谱的偏光片等。后续这些机会我们也会持续分享给大家。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03 09:31
-
北交所怎么开户?如何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2025-11-03 09:31
-
一文搞懂一条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服务】
2025-11-03 09:31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