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一个被忽视的百亿零售市场
发布时间:2021-3-16 13:50阅读:497
进口饼干9.9元一箱,方便面9.9元一箱,乳酸菌7.6元一箱,这是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发的商品价格。
同品牌、同品质的商品,渠道也正规,但价格差异惊人。
这个看似亏本的买卖,却有人每年因此能赚到成百上千万元。
很长一段时间,食品行业对“临期”二字讳莫如深,不管是线上平台还是线下门店,在对待临期食品上,都更愿意用折扣、促销、尾单、清仓来替换“临期”二字。
而近一年多以来,不仅众多超市专门设置了临期食品专柜,在线上线下,还出现了一些专门销售临期食品的店铺。这些临期食品,以极低的价格让天天喊穷的打工人沉迷于薅羊毛、捡漏的快乐。
“临期”二字背后,是一个价值上百亿的食品消费王国。
被忽视的百亿市场
“人气爆款好时月饼到货了,临期3个月,一盒原价188元,现价20元。”
上海某小区旁的临期食品店主小唐在微信群里发出了这条消息,立马收到了五六十条订货的消息。据小唐介绍,这家小店,平均月流水超过了10万元。
根据了解,在食品行业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距离保质期到期时间过了1/3的商品,就不能进入大润发、家乐福等连锁零售商店,同样在线上渠道也有相应要求。
比如一包饼干的保质期是12个月,如果距离出厂过了4个月了,那这个饼干就没机会在超市上架了,这也被称为食品流通行业的允售期。
于是,在食品保质期快要到达的临界期,这些食品就面临身价降低的局面。
临期食品有多便宜呢?原价十几块的依云水,只要5毛钱一瓶;三只松鼠的巨型零食大礼包,淘宝价 148 元,临期卖价仅为30元 ,直接打了2折。
图片
近一年来,类似的临期食品店在北京、上海等地悄然兴起,成为了年轻人心照不宣的薅羊毛圣地。仔细观察这类超市,一般开在社区周围,店铺面积虽小,但货品摆列满满当当。
有些临期食品店已经形成了连锁规模,比如“悠品食惠”、“T3进口食品”、“饴食货仓”、“好特卖”等,在全国内连锁规模已经达到了十几家。
根据“饴食货仓”的创始人徐鹏介绍,自2016年开出第一家店以来,饴食货仓已经拥有了16家门店,营业额从2016年的500万元左右增长到2019年的3900多万元。
临期食品的利润有多大?知乎上有临期食品店店主介绍,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就能塞下300多种临期商品,单日营业额经常有1万多。
以一批价值50万元的临期巧克力为例,批发商只要三四万的价格就能拿下,最后能卖出15万,利润翻了好几番。
价格临期,生活恰好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豆瓣小组“我爱临期食品”的组长在小组简介里写道。
比起一般的食品,临期食品的优势就是消费者的黏性非常强。
今年上大三的小丁通过网上的文章知道了“我爱临期食品”小组。跟着上面的攻略,她在线下购买了一些零食,没想到有的零食“巨便宜又好吃,而且没有质量问题”,于是便经常去买。
无法逃脱加班的打工人,在买零食上毫不手软。
而90后上班族小白则是某临期食品电商平台的常客,每次零食荒了就上去看看有什么便宜的,现在她已经知道了买什么临期食品更划算。
以往,买折价商品,总给人一种不体面、贪便宜、寒酸的感觉。如今,“捡漏”、“贪便宜”则光明正大地成了一个人标榜自己精打细算、会生活的褒义词。
如果你留意过一些电商平台的推送,就会发现类似“今日份捡漏”的话术非常常见。
在豆瓣小组“我爱临期食品”,讨论最多的一个帖子是:“你会觉得买临期食品丢人吗?”
在讨论里,没有人对于自己的选择买临期商品这件事有所怀疑,反倒是形成了相反的统一战线:“不想浪费食物”,也是“一种潮流”。
伴随着这一代互联网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临期商品的风靡也就顺理成章了。
“分享我今天买到的临期食品”、“每天打工回家带点,吃完了楼下再补点,真!爽(pang)!”……
每天,“我爱临期食品小组”的组员分享自己种草和避雷的临期零食,甚至有人戏称自己就像“神农在尝百草”,整个小组弥漫着肾上腺素飙升的快乐氛围。
也许,购买临期食品,并不能让一个人真的薅到多少羊毛。但至少,购买临期食品,成了年轻人的快乐调味剂,是打工人疲惫心灵的“高性价比”安慰。
这,大概就是临期食品最好的归宿。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