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如何在资本市场中赚到钱呢?需要具备哪几种能力
发布时间:2021-2-9 15:49阅读:768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正好我最近也在做长期理财规划,这个回答会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从经验和技术角度来谈谈投资能力。
首先考虑一个问题
为什么普通人在资本市场赚钱很难?
众所周知,普通人+资本市场=韭菜。想在资本市场赚钱,目标很简单,那就是如何避免成为韭菜。
在过去,没有资本的交易者其实很难在市场中取得比较大的收益,甚至大多数时候都在亏损。主要原因有两个:信息差和渠道差。
信息差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地理信息差,利用地理之间的消息闭塞、信息不对称来赚差价。
2.时间信息差,很容易理解,有人比我们要更早知道一些信息。
3.内部信息差,部分特殊人群可能会提前知晓某些信息。
在投资市场,信息差是一个很重要的赚钱武器,十几年前,有人通过倒腾品两地差等这种简单易懂的地理信息差套利逻辑,来获取短期的暴利,但如今,这种简单的信息差套利机会几乎消失殆尽,对此市场有个通常的说法,那就是靠信息差套利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
究其原因,随着机制优化和技术发展,整个社会的信息传递效率越来越高,信息越来越透明,因此上个时代的确定性套利几乎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靠信息差套利的时代成为过去式,而是这个时代下信息差的理解难度正变的越来越大、方式越来越隐蔽,要求越来越专业,甚至于慢慢的转化为认知差,也就是需要一个思维逻辑的推导才可以找到这样隐蔽的信息差。
换句话说,基于已知的公开信息,有的人可以推导出这种信息差,而有些人不能。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上市公司的财报是一个公开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有些人可以提炼出这家公司关于未来产能和利润的结论,进而提前认知到了这种信息并进行投资决策,而大多数人缺乏提炼信息并获得信息差的能力。因此,多数人亏损也就不足为奇。
而在捕捉和建模这种微小信息差的能力上,人工智能模型远比人类做的更好。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各大投资机构和量化交易机构都在大力发展模型为主、人工为辅的交易模式。
其二,所谓渠道差,也叫做壁垒差,同样也有三种类型
1.付费壁垒,有些数据只能用钱可以买到,或花钱雇人调查
2.内部壁垒或圈子壁垒。比如AI领域对于某项技术的了解
3专业和行业壁垒。对某个行业的了解和对相关专业的了解
而作为普通投资者,受限于自身条件,我们常常困在资本市场的“信息差”和“渠道差”中,无法窥见全局,自然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去进行投资决策
但幸运的是,我们正处在智能化时代的开端。了解并善用技术,打破信息壁垒,是有可能做到的。这也是没有足够资本的普通人在市场立足的最好方法。
接下来我就讲讲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三个能力,供大家参考
能力1: 信息获取
信息是投资的先验要素,不管是人类还是算法,其做出的任何决策都是基于已知的信息来学习,数据不准确,那么决策可信度也越低。
在过去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投资靠的是口口相传、追涨杀跌,而如今完全不一样了。经历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的世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益的来帮助自己选择。
作为投资者,拥有一些好的资源和工具,其实是可以提前得知这些信息数据的,比如说付费大数据库、研究员调研,很多知名的私募基金机构,光在调查员身上每年的花费就高达数百万,总之,在资本市场,信息就是金钱,想要获取这样的信息差是很难的。
不过,得益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市场上的信息变得越来越丰富,但却也更加鱼龙混杂,难以辨别真假。因此,准确、专业和及时的信息获取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更专业的市场信息,我一般会从证券类APP上获取,这其中用的最多的是平安证券。
原因之一是东莞证券在信息采购上成本比很多软件要大一些,一般都来自于权威媒体版权内容,并且也是首批引进专业内容的券商。同时APP本身的信息流推荐也做的不错,给我的体验是结合了用户的阅读习惯和持仓、自选个股需求,不会让人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
另外有一点我也比较在意,就是信息的可理解程度。熟悉我的都知道,我一开始是写技术博客的,后来才去做视频,因此对于专业化内容的传递方式更加敏感。这一点上平安证券自主做了专业内容和投教内容的咀嚼处理,把这些信息消化成图文、视频、直播、专题等形式,以适应广大投资者。
在最新版8.0版本中,除了市场要闻,还涵盖了自选、研报和短视频多种形式,并且通过排序列表的方式展现在客户端中,总体给我的体验很好。
这块的UGC和PGC内容都很丰富,日均更新内容在 10000 篇左右,另外还有直播形式的实时信息获取和数据毫秒级刷新,能满足全球化投资者的各类行情需求。
能力2: 善用科技
科技是缩小信息差的最好方法。
借助东莞证券APP上的信息,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捕捉宏观信息差的能力,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对微观信息的建模。因为微观上的信息差作为投资决策的辅助,可以有效帮助宏观上的投资分析。二者相结合,才能做出最好的投资决策。
人工智能量化必然是今后投资主要趋势,量化投资可以解决传统投资中,人们处理微观信息能力低、认知偏差大和易受情绪干扰导致风险控制力差等问题,而人工智能的出现让量化交易这个高精尖的投资方式走入每一个投资者的世界里。
现阶段,投资方式已然由:传统投资→传统量化投资→人工智能量化投资,逐步过渡,所以,不要沉浸于过去一直犹豫不前,应该利用技术优势来缩小我们与信息之间的距离。
目前业界做的比较好的免费模型有几家,以平安证券APP为例,基于平安内部已获取到的实时数据和信息,在它的“发现牛股”功能中有一些很有趣的技术实现,这里展开讲讲。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本质,就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的意思,就是基于海量的数据,去找出一些不为大家所知的规律,并且期望该规律在未来继续管用。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没有海量的数据,模型还能挖掘出什么呢?自然不行。
换句话说,如果数据量不够,那么总结出来的任何规律,都是基于小样本的特殊情况,未来继续重复管用的可能性不大。而目前平安证券作为国内头部的互联网+券商机构,依托东莞证券这个大平台,获取到的数据体量大、实时性强,也因此有更强的AI算法训练基础。
不过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NLP、信息检索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但是并不是任何领域只要打上了 Ai+XX 的旗号都可以突飞猛进,像量化金融领域,很多人觉得机器学习在这么多领域解决问题上都可以work,那么自然在这个领域也会有很好的效果,于是RNN、LSTM预测股票走势、DL选择买点卖点、RL进行买卖,但毕竟这只是研究。
而对于日渐普及化的AI投资模型,很多券商其实已经在尝试使用了。一般来说开源的投资模型都是基于对这个领域有很深认识的投资经理和算法工程师搭建,基于市场做了充分的 feature engineering,以期让模型做到最好的表现。
当然,虽然AI在高频交易中能力出众,但普通投资者没有接触高频投资的需求。而基于大数据的中低频交易模型则是一种风险相对更小,但更适合大众的交易技术。在平安证券新版功能中,有一个刚上线的模块,可以通过模型来诊断和分析微观信息,快速挖掘和获取牛股。这个“发现牛股”的功能听起来简单,但实现方式其实非常复杂。量化中采用机器学习和一般的机器学习任务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金融市场交易本身噪音非常大,一个模型不可能长期有效,因此需要不停的构造新的有效测试数据,新的模型。而且不同的调仓周期,不同的仓位管理,不同的止损策略对于同一个模型的评判标准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种链路的搭建需要大量人力成本和数据成本。
得益于平台的大数据优势,以及内部一流的金融专家和算法工程师共同协作,平安证券的牛推荐功能现在可以做到以量化投资组合的智能策略为主,根据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因子进行模型构建,同时设定止损规则,进行长期数据回测,以此不断迭代和优化。最终,从上千个模型中挑选出效果最好的一些模型提供给用户,类似于一种机器学习中的Bagging方式。这一整套下来,可以说是AI量化方向的一个非常很成功的实现案例了。
再说回APP本身的使用,虽然不像高频交易模型一样可以实现巨大收益,但“发现牛股”功能会根据用户兴趣及投资风格,匹配用户感兴趣的选股方法,实时地给用户的买入卖出提供建议,以期实现稳定的投资组合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模型上的优势,这个功能还配备了证券内部的金融专家作为人工辅助策略,灵活运用市场上不同的投资方法论,结合最前沿模型训练而来的AI投顾,可以实时评估和控制选股风险,减少亏损。一方面满足了市场上各类型投资者的主流选股需求,同时也帮助用户提高投资效率,提升投资成长能力。
可以说,使用发现牛股,可以基本满足普通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获取微观信息的需求,同时加以自己的判断,已经可以达到“摆脱韭菜身份”这个初步目标了。
能力3: 节省时间
当然,不管是不是韭菜,目前来说大多数人还是要打工的,我也不例外。俗话说,打工人打工魂,很多人不理财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平时加班太忙了,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钻研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管都会有专门的私人投资顾问和理财助理,某种程度上也是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把投资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有问题也可以随时联系。
普通人显然雇不起投资顾问,也没有一个24小时待命的助理,但是平时投资理财时遇到一些问题上网问又太麻烦。有什么办法呢?人工智能其实是一个未来的趋势。
传统的线上机器人服务,更多是帮助解决客服问题,但和客户互动频率低,场景单一。机器人除了答疑解惑之外,还可以为客户做些什么?平安证券APP8.0推出更智能、更懂用户的小安助理,这套智能机器人同时拥有投资顾问、私人助理、专属客服的泛化能力,为每一位平安证券APP用户配备专属AI客户经理,由机器人7*24全程在线提供服务。
目前,小安助理在账户查询、数据查询、选股等核心应用场景实现更多服务功能,并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升对客户实际需求的识别理解,场景服务更加流畅。通过小安助理快速获取信息,而不是遇到问题再求助,已成为很多用户的认知习惯,也是人工智能在金融类人机交互上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现。
后疫情时代下,跑赢通胀也成了不那么简单的事。作为过来人,希望大家能够擦亮眼睛,多多利用信息优势,通过学习投资理财、规避风险,也能够提高对金融市场的认知,规避如蛋壳公寓等具有金融风险的陷阱。
当然,不管未来如何,把握当下的现金流,不要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并且学会利用智能化的APP和不同渠道来减少自身的信息劣势和渠道劣势,最后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方式,才是保护自身不陷入窘境的最好办法。
与大家共勉
风险提示:本文仅为信息分享,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聚焦:中信证券保荐的水利工程领域科创板“潜力股”
2025-07-28 13:11
-
@你,炒港美股交税了吗?
2025-07-28 13:11
-
豪门百亿财产争夺战背后,信托到底是个啥?
2025-07-28 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