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肥力
发布时间:2021-1-14 16:29阅读:510
土地的肥力
本章主要讲述了土地的内涵,增强土地肥力的机械条件和化学条件,人类对土壤性质的改变,土地肥力的衡量标准,报酬递减规律及其适用范围,人口增加对土地的影响等一系列的问题。
1.土地的含义
有人认为土地和资金都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具体实在的物质,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借助了人类的劳动,只要是有人类的劳动在其中,就属于资本,反之则属于土地。这样的划分还不够准确,但是也有科学成分。物质是世界的基础,人类本身不具备创造物质的能力,但是却可以将物质改造成为有价值的形式,这样就创造了价值。根据最简单的供需关系,只要这种价值在需求上有所增加,就会带来供给的增长,这样价值就拥有了供给价格。
在经济学领域里,土地的含义远远大于地理意义上的含义。经济学所说的土地,除了它本来的含义之外,还包括了水源、阳光、风等。这些东西是没有供给价格的,因为人类无法掌控,只能由自然按照一定规律来实现。
土地的基本属性就是广泛性,关于这一点是从土地和通常认为的土地产物的区别中总结出来的。谁拥有土地,谁就有支配这块土地的权利。地球的面积是不会变的,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的集合关系也是不会变的。这些是人力掌控不了的,也就不受需求的影响,也不会产生任何的费用,也就没有供给价格。
地球赋予了人类从事活动最基本的条件——提供活动的场所,包括了场所之内的自然环境。场所决定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影响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土地所特有的属性。土地这种特有的属性,是经济学家为什么要区别土地和其他物质的最根本的因素,同样也是经济学中很多问题产生的基础。
说到土地的生产力,最先想到的就是土地对农业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土地对生产力的价值还体现在航海、开采以及建筑事业上。
2.增强土地肥力
按照农业家的看法,土壤必须拥有一定的机械和化学性质,这样才能维系植物的生命。
从机械性质来说,土壤的软硬要适中,既不能太柔软,也不能太坚硬。如果土质太过柔软,不容易保存水分,经常会出现干燥的情况。反过来,土质过于坚硬,不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水分和空气不能自由地流通,也无法实现养料的转换,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所以土质必须软硬适中,这样植物的根系就能自由生长,也能够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空气和养料。在上述条件下,土壤肥力的机械条件首先来源于自然的作用:干净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和霜、雪都能将土壤中的矿物质转化为养料,只要不出现水土流失,土壤中的肥力就不会流失。在这种土壤肥力自然作用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们春耕秋收等活动,能够让土壤保持软硬适中的程度,保证根部的生长和养料。对一些不太适宜耕种的土地,人们通过施加肥料来改善土质。

好职业的标准 梵高 油画 1889年
好的职业在父母看来,就是工作时劳动强度不大,子女能够轻松地掌握工作所需的技术,并且在工资和其他待遇上都能获得最大的报酬。按照这种看法,图中给麦子打捆的妇女所从事的工作实在算不上是一种不错的职业。

土地肥力的增强 梵高 油画 1888年
我们可以从机械条件和化学条件来增强土地的肥力。干净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和霜、雪都能将土壤中的矿物质转化为养料。图中人们正在忙着秋收,一片金色显示着人们收获的喜悦。人们的春耕秋收活动,能够让土壤保持软硬适中的程度,保证根部的生长和养料的供给。
从化学条件上看,土壤中必须含有无机成分,这种成分必须适合植物的吸收。从这一点来说,人类的劳动对土地的作用是巨大的。很久之前,人们用不同形态的石灰来增强土壤的肥力。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成熟,有各种有机化肥和无机肥料对土壤中缺失的成分进行适当补充,很快就能把贫瘠、荒凉的土壤变成沃土。今天,还出现了利用细菌来增强土壤肥力的方法。
3.人类力量改变土壤性质
从古到今,为了改善土壤的性质,人类都在不断地摸索着。经过几千年的探索,现在人类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土壤的肥力。经过机械条件和化学条件的改良,现在几乎在任何一块土地上,植物都可以生长。不仅如此,现在的技术还能让植物适应土壤的性质来生长。现在农村大多数采用的是轮种方法,一个季节种植和该季节相匹配的作物,收获之后再种植另外的作物。这样就能让土壤很快成为适应一季作物生长的温床。很多农村也实行套种套养,利用水的排放和不同作物之间的相互补充,来改变土壤的性质。尽管目前对土壤的改良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规模都不大,而且都是在之前已有的土壤的基础上进行的,还没有完全由人工制造出来的土壤。随着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机械使用得越来越多,可以将两种贫瘠的土壤混合成为一种肥沃的土壤,这在将来是有可能实现的。
和过去相比,现在的土壤性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人类的活动是这些改变发生的主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在前辈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土壤的性质可能会发生更彻底的变化。李嘉图认为土壤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变性和永恒性,而这一部分性质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已经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一是由肥沃转为贫瘠,另一种就是由贫瘠转为肥沃。

人类无法掌控气候 马丁·约翰 布面油画 1853年
下图中在阴沉、凶险的天空下,有着浓重的戏剧化效果,画家以此集中表现了大自然令人畏惧的神威。虽然人类可以运用自己的劳动来改变土壤的性质,但对地面上的气候却无法掌控。
人类可以运用自己的劳动来改变土壤的性质,但是对于地面上的气候却无法掌控。土地为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的空间,这一片空间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每年得到的光热等条件大致上是固定的。从目前来看,人类虽然能够通过植树造林,治理环境等方法来改善局部的小气候,但还不能彻底改变土地上的自然因素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对土地属性的划分可以从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自然赋予土地的永恒特性,一是运用劳动可以改变的人为属性。区分两者只需要记住:自然界中每年赋予这一片土地相对固定的空气、水、光和热,这一片土地和周围其他事物比起来是相对不变的,这就是永恒特征。土地的所有权区别于其他的权利就在于它的永恒性,这是土地自然属性中最主要的特征。
4.报酬递减规律

人类劳动的无效性 绘画 1630年
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人类对某些植物施加的影响几乎可以被忽略掉。比如图中这棵一半在光中,一半在色度中的橡树,只要有适合它生长的环境,人类劳动对它来说没有任何帮助。
要想知道土地的自然属性和人为的因素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就必须结合土地具体种植的植物来考虑,否则是无法进行全面剖析的。撇开自然属性不提,人类活动对不同的植物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结合具体的自然环境,人类对某些植物施加的影响就几乎可以被忽略掉了。
例如橡树,只要找到适合它生长的环境,人类劳动对它来说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也就意味着想从橡树身上产生巨大的劳动回报也是不太可能的。在一些地势低洼,水分充足,但是有着很好的排水功能的土地上生长的草本植物也和橡树一样的,不需要人精心管理也会生长得十分茂盛,而以这种草为食物的动物在这个过程中就扮演着人的角色,就像被牛吃过的草依然会茂盛地生长出来一样。在英国,有很多肥沃的土地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它们和有人类劳动参与的土地,在相等的面积条件下,土地产出带来的收益是相等的。
尽管上面的例子都在说明有很多肥沃的土地不需要人类劳动的参与,也能带来很好的回报,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人类劳动的参与对另外两种土地来说还是很必要的,就是畜牧用地和农业用地。人类在这两种用地中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播种。首先是准备适合种子生长的苗床,其次是精心挑选种子进行播种,确认排除对种子有害的因素。精心挑选种子通常是选取它们对人类最有用的一部分:能够快速并且充分生长的能力。这种种植习惯的历史并不久远,也并不普及,但是经过无数次的演变,现在已经有大量人工培育的种子出现了。这样就让人类更多地参与到了植物生长的过程中。
对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人类劳动起到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假如人类劳动和资本的投入不断进行下去,那么土地产出的报酬不再增加,甚至会出现减少。任何因为资本和劳动的增加而递增的回报,在超过极限之后就会出现递减,不过出现的快慢不一样。极限来得比较快的,基本上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土地的主要管理者是自然界;而极限出现较慢的地方是因为人类劳动的参与度高,即使长久劳动也不会出现极限。这样就有必要对报酬递减规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人类劳动与不同的土地
尽管很多肥沃的土地不需要人类劳动的参与也能带来很好的回报,但在畜牧用地和农业用地中,人类劳动的参与还是很重要的。图中是两个正在使用铁犁耕地的农民,他们的劳动可以增加土地的产出。
这里研究的资本和劳动的回报主要的衡量标准是土地产出的数量,和价格是无关的。因为价格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都会影响价格发生变化。在人口和生活资料之间的矛盾增加时,运用报酬递减的规律来分析这种变化是很重要的,但是和规律本身无关。这是我们运用这个规律需要注意的地方。
5.土地肥力报酬递减倾向
报酬递减规律和报酬递减倾向可以用一些形象的说法来进行说明,首先是关于报酬递减规律的说明。
因为报酬递减规律和价值无关,只关乎生产数量,所以在土地的使用过程中,要想规避报酬递减规律,使土地的产出数量以高比例速度增长,单纯依靠增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显然是不够的,还要依靠耕种方法和农业技术的改良才能够实现。因为报酬递减规律会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土地的利用还不够充分。
土地所有者一般不会对一块土地进行特别细致的经营管理,即便是在这种方式下一块地也能给他带来大量的回报。他们经营土地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较少的资本和劳动支出,来获取土地上的全部回报。只要在土地所有者的能力之内,一般会采用广撒网的方式进行耕种,这样就方便所有者能够的在更多的土地上进行耕种活动,就像圈地运动一样,土地的面积会越来越大。这样会出现一个问题,当土地面积太大时,资金和劳动就太过分散了,即便是所有土地都能分配到一定的资金和劳动,但是都不足以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土地的报酬递减规律就会出现,所得到的报酬就会少于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土地所有者采用精耕细作的方法,将资金和劳动都集中投入到一小块土地中,所得的回报要多于从整片土地中得到的。假如土地的所有者在经过思考之后,他使用的土地面积产出的回报恰好能达到最大的数量,那么集中精力就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凡事都有一个度的限制,如果所有者集中更多的资金和劳动对小块土地尽可能地多利用,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者在小块土地上得到的回报,会少于在更多的土地上得到的回报,报酬递减规律也会出现。
以上假设情况都必须在农业技术处在同一水平下才能成立。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所有者的子孙对土地进行更多的资金和劳动投入,只有对更广的土地面积进行投入,才会避免报酬递减规律的出现。但是他们已经没有办法再进行土地扩张了,因为土地可以无偿得到,周围的土地都已经归别人所有了。他们只有通过购买或者租借才能获取更多的土地,或者搬到另外一个可以无偿得到土地的地方去。
这里开始对报酬递减的倾向做一下简单的说明。报酬递减的倾向在使用土地支配权的地方可以充分展示出它的重要性。
正是因为报酬递减的倾向,农民并没有仅仅保留自己的一小块土地,而是纷纷去扩大自己的土地面积。如果能放弃这种疯狂的租地行为,把所有的租金和劳动都投入在自己的一小块地中,不仅可以避免昂贵的租金,同时他在这一小块土地上所得到的回报是等同于在所有土地上带来的回报的。也就是说小块土地上产出的数量是等同于所有土地的产出数量的,这样之前为了扩张土地而付出的租金就会成为收益的主要来源。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土地越多越好,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有精力去管理大片的土地。但是杨格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之后很多在农业领域里面稍有建树的人都会跟着对这种看法大加批判。按照他们的说法,农民应该将有限的资金和劳动集中起来,这样做是有益处的,但是并不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产物。因为没有盲目扩大土地,就可以免去租借土地的费用。这一部分费用减去可能会出现的报酬递减所带来的损失,还有剩余的部分,这样农业权威们的意见就有了充分的证据。

规避报酬递减规律的方法
在土地的使用过程中,要想规避报酬递减规律,使土地的产出数量以高比例速度增长,要依靠耕种方法和农业技术的改良才能够实现。图为在美国本土发明制造的风能涡轮机(左图)与粮食撒种机(右图)。19世纪30年代美国农场上出现的这些机械化农业机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是规避报酬递减规律出现的一个重要方法。

精耕细作的人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土地越多越好。但有时候土地过于广阔却不便于管理。如果能把租金和劳动都投入在自己的一小块地中,不仅可以避免昂贵的租金,同时由于精耕细作他也可以得到与扩大土地等量的回报。图中是印度农民在田中劳作,精耕细作可以使他们在较小的土地上得到与更大范围土地相同的回报。

土地的潜力
土地都具有一定的生产潜力,但一味只在土地上投入资本和劳动并不能激发出土地所有的潜力。一如图中栅栏内的土地,只是增加资本投入和劳动力并不能激发这块土地的全部潜力,可以考虑采用更先进的耕作技术。
现在仍然有很多土地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即便是类似于英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如果将之前投入在土地上的资金和劳动都加一倍,相应地土地产出带来的回报也应该比之前多一倍,从逻辑上说,是没错的。所以有些人就根据这样的说法,让发达国家所有的农民都尽可能地在现有的资金和劳动的基础上加一倍,那么将来的回报也会加一倍。按照这种方法推论下去:土地的租金占到1/4,将产物以4英镑为基数分成若干,那么每4英镑就会增加到7英镑。如果再改进耕种的技术和方法,还可以增加到8英镑或者更多。但这毕竟只是假设,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的资金和劳动并不一定能得到更多的回报,以现在农民的精力和技术来讲,即便是将资金和劳动力都集中起来用于某一块土地,不需要付出任何租金,对农民脱贫致富也是杯水车薪。因为报酬递减规律,大多农民不愿意只集中精力种植一块土地,这也是由数量而非价值来体现的。
目前来说,所有土地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并不能激发出这块土地所有的潜力,因为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能够有限地提高资本和劳动的付出之后的报酬率,而且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之下,就算使用在土地上的费用继续增加,报酬的比值也能够超过3/4。如果将科学技术的原因排除在外,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增加,就必然会导致增加这一部分的产出量逐渐减少,这就是报酬递减规律。
6.一剂资本和劳动
一剂资本和劳动由詹姆士·穆勒提出,在解释这个名词时,他的观点是投入到土地之中的资本和劳动都可以看做是一个个等量的药剂,按照先后顺序陆续放入就会产生奇异的化学效果。他的理论现在已经被人们接受,根据他的阐述,最开始投入的药剂引起的反应并不大,收到的回报也有限。而随后加进去的资本和劳动药剂随着累计就会增加获得回报的比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获得报酬的数量就会出现增减的波动。但是根据报酬递减规律,排除技术原因,当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到了限度之后,所有增加的药剂产生的回报一定会比之前药剂带来的回报少得多。一剂资本就是劳动资本的总和,不管它最后的使用者是谁。如果劳动资本的总和最后由资本家使用,费用就会转换为具体的货币形态,按照市场的规律,劳动会被转换成具体的货币等价物。
随着一剂资本概念的提出,还衍生出了一系列其他概念:边际剂、边际报酬等。边际剂就是恰好可以抵消劳动者消耗的费用的那一剂,边际报酬就是边际剂带来的回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周围的土地都种植过了,并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以用来出租收取租金,而种过的部分得到的报酬刚好抵消了他在种植过程中消耗的费用,像这样的情况就可以看成是土地的边际剂,如果这一块土地用于耕作,就可以叫做耕作边际。这样的土地并不需要真实地存在,只需要关心的是,不管是贫瘠还是肥沃的土地,边际报酬就是耕作边际上能够使用的最后一支药剂产生的报酬。
最后一支药剂并不是指时间意义上的最后,而是在资本和劳动输出时,使用者所获得的回报刚好没有剩余,指的是在资本和劳动支出上的最后一剂。
耕作边际上一剂产生的回报恰好可以抵消劳动者消耗。按照这样来推论,各剂的总量产生的边际报酬可以抵消付出的所有资本和劳动。但在实际的情况中,获得的回报会比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多,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土地的剩余生产物,土地所有权在谁手里,谁就拥有剩余生产物的所有权。
如果因为剩余生产物由土地的所有者拥有就认为这和地租理论是一样的就大错特错了。虽然剩余生产物可以向地租转换,但是要分清楚的是地租是强行索取的。一般来说,要想构成完整的地租,必须有三个条件:自然中土壤的价值,人类对土壤进行的所有活动,人口的密度和交通。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而第三个因素显得尤其重要。
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国度里,土地最原始的状态没有办法知道。自从人类的活动开始参与到土地中时,就注定了没有办法消除这些活动留下的痕迹,不管这种痕迹是好是坏,都已经融入土地之中。在自然选择和人为活动都在对土地进行作用时,会产生一些无法辨别属性的成果,我们只好认为在人来开始进行耕种活动之前,困难是不存在的。这样一来,在使用资本和劳动药剂带来的回报应该是最大的,之后再也不会出现比这个更多。

土地的边际剂
如图中的这片葡萄园,如果它周围的土地都种植过了,并且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以用来出租,而种植的部分得到的报酬刚好抵消了人们在种植过程中消耗的费用,这样的情况可以看成是土地的边际剂。

剩余生产物
耕作边际上一剂产生的回报恰好可以抵消劳动者的消耗,但在实际中,获得的回报会比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多,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土地的剩余生产物。图中描绘了德国农民丰收回家的景象,她们的收获物中有一部分就属于剩余生产物。
7.土地肥力的衡量
在了解了一剂的资本和劳动之后,接下来就要了解是什么决定了各剂资本和劳动产出的数量。通常现在的产物已经不单是大自然选择产生的了,人类投入了他们的劳动,决定了产出物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人类的劳动和自然共同完成的。但在这一部分中,由于土地类型不一样,产出物的数量也不相同。一般情况是森林里面产出物的数量是最少的,因为报酬的递减规律在里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相同的道理,锄耕地上产物的数量应该是最多的。当然不只是这方面的因素,土壤的性质和种植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导致差异出现的原因。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我们继续了解,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剂资本和劳动是按照什么比例来发生报酬递减的。
对怎样分辨土壤是肥沃还是贫瘠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在其他外界条件都处在同一水平的条件下,产出物的数量就是决定土地肥力的因素。假设有两块同样的土地都采用粗放经营的方式种植,其中一块的产量肯定会相对低于另一块地的产量,但是如果两块地都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来种植,之前产量少的一块很可能就会超过另一块的产量。这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一块土地是肥沃的。由于耕种的精细程度不一样,土壤肥沃不是绝对的。
一块本身就很肥沃的牧地,即便采用粗放经营也能获取很多回报,这种情况下,增加投入资本和劳动就会出现报酬递减。但是人口在其中发挥着作用,在人口急剧增加之后,拿出一部分土地种植另外的作物,并且保留原有的作物,在这样的情况下,报酬递减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有的土地不适合用于牧地,即便是这类土地在最开始投入资本和劳动时获得的回报很少,甚至越来越少,但是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后,增加投入资本和劳动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热带地区和很多沼泽的土地低湿,植物生长茂盛,终年被沼气包围,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没有了人类劳动的出现,生产物就更不可能产生了。这样的土地如果能够将多余的水排出,在土地上投入资本和劳动的回报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但是后来有可能会出现递减。
改造湿地这样的行为一旦发生,投入到其间的劳动和资本是不能移动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种植初期的情况不会再次发生,对湿地再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获得的回报就会出现递减的趋势。
也有一些经过人类长期实践,已经被开发得很好的土地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差别。就像土地不算低湿,但是水分比其他土地要多,需要进行排水工作,或者是上下层的土壤肥力并不相同,但是恰好可以互相补充,对这种土地进行深度耕作就能彻底改变土壤的属性。
当报酬递减开始出现端倪时,人们并不会认为获得的回报会越来越少,因为生产科技的进步能够弥补这一点,它能增加资本和劳动的产出量。不考虑科技因素,只使用现有水平下已有的种植方式,人类能够增加可以投入的资本和劳动量,到了快要收获的时候,也能够增加土地的产出量。从种植初期到收获,其中各种因素连接在一起就像一条铁链,土壤的肥力是最大的限制因素,就好比铁链上最薄弱的一环。假如不加考虑胡乱使用有弱环的铁链进行生产,即使其他的环节再坚固也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时,如果有一条质量稍微差一点的铁链,但它每一环的力量是差不多的,只要精心维护,这一条铁链发挥的作用要比之前的铁链大得多。铁链的道理其实和木桶原理反映的道理是一样的。

土地类型影响产出物数量 雅各布·范·勒伊斯达尔 绘画 约1660年-1665年
很多时候人类投入的劳动和大自然共同决定了土地的产出。土地类型不一样,产出物的数量也不相同。图中是盘根错节的森林,有着潺潺的流水,阴霾的天空下枯枝横卧。在这样的森林里面产出物的数量比锄耕地上产物的数量少很多,报酬的递减规律在森林里边表现得最为明显。
移民对土地的选择要求是要适合耕种。假设一块土地不能马上耕种,而且土地上生长的不是能够增加报酬的作物就会令人非常头疼,即便这块土地将来通过人的劳动会变成肥沃无比的土地,也不能让他们满意。同样,水分太多的土地他们也不会满意,因为在他们耕种之前还要修建排水系统,这在他们看来是很麻烦的事情。如果一块土地,只需要简单的生产工具就可以进行耕作,就是他们最满意的土地类型。对他们来说,这种土地在耕种后作物能够获取到更多的养料,能更好地生长。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许多移民随后涌入美洲,成为了最先定居这里的人。他们一般的劳动方式就是人力,即使现在机械化正在普及,他们仍然保留了这种手工劳动的习惯。因为受到地形的限制,机械化不太适合山地,更适合在平原操作。但是当时的美洲人却不挑剔,山地上的产出量比平原少得多,但是却要付出更多的资本和劳动。

肥沃的牧地
图中是一大片青草丛生的牧地。在这些本来就很肥沃的牧地,采用粗放经营就能获取很多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投入资本和劳动就会出现报酬递减。但如果在人口剧增之后,拿出一部分土地种植另外的作物,报酬递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移民涌入美洲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许多移民随后涌入美洲,成为了在这里定居的人。当时彭从欧洲招募开拓者,很多欧洲宗教受压迫者都来到美洲,他们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关系十分良好。彭从美洲土著手里购买了一块新土地,这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宾夕法尼亚州。图为摩拉维亚的开拓者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特拉华河边展望这片新得到的土地。
一块土地肥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可支配的劳动和资本、个人对报酬的需求和耕种的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只有所有的条件都具备时我们才能比较两块土地的肥沃程度。假设劳动者需要获得更多的报酬,就会尽可能地支配有限的资本和劳动在最大产出量的土地上,这一块土地就被认为是最肥沃的。排除了时间和地点的因素来讨论肥力是没有意义的。
即便是加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是不能给肥力做出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因为人类衡量土地肥力的标准是多样化的,有时根据土地总的生产能力强弱,即生产物的总量来判断;有时凭借剩余生产物的多少来判断。按照这两种标准,英国的耕地和所有的牧地都是非常肥沃的。根据不同的目的,肥力可以被理解成各种意义,但在极少数情况下还是要给出明确的定义。
8.人口压力与土地价值
土壤肥力的大小可以随着耕种的方法和种植植物的变化而不同。时代的需求是影响肥力的重要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各个国家对木材的需求大大增加,能够作为木材生产原料的松树就变得炙手可热,生长松树的山地的价值要比其他土地的价值高很多。但是,蒸汽机发明之后,煤成了主要燃料,同时由于交通的发展,铁成了造船的主要材料,这样木材的价值就大大下降了,之前长着松树的山地的价值就下降了。水分太多的土地不适合种植其他植物,但是水稻和黄麻除外,它们的种植提高了这一类土地的价值。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肉类和乳制品的需求增多,价格上涨,谷类的价格相对下降,种植水稻的土地的价值就下降了,而牧地和能够生产饲料的土地的价值就增加了。由此可以看出,时代的需求对肥力的判断有一定的影响。

蒸汽机和煤 绘画 19世纪
时代的需求是影响土地肥力的重要因素。瓦特发明蒸汽机后,煤成了主要燃料。以前的主要燃料木材的价值就大大下降了,之前长着松树的山地的价值也就下降了。图为19世纪的一个英国煤矿,烟囱下边是一台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使煤的用途更加广泛了。
即使不考虑以上两种影响土地肥力的因素,土地的价值也会出现等价的趋势。不去考虑可能的特殊原因,只是人口和资金增长这一点,就会使土地的价值发生彻底改变,由原来的贫瘠变成肥沃。因为之前人口有限,这一类土地不受重视,但由于人口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变大,这类土地被后人施加了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再加上本身的自然环境大致相同,所以能很快变成肥沃的土壤,但这样一来,能用的劳动部分就大幅度下降了。

人口影响耕作方式 1967年
人口压力会影响土地的耕作方式的选择。在英国,精耕细作被认为是良好的耕种方式,这样会让土地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但对美国人来说,这样的方式只会加速他们破产,因为相比较而言,美国有着广阔的土地,对一小块土地进行精耕细作对他们来说不是好的耕作方式。图中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广阔的耕地。
和肥力相对应的是耕种的方式,土地对此没有一种明确的规定。在离市场需求最近的一块最肥沃的土地上,用最适合的方式进行耕种,同时下大力气投入资本和劳动,这样的土地按理价值应该很高,但如果不付诸人类的劳动,完全由自然去选择,它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就像铁链上的薄弱环节一样,靠近海洋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必须的碳酸和碳酸钾。如果不借助海草的帮助,它永远也成不了坚固的铁链。在英国,精耕细作被认为是良好的耕种方法,这样会让土地农作物的产量大大增加。但在美国,这样的方式只会加速他们破产,因为精耕细作在他们看来就不是好的方式。
9.人口对土地的影响
李嘉图认为最肥沃的土地最先被耕种。这句话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他忽略了稠密人口为农业提供的间接利益。
李嘉图对报酬递减律的描述显然是不够准确的,不管是思想还是措辞的疏忽,还是为了自己的目的,根据当时英国的情况,李嘉图理所当然地认为报酬递减律已经不构成重要的问题了。但是他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后来发明越来越多,并且提供了大量的新能量。借着当时自由贸易的东风,给英国的农业带来了一次全新的变革。
李嘉图还认为,一个国家中最肥沃的土地会最先被移民占有,只有当人口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会开始开垦贫瘠的土地。按照他的这种说法,土壤的肥力就有了固定的判断标准。然而实际情况是,因为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享有土地的支配权,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土地,在经过计算之后会获得最佳的报酬。这时对土地的选择要忽略掉肥力的因素,除此之外要考虑有没有其他不满意的因素。低湿的地方因为有太多的沼气是不能选择的,另外市场、资源以及交通状况都要考虑,最重要的是要能够保护自己不受到野兽等危险因素的攻击。人们经过复杂的选择,并不能保证所选择的土地就一定是最肥沃的。
在新的国家中,被英国农民看做是贫瘠的土地,反而可能比他们认为是肥沃的土地先被耕种。这表面看起来和李嘉图的观点相反,这是在人口增加之后出现的。因为人口太多,生活资料的压力增大。这使研究兴趣的中心从农民生产物的数量转移到它的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是以农民附近的工业人口所提供的与农产物交换的东西来表示的。
李嘉图和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从报酬递减律得出以上推论,是很草率的。他们没有仔细考虑组织的力量。农民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他们之间以及他们和城镇居民之间利用交通工具共同建立起一个农业市场。市场形成之后,只要拥有符合规范的条件,就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市场上会提供个人和家庭生活的一些生活用品。人的知识会得到充实,视野会变得开阔,不同工具的使用将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历史将会证明,人口的增长会带来工业和贸易组织的繁荣。因此,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所有的资本和劳动在报酬递减律上表现得并不是那么明确。这一点和所有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是不一样的。在对土地的种植已经到达某种程度时,在土地中使用的每一剂的资本和劳动之后获的回报都要少于前一剂产生的回报,而人口数量的增多让生活原料快速地增加,甚至已经超过了原来增加的比例,这就意味着报酬递减律已经被推迟。在没有其他因素让人口增长放慢速度的情况下,只有生活资料的短缺会有作用。即便是报酬递减律已经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还是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除非出现新的供给范围以及交通变革或者是组织和知识的进步才会有所缓解。
10.渔场、矿山和建筑用地的报酬规律
经济学中土地的概念包括了江河湖海,报酬的递减律对它们也是有用的。河流的报酬递减律表现得格外明显。资本和劳动增加得越多,增加部分产生的回报就越小,这一点人们已经达成共识,但对海洋的看法则不一致。有人认为报酬递减律是不适用于海洋的,因为海洋占到了地球面积的7/10,有无数的鱼类生活在其中。广袤的海洋可以无限地提供原料,剩下的鱼类数量也不会出现明显减少。另一些人的看法正好相反,大部分渔场经过大量捕捞之后,生产能力会下降。这样下去,随着人口膨胀,鱼类的供给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会大打折扣。

李嘉图的土地使用观点
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中最肥沃的土地会最先被移民占有,只有当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后才会开垦贫瘠的土地。按照他的这种说法,土壤的肥力就有了固定的判断标准。但实际上人们选择土地时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最适合的土地。
报酬递减律同样适用于矿山(包括石矿和制砖厂)的生产物,这是一种很容易让人误会的说法。依靠地理知识的不断完善、采矿技术的进步,人类有了更多掌控自然的能力,但是在矿产的数量上,遇到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投入资本和劳动就会使矿山的生产物逐渐减少。这里所说的生产物不像之前提到的是纯粹的生产物,只是它本身财富中的一部分。之前的报酬是可以往复循环的。因为生产物本身就是矿山的一部分,而田地的产出并不包括田地本身,运用正确恰当的种植方式,还可以长久保留它原有的肥力。
矿山和田地计算租金的方法不一样。首先,租用田地的农民在将来可以将土地完璧归赵,但矿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其次,两者的费用组成也不一样,田地是按照年为单位收取费用的,但矿山是按照从里面开采出的矿物量的比例来征收费用的,也就是所谓的“租用费”。
土地除了包括江河湖海外,还有空气、阳光、水等自然环境,它们为人类活动提供的服务,也是严格按照报酬递减律实现的。在位置上具有特殊利益的地方,增加投入的资本是有好处的。世界各地的高层建筑,自然光线和通风都是通过人工来补充的。住在高层的人不必担心上下楼,因为有电梯。这种资本和劳动的支出换取的回报就是方便和快捷,但是这种回报会随着投入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少。因为用于建筑的地租很高,大多数建筑商都想把楼层盖得越高越好,这样就可以节省费用,但是楼高有它自己的限度,超过限度之后,往上增加高度的成本要比重新租用地皮的租金高出很多,这时就不如重新租用一块地皮了。这和农民种地是一个道理,当对某块土地精耕细作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投入也不能产生丰厚的回报,这时农民就会利用扩大耕种的面积来增加回报。建筑的租金和田地的租金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11.报酬递减律的注释
我们需要对报酬递减律的伸缩性进行充分地思考。各个行业都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当支出超过一定程度时,利润反而会变少,这就是“递减的报酬”。
生产资源的分配问题在生产的每个方面都会出现,其中必然有最优的分配方法让所有支出产生最大的效益。对管理者来说,个人的才干越突出,分配就越接近合理。随着管理者业务范围的扩大,就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也扩大了。在使用时就要注意恰当地调整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比例,而不是简单地按照之前分配的比例来增加各种生产要素。如果管理者能够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地分派,这些生产资料就能带来最大的报酬。反之,如果其中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过多,其他生产要素就不能很好地配合使用,所带来的效益必定会递减。

大海和渔民 油画 1807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关于海洋是否遵循报酬递减律这里有两种看法。一部分人认为海洋可以无限提供原料,剩下的鱼类数量不会出现明显减少,所以报酬递减律并不适用于海洋;另一部分人认为大部分渔场经过大量捕捞后,生产能力会下降。随着人口膨胀,鱼类供给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会打折,报酬递减律是适用于海洋的。图为19世纪英国渔民清晨在大海边卖鱼以及清洗捕鱼工具的场景。

报酬递减率适用于高大建筑物
报酬递减律广泛适用于渔场、矿山、空气、阳光和水。图为美国纽约的哥伦布环岛,这里高楼林立,高大的建筑物也一样遵循报酬递减律。这里建筑物的光线、通风等通过人工补充使建筑物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使用而减少了地租的花费。但当楼层的高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楼层的高度就得不偿失了。
农民从土地获得的递减报酬也是一样的。精耕细作使自己得到的报酬越来越少,这样他就必须用之前土地的价格去租用更多的土地,来扩大耕种面积,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一个失败的农民。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在个体的农民看来,土地只是一种资本的表现形态。但是,经济学家在研究报酬递减律时,既从农民的个体来研究,也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研究。
具体的生产工具,国家可以通过统计,从而发现工具的数量是否恰当。通过宏观调控措施,对缺少的工具进行补充,多余的工具慢慢回收,从而达到平衡。但对土地却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土地的数量是固定的,只能决定耕种的精细程度。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土地在生产上的地位和其他生产资料是不一样的。
每个国家在成立之初,都拥有大片没有经过开垦的土地,这时土地的固定性是不能发挥出效果的。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土地的价值或租金不是取决于这块土地是否肥沃,而是取决于土地和市场之间的距离。受这种观点的影响,直到现在,美国还有很多肥沃的土地没有开垦。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经济学家忽略了一个事实:在英国,即便是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带来的回报是递减的,但是和由于耕种方法不当或者机器使用不当带来的报酬递减是不一样的,区别在于个人认真和谨慎的程度。

未开垦的土地 威廉·梅里特·切斯 绘画 1893年
每个国家在成立之初,都拥有大片没有经过开垦的土地。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土地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土地的肥力,而是取决于土地和市场之间的距离。受这种观点的影响,直到现在,美国还有很多肥沃的土地没有开垦。图中是没有经过开垦的辛尼克山。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