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合业余投资人的价值投资模式
发布时间:2020-10-9 16:19阅读:341
我以前不是专业投资者所以留给股票投资的时间非常有限。一般在不太忙的时候,我会花2个小时看一下股票信息,顺便换一下脑子,如果工作忙或者有其他事也就不看它了。
在股票投资的二十多年中,大概只有最初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曾研究过一些股票技术分析方法,并小赚了一点,但随后就误打误撞地变成了一名"不合格的价值投资者"。
为什么说我是"不合格的价值投资者"?因为在后来的十年投资经历中没有读过一本关于价值投资的经典书籍,从未系统地学习过价值投资的理论知识。
因为工作比较忙,并且总想着要先把工作做好,所以客观上要求我花在股票投资上的时间要尽可能得少。如果忙起来,我就可能几天甚至几个月都不能打理股票账户。
为了能兼顾到各个方面,我的股票投资原则是必须不能盯盘,并要求每年只有极少的操作(大概每年会调仓一两次),以保证做其他事的时间。这种策略无形中也促使我只能去买绩优蓝筹股,并放着基本不动。因此,我就被动地成为了一个长期持有蓝筹股的投资者。
那时的我基本上也不懂什么财务知识,选股票也从公认的大白马中选,如当时的深发展、深科技、深中集、苏长柴、四川长虹等。很幸运,在95底至96年初年股市最萧条的时候,我的工作得到短暂的空闲,抓紧时间满仓了上述当时很便宜的绩优股,随后便进入了超忙的工作期,常常是几个月的外地出差。由于当时还没有普及手机和互联网,所以在外地出差几乎是完全屏蔽了对股市的操作。就这样约两年的时间,我的股票市值稀里糊涂地涨了四倍。
由于当时有买房和装修的需要,就从股市撤出了约一半的资金,使我的持仓成本变成了负值。
撤出部分资金之后,我的工作进入了更繁忙的阶段,完全没有时间去打理股票。我的股票市值在这一段时间也一直是随着大盘起起伏伏,长进也不太大。我在这段时间里一直没有继续加仓,因为持仓成本一直为负值,使得我的投资心态一直都比较轻松。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的股票账户虽长进不太大,但工作成绩还不错,并开始负责一些组织构架、管理、财务方面的工作。由于工作需要,也读了一些企业管理、财务会计方面的书,调研了上百家新技术企业(参与了政府的一个项目),与企业负责人和创办人进行了大量的深入交流,极大地拓宽了自已的知识面和对企业的认知深度,对什么是好企业和企业中哪里最容易出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经历或多或少地增加了我对企业价值的理解。
到了2005年,我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投入股市,抓住国有法人股股改的机会,使资产翻了一番。随后又全仓买入了几支明星银行股进行长期持有。一直到2007年,这些股票市值也涨了四倍。
此时股指连创新高,我感到股市有些过热,于是全部清仓,转战打新和投资债券,当时的全额打新和投资债券收益也不错,年化收益率达到了25%。这段时间一直没有进入股市,一直等到18个月后的08年底至09年初,才再次全仓进入股市。
在这段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开始看一些投资类的书籍,如《穷爸爸、富爸爸》、《滚雪球》等,当时是当小说看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才发现价值投资还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于是开始了真正的价值投资理论学习。
《证券分析》、《巴菲特之道》、《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者》、《怎样选择成长股》《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穷查理宝典》等国外大师的经典著作,以及国内成功投资家(如唐朝、张居营 @闲来一坐s话投资、任俊杰 @我是任俊杰、杨天南 @杨天南财务健康谈 等)的多部好书,我都看了,有些书甚至读了好几遍。直到此时我才算是较完整地了解了价值投资基本理念,方法和知识体系。并且认为国内投资人写的书更贴近国情,更通俗易懂,更接地气。
应用这些价投理念和知识指导,我的投资决策过程更加自信与自如,同时也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更安心地从事我的工作及其它业余爱好。我出游的次数和范围也增加了,每年的自驾游里程都在一万公里左右,探访了许多跟随旅游团难以到达的僻壤密境。
虽说用于关注股市的时间更少了,但我的投资收益却比以前还要好。还有一点比较重要,我的年平均投资收益大大超过了年工作的收入。
从此,我真正进入到了不为钱工作的状态。期间还有一段小插曲:一天家里来了几位稀客,他们是证券公司的高级投资顾问,是以拜访客户为由来家访的。在交谈了一阵后,他们亮出了来访的真实目的。他们说注意到我近年的投资业绩非常好,就算放到全国范围的基金中比较,成绩也是非常靠前的,另外我管理的股票资金也比较多,完全可以直接建立自己的私募基金。他们愿意加盟,提供运营平台,并承诺他们手中有很多客户资源,可以帮助拉客户。这对我来说是十分意外的善意建议,也是对我投资能力的认可,我非常高兴。我统计了一下,这二十多年来的复合收益率,其结果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上限,我的预期范围是年15%~25%。
经过认真思考后我并没有答应他们,我的考虑有三点:
一、虽然搞私募可能可以赚更多的钱,可是我已经不再为钱工作了。
二、管理私募基金所带来的工作量、压力和复杂的社交活动可能会改变我当前轻松简单的生活状态。
三、私募的高门槛决定了它只能为有钱人服务(一百万起步),使有钱人变的更加有钱。我认为做这种事与我的价值观不符。因此,我婉拒了他们的好意。
我属于粗放型投资者,一般并不会去认真阅读公司财报。我认为读财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看企业是否有诚信,比如有无造假;二是看企业未来有无发展潜力。但是要从财报中发现造假需要相当高的水平和投入相当多的精力。这两个条件我都不具备。所以我会参考一些高水平大V的作业。雪球中有不少专家型的投资者,他们对财报分析的水平相当高,甚至高于绝大多数投资机构。例如,银行业的谷子地老师 @ice_招行谷子地,保险业的流水白菜老师 @流水白菜 等等。
相比财报,我更关注企业的商业模式、企业的护城河,以及企业领导层的道德诚信,看他们的长期言行是否一致,是否实在,有无污点。对一个长期口碑很好、务实、低调、且执行力强的领导层,对他们的财报的信任度就可以打高分,财报可以看粗一些;反之打低分,或直接PASS。这种做法可以省去很多时间。
还有一个节省时间的方法就是相对集中持股,长年紧盯住几只优秀投资标的,咬住不放。谨慎增加新关注的股票,一年能发现一只新的潜力股票足矣。持股品种多,理论上讲并不能带来收益的增多。一般而言,投资品种的增加可能会降低投资风险,但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收益的平均化,或者说是以降低收益来换取投资安全。若能长期深入紧盯少数优秀企业,掌握企业的一举一动,实际上也同样增强了投资的安全性。这两种增加投资安全性的策略我更喜欢后者。我以前的重仓股一般不超过三支,现在不超过五支。年复合收益率一直保持较好的水平。
有些人可能会有不同看法,会说假如你当初买入并一直持有中石油、四川长虹等股票,你的结局就会完全不同。可能是这些投资者并没有亲历过当时的场景。中石油是一上市就被打到了最高点,股票被严重高估。我当时手上有不少中签的新股,开盘就抓紧时间全卖了,并预计它数年都不会翻身。四川长虹的没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随着创业领袖倪润峰的退休,接班人赵勇并无能力顶上去。接着加上一系列重大投资决策失误,才使长虹逐渐平庸、衰落。作为价值投资者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看到这些基本面的不利变化,从而也有从容的机会撤离长虹。这个衰落的过程经历了好几年,如果此种情况还不撤离,就完全不能算是个价值投资者,反而说明他是一名想火中取栗的投机者。
对于一些投资者期望有一种既不影响工作,又不影响家庭生活,同时也不影响业余爱好的投资方法而言,我自觉得本文所述的这种价值投资模式就非常适合(如果你不喜欢你的工作,则另当别论)。
随着投资经验的积累,财富的稳步增长,这种投资模式可能会使你的投资收益逐渐赶上你的工作收入(但只能是慢慢变富),甚至还会超过的越来越多。这样,你的工作和投资也就会变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愉快了。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小米玄戒O1芯片发布,小米股票终回暖!自研芯片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2025-05-26 10:32
-
2025年端午节假期享收益,赶紧码住这份攻略!
2025-05-26 10:32
-
打新预告来啦!来看看这两支新股潜力如何~
2025-05-26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