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常会再部署 小微企业仍需政策助力
发布时间:2020-8-24 13:39阅读:242
本报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希望国家还出台直接扶持我们企业渡过难关的政策措施。例如,直接给予良性运营企业贷款额度以及增值税税率再适当降低点。”深圳一家小微企业的负责人日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采访时坦言。
记者注意到,实体经济发展目前再次迎来政策支持:8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会议同时指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效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
受访经济界专家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下阶段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工作的要求和方向。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关键力量,只有稳住与发展好小微企业,才能更好实现保就业、保民生目标。今年国家出台了很多帮扶政策,助力了小微企业的平稳发展。但仍有部分小微企业存在困难,还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
确保小微企业全年融资量增、面扩、价降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金融部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积极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措施,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就此,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企业研究处处长刘兴国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微企业是产业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吸纳就业的关键力量,只有稳住与发展好小微企业,才能有效畅通产业链、畅通国内循环,才能更好实现保就业、保民生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还指出,“落实落细运用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发放优惠利率贷款、支持发放信用贷款等措施,确保小微企业全年融资量增、面扩、价降”和“开展银行不合理和违规收费检查”。
刘兴国对记者说,“今年以来,国家一直都高度重视保护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当前来看,困扰小微企业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因此在刘兴国看来,此次会议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行了相应部署,强调要“确保小微企业全年融资量增、面扩、价降”和“开展银行不合理和违规收费检查”,目的在于通过增加低成本融资供给、扩大融资覆盖面与降低融资相关费用,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发展压力,以金融输血造血助力广大小微企业平稳发展。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认为,保就业、保民生,关键是要保住广大市场主体。
据温彬解释说,上半年,金融全面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首先在量增方面,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8.4%;其次在面扩方面,6月末有授信的市场主体近3000万户,有贷款余额的超过2300万户,普惠小微贷款支持的市场主体明显增加;再次在价降方面,上半年新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5.94%,比去年同期下降0.76个百分点。
部分小微企业仍生存困难
记者采访获悉,国家今年出台了很多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总体来看,国家出台的帮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了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保障了小微企业的平稳发展,有效避免了因疫情冲击而导致大量小微企业破产倒闭的不利局面的出现。”对于今年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效果,刘兴国告诉记者。
“今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助力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助缓解就业压力。”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上海中和正道集团主席周德文8月1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我国小型微型企业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税收和80%的就业岗位。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
不过,受访专家们认为,有部分小微企业仍然存在较大困难,还需要进一步支持。
温彬认为,一方面,继续加大优惠利率贷款和信贷贷款等支持力度,满足企业信贷需求。另一方面,继续实施好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的纾困举措,包括继续通过降低利率向企业让利,继续运用好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让利,以及通过减少银行收费向企业让利。
在他看来,本次会议特别强调了“开展银行不合理和违规收费检查”,这一要求既是通过规范银行收费行为来降低企业负担,也是对银行的合规经营形成约束。
温彬还表示,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不能照搬针对大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要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同时,银行要抓住合理让利这个关键,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周德文整天泡在企业堆里,他也告诉记者,“小微企业目前发展仍面临困难,还需要更加积极的金融政策支持,同时也应加大减税力度。”
在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方面,央行近期发布的《2020 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积极推进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的普惠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精准调控效果,做好稳企业保就业工作。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8.4%,科研技术贷款同比增长26.95%。企业信用贷款同比增长13.8%,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3.4%,均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不过,刘兴国告诉记者,“目前的政策,基本上都是着眼于降成本、减压力、优环境,未来还应考虑如何借助政策引导有效增强小微企业的内生发展能力,包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以及强化管理者的战略远见与市场敏捷性。”
周德文还指出,疫情后民企尤其是中小民企应积极探索转型路径:
首先,从世界制造到世界“智”造。在周德文看来,要做世界制造业龙头,中小企业应积极转型“苦练内功”、增强自身活力和竞争力,尤其数字经济转型和全产业链完善提升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之源,将成为我国重塑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其次,以数据作为生产的核心要素进行产业链整合。“疫情面前,需采用有序协同策略,大力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有序协同。”周德文说,以数据作为生产的核心要素,即数据的生产、加工、处理、交易和消费,在整个经济链条中产生决定性或者基础性的作用,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产业链相关企业与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以及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整合、优化和协同,消除整个产业链网络上不必要的运作和消耗,促进产业链高效运转,有效增强产业内垂直分工的效率,提高包括研发合作、原材料和中间件的稳定保障,以及服务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弹性制造能力。
再次,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周德文认为,当前,我国正身处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机,中国制造业应该努力实现从现在的代工到生产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产品的转变;从简单跟随到制造具有更多创新内涵产品的转变;从释放资源红利的中低端制造到释放效率红利的中高端智能制造的转变,发展出强劲的制造、创新能力,成功转向中高端产业。
最后,供应链变成共赢链,发展新兴产业链集群。周德文举例说明,济南市一家专业从事传动系统研发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化危为机,积极拓展本土产业链,上游与山钢股份联手,下游跟中国重汽(000951,股吧)等合作,依托领先的创新技术和智能化工厂,把供应链变成共赢链。
不过,周德文同时指出,新兴产业链集群要选择合适的地区,如这个地区最好是交通运输枢纽地,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有生产成本优势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等。
文章转自和讯网 投资者据此操作 风险请自担!!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