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记住,市场总是错的。”
发布时间:2020-7-24 15:44阅读:363
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建立在“反身性理论”的基础之上。这个“反身性”,也有人翻译成“反射性”或“反馈性”。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反身性理论”的前提,可以用索罗斯说过的一句名言:“我是正确的,因为我错误!”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天生就不完整;2. 人们自己本身就是市场参与者。
什么是反身性?
它的理论含义是:
假设人的行为是y,人的认识是x,由于人的行动一定是由人的认识所左右的,因此,行为是认识的函数,表述为:
y=f(x)
它的含义是: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同样,人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出现的,人的认识是受客观世界的影响的,而客观世界又是与人们的行为紧密相关的。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有反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函数,表述为:
x=F(y)
它的含义是:有某一类行为就会有某一类知识。
把上述两个式子合併之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公式:
y=f(F(y))
x=F(f(x))
这就是说,x和y都是它自身变化的函数——认识是认识变化的的函数,行为是行为变化的函数。
索罗斯将该函数模式称作“反射性”。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回归系统”。
索罗斯同时认为,由于人认识上的局限性,所以,人的认识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因此,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不完全的。这种片面和不完全将会逐渐被累加,直到最后产生崩溃。
反映到金融市场上,索罗斯的观点就好理解了:由于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和不完全的,因此,人的行为也自然永远不可能是正确的,所以:市场永远是错的。既然市场永远是错的,那么,达到极点,市场必然会崩溃。
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索罗斯在投资实践中就全力对付市场的错误,并从中挖掘投资机会。在《金融炼金术》中,他记录了1985年8月16日-1987年11月7日的一次实验性投资过程,这一过程,他的资金增值达到了113%,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也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他才取得了一次交易赚10亿美元、通过个人基金之力将英国银行挤出欧洲汇率机制、推动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
在这样理论指导下,索罗斯的形象也变得模煳不清。一方面,他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设立基金会资助各种项目,一度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另一方面,他投资的获利在让人羡慕和嫉妒的同时,也在亚洲和欧洲各国招来了骂名;同时,他喋喋不休地谈论开放社会、谈政治局势、谈欧元区崩溃甚至谈哲学,又让很多人觉得不理解。
但索罗斯毕竟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家。即使有俄罗斯和香港的失败,也无损于他作为一个国际着名投资家的形象。他的投资实践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并不是他的运气格外好,也不是他的资金实力格外强,而是来自于他独特的投资哲学。
反身理论的社会心理描述
可以用下面两个例子说明。人们面对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比如有一万人祈祷明天会下雨,但是明天依然是该下雨就下雨,不下雨还是不下雨。与此相反,当一个风声说某个银行有资信问题,有一万个人开始将信将疑,随后出现争相挤兑,那么这个原本没有多大问题的银行真的要面临倒闭的风险了,而且,这个过程确实会不断地自我强化。一个故事开始人们不信,但随着人们不断地加入进来,故事描述的对象也开始改变了,最终故事变成了一种荒诞而极端的“真实”,就是因为参与者的增多改变了故事本身。可以说,反身理论在市场中的运作是从事实到观念,再从观念到事实,一旦投资者的观念与事实之间的差距太大,无法得到有效纠正,市场就会处于剧烈的波动和不稳定的状态。
当然,反身理论过程本身不一定是对事实的完全扭曲,多数时候还是有相当依据的,但是从自我强化,到超越了事实的时候,最终会被市场校正,通常以一种惨烈、极端的方式回归。对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能动作用源于众多跟风者对市场本身的能动作用,市场不断地在复杂的震荡中实现对真实情况的回归。
理性的人们看市场过分虚高或低估的时候通常是不满,断言非理性的状态很快会结束,但这种状态偏偏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变本加厉、肆无忌惮,直到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对待市场的反常情况,索罗斯的出发点比较容易让人接受:“记住,市场总是错的。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