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钴的进化 迎接戴维斯双击
发布时间:2020-6-17 13:45阅读:395
一、向嘉能可购买钴用于动力电池制造
6月16日,据悉从嘉能可购买钴用于上海工厂与计划中的柏林工厂。这意味着特斯拉即使一再宣称正在研发无钴电池技术,但从产业化层面难掩对含钴三元材料的旺盛需求。
二、此事件有望驱散“无钴化”舆论迷雾,让市场真切地看到两个钴业变化趋势
我们认为,本次事件其实对于业内来讲不足为奇,但这种行业间龙头合作的新闻报道对市场却能形成较大的震撼和超预期,有望将前期较为极端的“无钴化”舆论造成的行业迷雾驱散,让市场真切地看到两个钴行业的变化趋势。
第一,目前无钴化远未实现产业化,中高端动力电池仍然以含钴的三元材料为主流。一是无钴电池还未进行产业化形成杀手级应用,当前更大程度上是商业策略性的舆论打压和媒体炒作,用模糊的未来趋势否定当前产业主流,显然过于简单粗暴。二是磷酸铁锂路线通过刀片电池技术在安全性的既有优势上,一定程度上提高能量密度,抢占一部分动力电池大的中低端市场,三元和LFP供应分层、和平共处会是常态;三是三元材料仍是占据高能量密度的高端市场主流,低钴高镍已是不争的大势所趋,但当前主流仍是523、622,就连811渗透率还在10%-20%以内,低钴高镍仍然任重道远。
第二,可能更为重要的是,钴行业赛道正在出现明显的进化升级。从2016年到2018年的钴价牛市中,钴业公司大多的商业模式是“钴冶炼+钴上游矿山或采购渠道”,从而享受资源涨价和存货升值。但从2018年下半年钴价大跌至今,钴业商业模式随着全球新能源车市场化大潮的强劲驱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进化升级,相关的上市公司凭借在钴价牛市中壮大的产业能力、人才集聚、利润留存和市值提升,正在向“钴矿山+钴冶炼”进化到“(钴矿山+钴冶炼)+(镍矿山+镍冶炼)——三元材料前驱体——三元材料”的一体化模式转化。
我们认为,电动车整车企业是把电池提升到发动机的高度来看待的,这对供应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产业链绑定程度或内部化程度的要求非常高。未来锂电产业链要么从整车层面利用品牌实力自下而上进行整合,要么凭借资源垄断能力自上而下整合,这两条整合逻辑将越来越凸显,处于中间缺乏持久垄断力的产业环节将越来越受到挤压。
越来越多的钴业公司发现,要想在新能源车行业做大做强,不能只寄希望于价格波动,而必须主动投入到这条产业链的一体化进程中,否则要么被整合,要么被淘汰。而钴业天然具备适合往下游做三元前驱体的工艺特点,向下游延伸水到渠成;而在三元前驱体的扩量过程中,又自然遇到硫酸镍的供应问题,而全球(尤其是中国)硫化镍资源的缺乏又必然使得钴业公司剑指红土镍矿丰富、产业化支持有优势的印尼。
在这个过程中,刚果金钴资源、中国钴冶炼、印尼镍资源、印尼镍冶炼(湿法+火法)、三元前驱体技术升级以及一体化过程中的管控激励将是中国钴业公司进化过程中必然要过的整合关键点,这也构筑了新的商业模式的壁垒所在。
这意味着一旦有公司解决了以上整合关键点,便具备了深度绑定全球顶级电动车客户、顶级动力电池客户的粘性,能够获得强者恒强的规模效应和市场份额提升,以及拉通一体化后的巨大成本优势。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再次重申,钴业公司未来的看点已经从单纯的涨价,逐渐扩展到和具有较高供应壁垒的镍融合、延伸到三元前驱体和三元材料的产能配套以及技术升级,形成和全球顶级新能源供应链共同成长、强者恒强的格局,市场对钴业公司的进化赛道亟待全新的认知。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