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全国两会展望:就业优先,财政发力
发布时间:2020-5-21 14:56阅读:371
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但新冠肺炎疫情对年初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两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焦点?
经济开局羸弱,翻番面临考验。 19 年 GDP 增速逐季下滑,创下 29 年新低。而疫情冲击令 20 年 1 季度 GDP 增速大跌转负,使得“翻一番”目标面临考验。但从去年底以来的高层会议表述从“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转变看, “翻一番”目标或有所淡化。 我们测算发现, 严格实现“翻一番”,意味着 20 年 GDP 增速不低于 5.6%、后三季度增速不低于 9.1%,难度较大;“近似翻番”仅需年度增速不低于 3%、 后三季度增速不低于 5.8%, 更为可行。
失业率创新高,就业有惊无险。 18 年以来,高层对就业的重视程度更上层楼,不仅将“稳就业”放在“六稳”首位, 两会公报中,就业也取代通胀成为第二目标。而今年 4 月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就业仍居首位, 凸显了就业优先的底线思维,“保居民就业”缘于疫情冲击年初就业, 表现为: 城镇调查失业率显著上升、城镇新增就业明显低于历年同期, 全国职业求人倍数异常高企。但这些还不足以反映真实的就业压力。 我们估算, 目前失业和退出劳动市场的已超过 3000 万人, 另有 1400 万人在职未上班。 但在保守假设下, 20 年仍可实现 1070 万新增就业, 4 月以来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也同步回升。我们预计 20 年新增就业目标或保持在 1100 万人, 而失业率目标或保持在 5.5%。
财政三管齐下,更加积极有为。 从 3、 4 月份政治局会议表述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 一是财政赤字率或上调至 3.5%, 二是发行抗疫特别国债规模或不低于 1 万亿元,三是地方专项债规模或上调至 3.5 万亿元。 而20 年实际财政赤字也有望从 4.9 万亿元增加到 8 万亿元,相当于 GDP 的 8%。
货币灵活适度,引导利率下行。 从 3、 4 月份政治局会议表述看, 20 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 1 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也称要“强化逆周期调节”。而考虑到 18、 19 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未提出具体的 M2、社融增速目标,我们预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继续淡化 M2、社融增速目标,并强调与名义 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 我们预计“强化逆周期调节,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将会继续出现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而 LPR 的下行将是货币政策效果的集中体现。
如何扩大内需?托基建促消费。 “房住不炒”红线仍在,棚改开工大幅退潮。4 月底政治局会议重提“房住不炒”, 表明政策红线依然存在, 也意味着 20 年地产难见明显松动。 19 年棚改开工大幅退潮, 但仍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间目标, 意味着 20 年棚改或难指望。 融资改善推陈出新,基建有望否极泰来。在地产依然受限、 财政积极有为的背景下,基建将成为投资中最重要的抓手。我们预计 20 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至 11%左右。随着“新基建”横空出世、公募基建 REITS 起航, 以及 4 月政治局会议提出“老旧小区改造”, 20 年基建投资有望在传统领域实现“逆袭”的同时,在融资来源、项目投向上推陈出新。补贴居民重启减税,合理增加公共消费。 作为内需中半壁江山, 消费的修复同样重要。 一是通过调减个税、定向补贴特定人群等方式来提高居民收入,二是可以通过重启减税、发放特定商品的消费券等方式来提高居民消费意愿。中央政府也可适当增加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的消费支出。
“十三五”收官年,改革释放红利。 回顾“十三五”规划纲制定的四大类、 25 个细分目标, 超过半数已经提前完成,为“十三五”收官之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期《意见》授权发布,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或将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大亮点,而市场主体、市场竞争、要素配置、政府职能、民生保障等五大领域改革也有望在全国两会后贯彻落实, 为中长期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节选自海通证券报告《20年全国两会展望:就业优先,财政发力》,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相关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