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会满2018年资本市场观点全汇总
发布时间:2019-1-26 21:50阅读:483
如何对银行估值,应当从三个方面考虑
2018年11月17日,易会满在第九届财新峰会上谈银行业估值问题。
“整个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情况,在全球来看都比较好,我们做董事长的,也非常关注每一年、每一个季度的经营指标。”
言外之意或是金融从业者与市场分析师对于银行股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我建议,需要客观、理性地看待银行业,更需要用战略的、宏观的思维来看待银行业,还需要善于把握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与规律。”
对于如何对银行估值,易会满认为应当从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要全面客观地判断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跟发展预期,“尽管有挑战,但中国经济在全球增长势头最快之一的大趋势不会变”。
第二,要全面判断金融科技对实体金融的影响。“我觉得,市场对这一点反映的不是很客观。”易会满说,不可能谁替代谁,也不可能你死我活。总体经过这五年时间的发展,现在的情况是各有定位,优势互补,是通过合作来共同推动金融业的创新发展,因为不管何种形态,尊重金融规律是硬道理,违反规律肯定受到惩罚。
第三,要全面客观判断资本及资产质量、净息差等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要素,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我们还要善于发现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的特有优势,实际上大家比较一下全球银行业,中国银行业的外部环境比世界上很多国家要好得多。”
监管方面
易会满认为,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奉行互为共赢的开放战略,持续放开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他分析称,一方面,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乱象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果,将从多个维度重构金融生态环境。13亿的内需市场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将产生丰富的金融需求,将为银行创新发展提供广泛的空间。
另一方面,中国目前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和“前进中的问题”:一是国际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给银行经营带来更多风险;二是实体经济运行困难增多,区域、企业分化趋势加深,有可能向金融领域传导,这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阵痛期;三是金融科技发展带来创新动力的同时,也对银行传统经营理念服务模式带来了挑战;四是全球银行业金融强监管周期,中资银行走出去面临更大的合规压力与挑战。
对此,就未来银行业的发展,易会满从五个方面做了思考,他认为,一是要坚持服务本源,以金融的力量助推贸易投资自由化跟便利化;二是要进一步加快创新领跑,以科技变革推动银行再造;三是要坚持转型升级,加快由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管理大行转变;四是要坚持风险管控为基,全面加强合规与风险管理;五是要激发金融全要素的活力与效率。
易会满在11月2日的一场金融峰会上指出,商业银行应当加强信息共享,防范过度融资,优化市场风险预警体系,共同塑造稳定区域金融环境。
易会满在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在会后感言道:“六条措施,每一条措施我觉得都非常实在,那么总书记在这六条措施里面第二条是,提出如何进一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里面的措施我觉得非常具体,任务也非常明确。”
易会满:发展普惠金融既是大局和责任,也是市场和机遇
2018年9月26日,易会满在“工银普惠行”主题活动启动会谈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他指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复杂、多元、综合的问题。既有宏观经济因素,也有微观运行问题;既有总量因素,更有结构性矛盾;既有长期和共性因素,又有阶段性和个体特征。需要全面分析,综合施策,持续发力。
发言实录: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工商银行“工银普惠行”主题活动启动会,与我们共同见证这一富有意义的时刻。首先,我谨代表工商银行,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我们这次启动会也将通过视频形式直接开至地市分行,动员全行分支机构上下同行,掀起声势,广泛开展小微金融“三联动”(联动政府部门、联动行业协会商会、联动融资性担保机构)、“三走进”(进园区、进专业市场、进核心企业)活动。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社会各界也广泛关注和热议普惠金融尤其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商银行名字中就带着“工”和“商”,是依靠工商信贷起家的,始终与小微企业风雨同舟、携手共进。上周,我专门带队到小微企业比较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浙江杭州、绍兴进行实地调研走访,通过与当地政府、监管机构、企业家们面对面交流,问计企业家、问计地方政府,共促普惠金融发展。这次我们接力启动“工银普惠行”,就是希望在推出全新小微金融产品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聚合更多力量共建普惠金融生态圈,以新理念、新技术、新金融,更好地助力普惠、服务小微。这里,我想结合工商银行的经营实践,就普惠金融怎么看、怎么做的问题,与大家分享几个观点。
第一,为什么要做小微金融?
小微活、就业旺、经济兴。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细胞,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左右的技术创新、80%的就业岗位、90%以上的企业数量。因此,小微企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和引擎。支持好、发展好小微企业,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挑战,实现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解决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商业银行而言,发展普惠金融既是大局和责任,也是市场和机遇;既是服务本源的体现,也是战略转型的方向。一方面,随着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大企业、大客户会更多转向直接融资,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显现。只有布局和深耕小微金融,商业银行才能稳固客户基础,培育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在国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的形势下,小微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不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而且经营活跃,需求旺盛,是银行市场拓展的新蓝海。至2017年末,全国小微企业法人约2800万户,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今年上半年每天新注册市场主体5.52万户。因此,普惠金融不可不为,更大有可为;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实做深做细的问题。
第二,如何看待小微融资难融资贵?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复杂、多元、综合的问题。既有宏观经济因素,也有微观运行问题;既有总量因素,更有结构性矛盾;既有长期和共性因素,又有阶段性和个体特征。需要全面分析,综合施策,持续发力。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背后有深刻规律和复杂原因,应对症施策。从企业需求端来看,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资产规模较小,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再加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部分区域信用生态环境不够理想,客观上也缩窄了银行的可选择余地。从我们调研情况来看,存在融资缺口的小微企业中,有一定比例的企业营业收入下滑或盈利下降。小微企业融资难,因企业而异,因区域而异,主要表现为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金融生态较差的地方小微企业融资难。从金融供给端来看,部分商业银行有垒大户、吃快餐的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习惯“做大”的信贷作业和服务模式与小微企业需求不相适应,普惠经营能力不足。一些基层机构和从业人员由于前些年小微贷款不良率上升较快,受到问责的比例较大,客观存在“恐贷症”“惧贷症”,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再加上当前融资渠道和金融资源配置过度分散化,一些所谓的新金融、类金融机构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在看似缓解“融资难”的同时加剧了“融资贵”问题。从调查情况看,大型银行小微贷款平均利率在5%-6%之间;各种新金融、类金融机构普遍在15%以上,而民间借贷一般在20%以上,中小银行介于大银行和他们之间。小微企业融资贵,因渠道而异,主要体现为非银行类机构和部分中小银行融资价格过高。因此,只有对小微企业融资真正难在哪里、贵在哪里,心中有数,才能应对有方,施策有效。
(二)小微企业需要的是全流程、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当前各方对小微金融的关注焦点集中在融资层面,但实际上,根据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资金周转的具体特征,根据其所处的初创、成长与成熟壮大等不同的生命阶段,其金融需求也存在明显差异,需要短期与长期、信用与抵质押、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融资支持,需要包括开户、结算、融资、投资等在内的全链条金融服务。小微金融发展既要勇于创新突破,善于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又要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真正立足小微企业需求,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服务,不盲目追逐“潮流”,不寄希望于“一招鲜吃遍天”。
(三)普惠金融必须立足于商业可持续原则。普惠金融难,难在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也在商业可持续。不解决这个痛点和难点,普惠金融做不大,也难做久。小微贷款最大的成本是风险成本,目前小微贷款不良率平均为2.75%,比大型企业高1.7个百分点,单户授信500万以下的小微贷款不良率更高,银行获得的收益较难覆盖风险。因此,发展普惠金融的核心是要提升风险管控能力,这才是商业银行应该具备的专业优势和看家本领,这才是最大的商业可持续。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