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大消息,传递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9-1-21 09:19阅读:420
01
2019年1月15日,央行发布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相关数据:
其一、2018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0万亿,同比增长9.8%,增速有所回落。
其二、2018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26万亿,比去年少增3.14万亿。
2018年1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59万亿,其中“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与“企业债券融资”占比较大,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规模降幅较大。企业表外融资活动中,“委托贷款”减少1.61万亿,“信托贷款”减少6901亿。
欲通过“社会融资规模”了解中国经济现状,社会融资规模释放了哪些信号?本人需要阐明:1信息点、2个概念、3个细节、4点启示
02
1个信息点:
自2018年7月开始,“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ABS)与“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其他融资”科目。
同时,“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以政府性基金或政府债券的形式出现,尽管其为社会公益性项目,但仍为盈利性活动,该项债务的还本付息资金额度同样纳入“社会融资规模”中。
也就是说,在2018年7月份之前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为“旧口径”,7月份之后为“新口径”。
2个概念: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期末统计得出的实体经济从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中获得资金的余额。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期末统计得出的实体经济从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中获得的资金额度。
03
细节1:债券融资回暖、股权融资低迷
进入2018年以来,”宽货币+紧信用“一直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导方针,这对于债券来说是利好消息。债券融资回暖有年底短期套利的因素在里面,同样也有一些政策性扶持因素在里面(如发改委的企业发债新政),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债券相关数据表现不错。
企业与居民贷款中的“中长期贷款”结构占比与额度减少,表明企业融资环境不容乐观,股权融资得不到长期资金的加持,也好不到哪里去。
细节2:银行低风险偏好仍在持续
2018年全年央行共进行4次定向降准 ,2019年初央行进行全面降准,对于民营企业的呵护相当明显。
但是,从社会融资规模上来看,若扣除社会融资规模”新口径“中的三项指标:ABS、贷款核销、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018年12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要弱于2017年同期,说明银行的“惜贷”情绪还是比较严重,这样很容易使大量资金淤积于银行账户中,形成资金“堰塞湖”。
细节3:表外“非标”总量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在修复中,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边际改善
自“资管新规”及其他一系列新规实施以来,表外非标融资规模一直在萎缩过程中。但是去年年底以来,表外非标融资如“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的下跌速度明显趋于缓和。
这说明金融 监管层前期实施的”降杠杆“政策明显告一段落,开始实施”稳杠杆“行为;这对于缓和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是一个利好消息。
04
启示1:中国经济不会面临系统性风险
2019年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尽管不好看,但是社会融资环境在逐步好转;经过2019年1季度的再次筑底,社会融资数据会逐步好转,至于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启示2:经济下行压力大
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持续下滑,表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
社会融资规模与中国经济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强,只有社会融资规模明显放大,才会出现中国经济的逐步恢复。
事实证明,社会融资规模往往提前于中国经济半年左右开始放大规模量,但到目前为止,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并没有出现放大的迹象。
启示3:进一步提高货币市场流动性,提高货币传导效率
尽管当前中国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比较宽松,但是货币传导效率仍然不高。
当然,这也符合经济恢复的规律,任何经济的恢复都是一个过程,不可能出现市场流动性宽松后的经济的”立竿见影“的恢复;目前仍需进一步完善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手段,如扩大MLF的范围,降低企业融资评级标准等。
总之,中国经济仍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三项加持,来保持市场流动性。
启示4: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加大股权融资比例
当前中国仍然是“主银行”的融资结构,尽管数据显示债券融资的比例相应提高,但是其中包含一些短期因素在里面,总体来说债权与股权融资的比例在相对下滑,只有不断加强直接融资比例,产融资本的粘合度才会不断提高。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1-10 09:49
-
一文搞懂【量子科技】产业链(附上中下游上市公司名单)
2025-11-10 09:49
-
小白必看:红利指数、红利指数基金、红利类ETF分别是什么?
2025-11-10 09:49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