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对麦芒:博鳌之上,互联网金融之下
发布时间:2015-4-2 18:20阅读:419
基于长尾理论的互联网金融近两年在我国获得高速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金融体系中金融压抑的宏观背景,以及在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企业均有产业分工的需求。
“之所以商业银行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是因为对于金融信息处理能力较差。”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互联网金融形态的每一次变革都基于信息对称性的考虑。
但吴晓求指出,生活中并不能做到信息的完全对称、透明,因此传统金融存在的价值是显示其对称的事物,因此大客户一定会走向传统金融,而小客户走向互联网金融,产生分化,进而使金融服务功能结构化。“互联网金融在多大层面上挑战、颠覆乃至弥补传统金融,涉及互联网金融以及传统金融的边界问题。”吴晓求说。
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表示,这个问题可以让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来解决,特别是拥有传感器之后,可以时时掌控交易另外一方的信息,进而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最大优势。
作为互联网金融组织形式的典型代表P2P立足于互联网之上,通过高效匹配、海量信息以及边际成本趋零的特征,使得P2P具备任何一种传统金融体制不能比拟的优势。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给出相同观点,他表示, P2P极大地扩大了金融交易边界,有效降低了金融活动的交易成本,促进金融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的趋势。
谢平指出,为进一步推动传统银行市场化改革,随着金融管制方式,部分采用信息中介形式的P2P平台可以成为民间资本设立银行的一种模式。在论坛上,谢平进一步给出,促使P2P发展的三大要素,即一是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第三方支付等技术因素的大发展;二是金融监管的放开;三是细分市场的需求。
站在速度和风险的平衡木之上,如何偏向,成为发展背后的本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朱云来倾向于“金融归根到底还是金融”。
“比如P2P,其实低估了借贷风险,尤其在小规模时,较难判断。”朱云来表示,利率超过10%的P2P贷款反过来对应相应的风险溢价。
吴晓求表示,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P2P的风险和传统金融的风险并不相同,P2P风险突出表现在信用风险之上。“对P2P平台进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是不正确的。”吴晓求说。
但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并不认同,他表示,相比信用风险,P2P最大的风险其实是欺诈风险,即申请贷款的第一天,相关的身份证、银行流水、央行报告就都是假的。
监管:快与慢
传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但同时实际经济巨大的融资需求又缺口巨大,这一缺口蓝海成为互联网金融成长的空间。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并没有迎来监管的同步发展,对比传统金融市场的高度监管,金融创新管制仍处于“空白区”。
延续分业监管的思路,支付、众筹、互联网保险均有简明不等的监管细则出台,然而,受互联网金融之风吹的最高的一头猪,却始终“领而不养”。
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布的《互联网金融报告2015》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1036 亿人民币,是2013 年的3.87 倍。预计到2024 年,中国P2P 市场规模将由2013 年的270 亿人民币跃升至2万亿人民币,占社会融资存量(剔除股票/债券)的0.9%;届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利润将增至400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41%,相当于2024 年银行整体盈利的8%。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小米玄戒O1芯片发布,小米股票终回暖!自研芯片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2025-05-26 10:32
-
2025年端午节假期享收益,赶紧码住这份攻略!
2025-05-26 10:32
-
打新预告来啦!来看看这两支新股潜力如何~
2025-05-26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