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看两会提案的界别之争
发布时间:2015-3-10 10:47阅读:455
改革是个不断划清边界、各利益团体和平博弈的过程。规则一旦制订,需要大家共同遵守,没有法外之人、法外之地。
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提出各种税收优惠提案,例如全国政协委员、深交所原理事长陈东征先生提出完善私募基金税收政策,降低创业投资基金的税收优惠门槛。与此类似的还有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税收优惠等各项税收优惠提案。
在立法法15年来首次修订并将清理税收优惠政策之际,上述提案看似有些扎眼。不过在事实上,这些代表委员站在自身立场行事并没有做错,他们从各自行业、利益、地域的立场出发,提出熟悉领域的提案,正是参政议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果不同意上述代表委员的提案,反对一方可以提出理据更充足的提案,供有关部门参考。重要的是双方都有自己的代言人,进行有规则、有底线的博弈,得出结论付诸制度后各方遵守,体现对制度的尊重,社会才能良性发展。通过不断博弈、矛盾释放,整个社会运作成本能降到最低。
可怕的不是双方进行博弈,而是在博弈过程中没有游戏规则制约,任由某一方实行一言堂,或者双方均无规则意识,自以为占据制高点,博弈变成无法调和的你死我活,这样社会运作成本将升至最高。
抛开争论双方持有什么观点,如果民众、纳税人也秉承道德至上的观点,认为代表委员为自己地域、行业发表议案提案是可耻的行为,认为他们应该秉持公心为民鼓与呼,这样的结果恐怕会是可悲的。人们常常从道德上提出要求,而不是寻求从制度上补漏,但现实中本应该寄希望于制度的底线救助。
制度补漏有多种情况,比如有人对某个代表或委员的议案、提案不满,却无法可施,那么需增加对立行业的参政议政力量以取得均衡;再比如有人认为代表委员中富裕群体占比太高,那么可举出实际数据,接下来要做的是增加代表劳工一方的力量,而不是把富裕群体批倒批臭。
参政议政不是取得道德制高点的过程,而是各利益群体和平博弈的过程,人大是建立根本游戏规则的权力机构,一旦制订了规则,大家必须共同遵守。
改革也是不断划清边界的过程,有些边界牵涉到千家万户利益。3月8日,针对不动产登记制度注明使用权让“全国业主变房客”的质疑,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表示,“公众对不动产登记问题存在一些误解,不动产登记完全是依照法律法规进行的。新版不动产权证书上设置的"使用期限"不是房屋所有权期限,而是指土地使用权和海域使用权的期限。土地使用权有期限,住宅所有权无期限,两权分离。”
这就是一个划清边界的过程:首先划分使用权与所有权,而后划分附着在使用权与所有权上的权利义务,最后关注细节,如果不动产登记证确实容易引起误解,应改则改,以免贻误后来的不动产制度改革。
另一方面,重修立法法也是重新划定边界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因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所以税收征收权力被暂时让渡给国务院,现在改革进入到制度层面,人大重新收回税收立法权是题中应有之义,而边界就在人大与国务院之间划分。
不断划清边界的过程就是改革深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博弈、不断回归公平与理性的过程,就是各方权益受到保护的过程。
大的边界包括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边界如何划分,权力与个人的财产边界如何划分;小的边界包括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新的股东有什么权利义务,所有的这些划分过程,正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建设过程。
博弈与划分边界是参政议政的前提,既是改革本身也将贯穿整个改革的过程。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