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双牛重启——写在降准边上(海通宏观债券姜超、周霞、顾潇啸等)
发布时间:2015-2-5 10:44阅读:519
股债双牛重启——写在降准边上
晚上游完泳回家,打开手机就发现被央妈降准刷屏了,小伙伴都在感谢央妈过节发的春饼。立马感到中大奖了,我们在2月4日早上刚刚发布了微信报告《贬值主动,降准可期》,大胆预测贬值后必会降准,结果央妈晚上就给兑现了。回想起去年的11月21日,我们也是在早上发布了微信报告《有一种降息政策,出来以后利率就上去了》,指出融十条无效,降息降准最有效,结果当晚就降息了。
对于连续两次蒙对了货币政策的走势,我们只能说央妈很给力,亲妈就是这个范!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jiangchao8848,查阅历史记录,两篇报告都是白纸黑字、有据可查,绝对童受无欺!
先自卖自夸一下,接下来是重点,为啥会降准,对经济、资本市场有何影响呢?
一、贬值必有降准
我们判断降准临近的核心理由在于,历史上贬值往往伴随着降准。无论是08年、12年的全面降准,还是14年的定向降准之前均伴随着人民币的阶段性贬值,因而近期贬值的出现意味着降准在即。
目前,经济下行、通缩风险加剧是主要风险。在内需乏善可陈的背景下,外需仍需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出口增速与人民币指数高度相关,而过去半年人民币汇率跟随美元大幅升值20%,意味着15年的出口将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因而目前政府存在着主动贬值以稳定出口的动力。
问题在于贬值的启动会导致资金流出,使得国内流动性收紧。因而历史上的人民币贬值期均伴随着央行降准,以释放流动性对冲资金流出。
此外,我们预计1月份的CPI将降至0.8%,通缩成为现实的风险,因而也需要及时放松货币政策,传递宽松信号,抗击通缩。
二、股债双牛重启
以往我们在点评央妈降准时,会测算释放多少基础货币,然后乘以货币乘数,计算潜在的信贷投放空间,然后评估降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但是这次的影响路径好像不太一样。在释放基础货币方面是一样的,我们估算差不多要释放6000多亿的资金。然而大家再想一想,会有信贷增加吗?答案可能是没有,因为目前银行刚刚调整了存款口径、降低了贷存比,但是信贷依然保持稳定。
首先,我们要知道,目前银行的资金来源发生了变化,虽然存款还是主要来源,但是理财已经崛起,正在消灭新增存款。前者代表的是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或者说银行自营业务,而后者代表的是银行的理财业务。
首先,这6000多亿是银行存款账户上的新增可支配资金,属于银行自营的钱,但银行的自营资金是不能进股市的,只能放贷或者买债,但如果银行不去放贷,那就只能买债了,所以毫无疑问,市场会新增6000多亿的债券需求,债券利率必然要大幅下降。
而如果债券利率下降,那么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现了,会对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形成严重影响。我们在以前的报告中已经写过,目前银行理财正在消灭存款,是居民新增储蓄的主要流向,但银行理财的主要配置是标准化的资产,其中35%以内是非标,60%左右债券,5-10%的股票配置。按照银行理财每年10万亿的新增规模,需要配置6万亿左右债券、5000到1万亿的股票。
但如果每降一次准,就会有银行自营的人跑过来,要买走6000亿的债,也就意味着理财能买到的债券变少了!银行理财的钱可不是白来的,客户是有预期收益率要求的,如果债券不够买的话,那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债券要抢着买,因为不够了,所以债券还会继续涨。第二种是股票也得买,因为非标不让买,债券又买不到。而无论是哪种情况出现,都意味着银行理财的可配置资产减少,其自身收益率也趋于下降。
所以在我们看来,每次降准都意味着巨额的债券新增需求,以及相应的理财资产缺口,而理财主要配置标准化的股权和债券资产,因而股债均能受益于降准。
三、全面宽松起航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本次降准的效果和上次降息一样,对资本市场效果很大,对实体经济作用不大。
而在直接融资依然受限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资金难以回流到实体经济,所以无论是经济企稳、还是通缩改善等目标都很难实现。而这反过来又意味着央行的再次宽松仍可期待。
我们预测年内至少还有三次降准,一次以上降息。而降准的启动也意味着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式回归,将逐渐取代以往定向宽松货币政策,其效果也更加明显。
四、通过零利率之路
对于央妈的降息降准,有人欢呼雀跃,也有人心存疑虑,毕竟过去的放水曾经导致地产泡沫。但在我们看来,对于央妈的行为不必从道德上评价,有很多事情都是大势所趋,身不由己。
纵观全球,目前都是在放水大赛之中,连负利率的国家都好几个了,零利率的就可以不提了,相比之下我们的基准利率上浮以后还在3%以上,央妈已经相当克制了。
我们曾经研究了美联储过去100年的利率走势,发现其基准利率与年轻人口的增速高度相关,背后的原因或在于人口结构通过地产周期对利率产生影响,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地产周期见顶,会导致利率下降。因此从长期看,央妈对利率的调节必须顺应人口结构的大势,没有所谓的节操一说。
而再把历史拉长,我们发现自从人类有史以来,就有借贷行为,而利率就是在不断下降的,而过去50年的利率上升属于非常态。这一现象如何解释呢?
我们觉得有两种解释,首先是信息的不对称性在被消除。古代的农奴只能找地主借钱,有时候年利率高达一倍,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的代价。但是随着文明的进步,信息越来越发达,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的出现,几乎所有信息都能第一时间传达,大家都在追逐高收益资产,反过来也意味着借钱的人可以找到利率更低的债主。而这也是中国发展直接融资的重要目标,因为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降低融资成本。
其次,与要素的禀赋有关,或者说与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关系有关。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最开始只能使用商品货币,后来逐渐有了黄金、白银,但是这些货币的数量都会受到采掘限制,因此在要素的关系上一直是人多、钱少,而根据供需的理论,反映在分配关系上必然是人不值钱,钱很值钱,所以利率就高。但是随着文明的发展,大家逐渐累积了资产,而人口增长相对缓慢,所以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关系慢慢改善,导致利率的逐渐下降。而20世纪下半页的全球人口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导致劳动力和资本相对关系的短期逆转,以及利率的重新上升。而今随着全球步入老龄化,人口增速再次下降,而资本再次过剩,因而利率也重新归于下降。
所以我们一直坚信,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零利率将是长期趋势,因而央妈放水只是时间问题,宽松只会延后而不会缺席。
五、直接融资加速
但如果央妈一直放水,而放水又对经济无效、只对资本市场有效,那么问题来了?经济肿么办呢?
我们认为,关键是要疏通资本市场与经济之间的传导渠道,而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直接融资的发行,包括股票和债券的发行。
我们注意到,15年起公司债发行的注册制已经实施,以后所有的非城投发行人,不管上市与否,都可以申请发行公司债,意味着债券的发行已经完全放开。而近期IPO的发行已经加速,而且这第二批已与去年承诺的100家无关,意味着IPO的发行已经全面加快,而之后的注册制也值得期待。而在新三板上已经实施了注册制,其股票融资额已经出现了明显增长。
这意味着从资本市场到经济的传导渠道正在打通,也正在消除央行货币政策传导的障碍。因此我们判断直接融资会全面加速,有助于将资本市场的繁荣反哺经济,也能够让资本市场的繁荣更可持续。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