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
- 美国:在人工智能算法、芯片技术和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特斯拉的Optimus展示出较好的四肢协调能力和步行稳定性,还能进行简单的物体分拣工作;英伟达的Project GR00T致力于提升人形机器人的底层逻辑能力,通过该模型驱动的机器人未来有望理解自然语言并模仿人类动作。
- 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部分中国企业在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运动控制算法和传感器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如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小跑速度大于2m/s,拥有广阔的关节运动空间和较大的关节扭矩。
- 日本:在机器人的精细化制造、高精度控制和人机交互技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例如本田的ASIMO能够实现多种日常活动,像走路、跑步、爬楼梯等,但由于技术复杂和造价成本高,至今没有量产和对外销售的计划。
产业发展
- 美国:拥有众多知名的机器人企业和创新型初创公司,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波士顿动力、特斯拉、Figure AI等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美国政府也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 中国:产业发展迅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已形成覆盖减速机、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件的完整产业链,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70%,较欧美降低30%的供应链成本。北京、深圳等地设立人形机器人产业基金,2025年前8月行业融资额达386.24亿元,是2024年全年的1.8倍,为技术迭代提供资金保障。众多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纷纷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 日本:作为机器人产业的强国,在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日本的人形机器人产业以大型企业为主导,如本田、丰田、软银等,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市场推广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
市场应用
- 美国: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物流配送、医疗康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Apptronik的Apollo人形机器人进入梅赛德斯 - 奔驰汽车组装线,参与手动作业。
- 中国:中国企业已实现规模化出海,擎朗智能产品进入60多个国家,餐饮配送机器人在东南亚市占率达58%;优必选Walker S1入驻海外200多家工厂,成为“全球入职工厂最多的工业人形机器人”。区域市场的差异化策略更显中国企业优势,这种“全球平台 + 区域定制”的策略,使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增速较本土快2.3倍。人形机器人在工业生产、教育服务、安防监控等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 日本:在人形机器人市场应用方面未找到如中美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大规模应用案例。
易方达基金密切关注硬科技赛道的发展,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相关的投资机会也有深入研究。如果未来相关产业链公司上市并纳入投资范围,易方达基金凭借其强大的投研团队和丰富的投资经验,有望为投资者挖掘出优质的投资标的,助力投资者分享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红利。
发布于13小时前 广州



分享
注册
1分钟入驻>
关注/提问
秒答
搜索更多类似问题 >
电话咨询
+微信
17376481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