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利率高于债券票面利率时,债券通常会折价发行。这和咱们日常“比价效应”的逻辑一致——如果市场上其他投资品给的利息更高,老债券的吸引力下降,持有者要出手就得适当降价。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如果你有一张年利息3%的借条,但外面银行理财能给到5%,别人当然不愿意原价买你的借条,这时候你就得便宜点卖。这就是债券折价的底层逻辑。
三个角度具体拆解:
1. 票面利息和实际收益的关系
债券票面利率是固定的(比如3%),但市场利率涨到5%后,新发的同类债券给的利息更高。这时候原来的3%债券必须降价到某个价位,让买家持有到期的总收益(利息+价差)和新发的5%债券持平,才能卖得动。比如面值100元的债券,通过降价到95元卖出,虽然票面利息仍是3%,但买家95元成本+3元利息的总体回报率就能追上市场利率。
2. 债券价格与收益率的反向波动规律
债券价格(市场价)和收益率就像跷跷板。市场利率上涨时,债券价格会自动下跌,使持有到期后的实际年化收益率向市场利率靠拢。这个规律会让已发行的债券在二级市场上出现价格波动。如果你手上有债基,这时可能会看到净值波动,但其实正是补仓的好时机,像我们主推的“日富一日”组合就会通过优选债基和仓位控制来缓冲这种波动。
3. 真实场景的应用价值
假设你要买国债:票面利率2.5%的国债在市场利率3%时,可能需要98元就能买到面值100元的债券。折价发行的本质是给投资人补偿“利息差额”,这些折价部分会随着债券临近到期,逐步反映到价格上涨中。去年我给一位客户配置的债基组合,就是通过抓住这类折价债的机会,在半年内跑赢了纯货基组合1.2%的收益。
从业第10年处理过很多类似案例,每个人的现金流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点击我的头像加微信,送你一份《债券投资避坑指南》+定制化持有策略,帮你把看似复杂的利率变动转化为实际收益。如果这个解析帮到了你,欢迎点赞支持,随时找我聊聊你的持仓细节。
发布于2025-10-1 15:46 广州
当前我在线
直接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