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终身重疾险是“大坑”,主要是这些“坑点”让部分人有负面感受,不过也得结合实际情况看,不是产品本身绝对坑,而是没选对或没理解清:
一、保费与杠杆的“坑”
1. 保费偏贵:终身重疾险保障期限长(保终身),还含身故责任等,保费比定期重疾险高不少。比如30岁男性,终身重疾险年交保费可能几千元,交20 - 30年,总保费较高;若预算有限,硬买终身重疾,后期缴费压力大,甚至可能因交不起保费断缴,保单失效。
2. 前期杠杆低:投保前几年,现金价值低,若中途退保,只能拿回很少钱,相当于“亏很多”。比如第一年交5000元,现金价值可能才几百,这时退保就觉得“坑”,但长期看,后续现金价值会增长,可前期退保确实肉疼。
二、保障责任的“坑”
1. 疾病定义严格:重疾理赔要符合合同里的疾病定义,像“恶性肿瘤”,不是所有癌症都赔,一些原位癌、极早期癌症可能不在重疾理赔范围(有的产品会放轻症里赔);还有“脑中风后遗症”,得满足“确诊180天后仍遗留特定障碍”等条件,若没达到,即便生了病也不赔,没了解清楚条款,就会觉得“买了没用、被坑”。
2. 保障范围 mismatch:产品保障的重疾、轻症病种,可能和自己需求不匹配。比如家族有心血管疾病史,却选了侧重癌症保障的产品;或者一些高发轻症没涵盖,真遇到相关疾病,没法理赔,就会觉得“坑”。
三、产品设计与销售的“坑”
1. 返还型陷阱:部分返还型终身重疾险,宣传“有病治病,没病返还”,但返还条件苛刻(比如要生存到特定年龄),而且保费比消费型贵很多。实际算下来,返还的钱可能就是自己多交的保费产生的收益,看似“不花钱得保障还返还”,实则性价比低,后期发现不划算,就觉得被“坑”。
2. 销售误导:有些业务员为促成单,没讲清楚免责条款(比如遗传性疾病、部分高危职业行为导致的疾病不赔 )、健康告知要求(隐瞒健康问题,后续理赔可能拒赔 ),消费者买后遇到理赔纠纷,才发现当时没被告知这些,就认为产品是“坑”。
不过,终身重疾险也有优势,像提供终身保障、适合追求“确定保障”的人,选对产品(看清条款、匹配需求、选对投保渠道 ),避开这些“坑点”,它能很好转移重疾风险。新手选的时候,多对比条款、找专业顾问咨询,别被片面的“坑”论吓到,也别盲目买~
发布于2025-8-26 22:12 苏州
当前我在线
直接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