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险产品中的“收益高”,其实需要仔细辨别——很多宣传中的“高收益”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我举个真实发生过的北京案例帮你理解:
前几年北京某保险公司推出过一款分红型年金险,广告中演示的“预期收益率”高达4.5%。很多客户冲着这个数字投保后才发现,实际结算利率只有2%左右,甚至有人第三年提前退保还亏了本金。
这是因为:
预期≠保证:
演示收益都是假设情景(通常分低/中/高三档),实际可能比最低档还低
万能险保底利率一般1.75%-2.5%(写进合同)分红险保底收益率0%(全看保险公司经营情况)投连险更像基金,可能连本金都亏损
费用吃掉收益:
北京王女士投保某产品时,15万的保费中有2万直接被用作初始费用,剩余的钱才开始计算收益
前5年退保还要扣3%-1%不等的手续费部分产品还有账户管理费
时间陷阱:
很多产品的"高收益"要锁定10年以上
例如某产品需要缴费5年后才能按4%复利生息,但是北京张先生在第6年急用钱取出时,发现实际到手收益不到1%
特别提醒:保险历史上发生过真实风险事件
2008年北京某外资公司的投连险暴雷,有投资者30万本金三年后只剩22万。保险合同写明"不保本",但很多客户投保时被销售误导说"比基金安全"
常见误区:
1、 把保险当理财工具:买保险重点应该看保障功能而不是收益率,理财收益超过3%的要警惕
2、忽略“封闭期”:多数产品要持有8-10年才能实现演示收益,提前取出大概率亏损
3、盯着收益忽视保障:某重疾险每年分红300元,但50万的重疾保障才是核心价值
建议:
如果你看到"收益高"的保险产品,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这笔钱能否承受5年内不能动用?
2、合同里写的保底收益是多少?(而不是销售说的)
3、是否牺牲了必需的疾病/意外保障额度来买这款理财险?
在北京地区尤其要注意:很多银行网点代销的保险产品会用"存款替代品"的话术引导中老年人购买,一定要看合同条款而不是宣传单页。
发布于2025-2-15 11:45 北京



分享
注册
1分钟入驻>
关注/提问
13717618618
秒答
搜索更多类似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