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德国没有所谓的“股权文化”。缺钱的德国公司会向银行借贷融资,而不像美国公司那样倾向于出售股权融资。今天的美国即使一个不盈利的互联网公司都可以通过出售股权轻松融资,但德国人不会这么做。
其次,德国人不喜欢欠债。德国人的消费原则是“先存钱,再消费”——年轻人也是如此。在德国,80%的交易都是现金支付,甚至有些是大宗交易。在德语里,“债务”(Schuld)和“过错”或是“罪过”是一个词——这把德国人对“债务”的警醒态度解释地很清楚。
为了鼓励更多的家庭持股,德意志交易所集团(DeutscheBörseAG;DBAG)做过诸多尝试,其中包括组织“股票日”活动,以及在购买一些蓝筹股以及一些基金交易中豁免日常交易费等优惠。但这些小恩小惠都是杯水车薪。
除了德国文化本身的抵触心理,现实中政府的相关政策与监管也并不鼓励市民炒股。
德国对股票收益收税,税收政策持有股票分红的公司员工也没什么优惠。当然,类似的税负在金融业发达的英国也同样存在,从开户,到购买股票以及收益,英国对炒股的每个环节都征税。
更重要的是,德国政府对“投资咨询师”或是“理财师”这些行业都监管十分严格。根据消费者保护法,所有咨询师师不论在什么场合会见客户,都必须要在之前宣读基本建议,即“股市有涨有跌”。这基本和欧盟范围内必须要在香烟盒子上印“吸烟会死”,而不是“吸烟有害健康”同理。
每一项针对这些金融从业人员的投诉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大麻烦,严重的会有牢狱之灾。这让“理财师”们在德国如履薄冰。同时,除此之外,投资咨询师们每一次会见客户都要在事后做一个正式的会谈记录,据称很多理财师为了做这个记录每次就要耗时一小时。
即使是在金融电视节目中,专业人士也不会劝说德国人买股票或是介绍个股细节。其实即使有专业人士鼓动,也不会改变德国人的理财观念。之前多年的市场调研发现,只有大概7%的德国人认为存钱是为了增长财富,他们存款的主要目的有三:“养老”,“应急”以及“大宗商品购买”。这又是符合德国人不喜欠债的民族特性的。
同样,英国和法国家庭在金融危机之后最忧心的问题也都都是养老,对养老的重视超过了医疗保险,住房或是失业,子女教育。巴黎Cac股指一年内也上升了约20%,也没见法国人为之狂热。与对股市的谨慎态度相反,为了保障自己年老后的优质生活,近70%的法国家庭至少拥有一份保险合同。法国人寿保险产品投资方向多样,从投资股票,债券,到混合投资一应俱全。
如何在退休后享受更加优质的生活?似乎存钱是一个传统却实际的有效途径。英国原本并不是一个爱存钱的国家,但政府也开始鼓励市民为长远考虑开始存钱。
发布于2018-12-5 17:32 成都
当前我在线
直接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