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型上涨
发布时间:2018-1-11 10:53阅读:726
“直线型上涨”背后,2017年的香港新股市场有着不错的成绩单。据港交所统计,2017年港交所共有174家新上市公司,较2016年的126家上升38%。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外资投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小米管理层在圣诞期间会见了多家香港的投行,近期会决定由哪家银行做保荐人和承销商。该名投行人士称,香港市场目前对于科技类公司非常追捧,且从文化上来说,很多民企认为香港市场比美国市场更容易亲近。此外,小米很可能成为香港首批“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近日表示,2018年第一季度,港交所计划推进上市规则的细则咨询,实施最有利于香港市场发展、最能保持香港国际竞争力的方案,尤其是一定要设定好相应的投资者保护措施。
市场分析认为,随着“同股不同权”的落地,香港市场将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富有活力。目前,很多新经济公司都对香港的上市机制改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近期港交所已经收到了越来越多新经济公司有关来港上市的咨询。
香港IPO市场受捧
香港新股市场近期十分火爆,不少公司都在为赴香港上市做足准备,原因与香港新股上市制度的改革不无关系。
就在2017年12月15日,香港市场迎来了20多年以来最大改革,港交所宣布,正式拓宽现行上市制度,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在主板上市。
2014年阿里巴巴考虑在港上市时,就提出希望保留同股不同权的合伙人制度,首度激发“改制”热议。李小加也撰写多篇文章探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马云当时表示,希望即使上市后,创始团队仍可紧握公司掌控权,为此希望维持合伙人治理制度。不过,当时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等坚持“所有股东应得到平等对待”,最终阿里巴巴转到美国上市,使得香港错失当时“史上最大IPO”,港股也无法实现阿里巴巴和腾讯控股“比翼双飞”的局面。
一名市场人士称,一旦“同股不同权”的具体方案落实下来,香港很可能成为阿里巴巴的第二上市地,重新盘活香港的金融市场。实际上,除了科技类股份,也有金融类股份也准备赴港上市,有消息人士称,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已经邀请投行竞标,为其安排香港IPO事宜,预计筹资至少20亿美元,预计公司的IPO将在2018年进行。
良好的市场气氛使得在港招股的公司多获得了超额认购。数据显示,2017年,香港新股市场共有96%的IPO获得了超额认购,在获得超额认购的项目中,有48%获得超额认购20倍以上。市场人士分析认为,2018年很可能将延续这一态势。
德勤曾在一份报告中称,上市规则修订及拓宽香港上市制度的计划,将会吸引更多公司在香港上市,目前已有接近160家企业递交上市申请。
高盛股票资本市场部中国区主管王亚军曾经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称,香港在2018年集资额有望达到400亿美元,是2009年以来的第二高,且很多公司都是来自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行业。
此外,2018年,包括沙特阿美、陆金所及蚂蚁金服在内的公司上市地选择获全球关注,安永亚太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蔡伟荣称,相关公司融资额以数百亿元计,这三家公司是否选择在港上市,将决定香港2018年集资额是否可进入全球前三。他预计,若相关大型企业顺利在港上市,2018年新股上市融资额将超2000亿港元。
市场人士预计,2018年IPO活动,将会成为刺激港股成交量增长的一大因素。普华永道企业客户主管合伙人黄炜邦表示,随着“同股不同权”等新规落实,可吸引更多内地新经济股来港上市,预计相关新经济股融资额占比可提升至约四成,预期融资额还未包括市场预计集资额巨大的国际石油公司。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