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小科普——过度投资的定义与动机
发布时间:2018-1-4 09:49阅读:2154
企业进行投资应遵循的一条最基本的法则是投资项目的净现值NPV>0的项目。只有当投资项目NPV>0的项目,才能增加公司的价值。然而,许多公司却将资金投资到那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上、Jensen和 Meckling (1976)的研究结果证明,公司努力运作的成果由公司股东拥有,但是成本却由公司的经营者来承担,这样以来就必然会造成经营者的决策偏离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残酷局面。1986年,Jensen《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成本、公司财务与收购》一文中,假设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进而引入了投资过度问题,并将其作为自由现金流量理论的基础论据。1989年,Lang和Lizenberger提出了众所周知的“过度投资假说”,这一理论是基于股利政策,研究并检验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的存在的可能性。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量,容易成为“过度投资”公司,即会接受一些NPV<0的投资机会,表现为其托宾q<1。 <>
过度投资是指企业将资金投资于净现值(即NPV)为负的投资项目,从而将有损公司价值,也是降低资金配置效率的一种投资决策行为。
有关过度投资的动机研究方面Jensen (1986)研究结果证明经理们会为了牟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就是会利用一些手段来对公司进行规模扩张,而他们进行公司规模扩张的大部分手段则是利用自由现金进行项目投资,有的经理们一心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甚至会将自由现金投资于NPV<0的项目,从而造成公司的直接损失。jensen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指出,在信息不对称且拥有自由现金流量的情况下,经理人不是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自由现金流量支付给股东,而于将其投资于能增加经理人私利但损害股东财富的项目上,造成过度投资。 <>
<0的项目,从而造成公司的直接损失。jensen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指出,在信息不对称且拥有自由现金流量的情况下,经理人不是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自由现金流量支付给股东,而于将其投资于能增加经理人私利但损害股东财富的项目上,造成过度投资。 <>0的项目,从而造成公司的直接损失。jensen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指出,在信息不对称且拥有自由现金流量的情况下,经理人不是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自由现金流量支付给股东,而于将其投资于能增加经理人私利但损害股东财富的项目上,造成过度投资。 <>
<0的投资机会,表现为其托宾q<1。 <>0的投资机会,表现为其托宾q<1。 <>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别再错过下一波行情!国泰海通眼中的2025“十倍股”摇篮在哪里?
2025-09-01 11:19
-
速看:9月重磅政策密集落地,1日正式执行,影响你的生活
2025-09-01 11:19
-
速领:50+基金理财必备工具,效率直接拉满!
2025-09-01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