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库存的不止钢材煤炭,还有2.6亿吨玉米
发布时间:2016-10-11 08:56阅读:314
[摘要] 据悉,包括收购费、做囤费、保管费和资金利息等,每吨粮食库存成本在252元左右。照此计算,目前2.6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高达650亿元。
时代周报记者 刘科 发自杭州
如何消化越来越多的玉米库存,成了中国粮食主管部门现在最头疼的一件事。
自2008年国家在东北、内蒙古地区实施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后,玉米库存逐年上升,目前高达2.6亿吨左右。
十月,正逢秋收,新季玉米又陆续上市,失去托市价格支撑的全国玉米均价全面下跌。10月9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9月下旬,国内玉米每吨价格为1678元,而9月上旬,玉米每吨价格为1825元。月内跌势明显。根据卓创资讯的最新数据,截至9月底,国内玉米均价为1673.75元/吨,一周累计下跌92.75元/吨,同比跌幅为16.83%—国内的玉米价格已跌至近10年里的最低点。
今年是玉米托市收购改革的第一年。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宣布:将取消东北四省区的临储玉米收购政策,转而实施种植补贴政策。
这被外界视为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瓶颈的一次关键探索。玉米收储的改革经验,将为稻谷、小麦的收储变革探路。中农办主任陈锡文今年早前曾公开表示:“针对玉米的改革必须要先行,因为面临的矛盾非常尖锐,再往后,小麦和稻米的改革也必须跟进,拖的时间不能太长。”
临储政策
中国不对外公布粮食库存数字,而据有关官员此前透露,中国临储玉米的库存总量已达2.6亿吨,远超国内玉米一年的消费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玉米总产量为2.24亿吨,较上年增加893.4万吨,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如此庞大的库存,缘起于粮食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备灾、备战,实行了多年的储备粮制度。1990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历史上数量最大、管理严格、调得动、用得上的粮食储备体系。当年,国家粮食储备局成立,但此时的粮食都由地方粮站收储,储备粮的经营很容易受地方利益影响。
2000年,国务院决定对粮食流通进行体制改革,并成立了中储粮。中储粮负责收储国家所需的粮食,但具体到收多少、何时收、何时轮换、轮换多少等问题,由发改委、粮食局等部门共同商议,并最终报国务院拍板。
2004年,国家为解决农民“卖粮难”等问题,实行托市收购政策。国家往往会在每年农民种粮之前公布一个价格,即最低收购价。粮食成熟后,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即会启动托市收购。托市收购的执行主体是中储粮。
2005年,国家开始对水稻实行托市收购。2006年,对小麦实行托市收购。2008年后,国家对玉米在东北地区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临时收储与最低收购价收购类似,均可划分至托市收购的范围之内。
执行临储收购政策后,因为效益明显且稳定,玉米种植面积逐步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第9次连增,玉米产量首次超过稻谷,跃居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
此外, 2012年以来,随着玉米临储价格的提高,临储收购量与年俱增,从2012/2013年度的3083万吨,涨至2013/2014年度的6919万吨,2014/2015年度更增至8329万吨。
截至今年4月底,2015/2016年玉米临时收储结束,尽管国家已经将每斤的收购价格调低了0.12元至1元,但玉米的临储收购量仍旧创纪录地突破了1.2亿吨。
巨大的玉米国储库存,不仅带来财政资金负担,同时也在消耗巨大的库存费用和利息费用。据悉,包括收购费、做囤费、保管费和资金利息等,每吨粮食库存成本在252元左右。照此计算,目前2.6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高达650亿元。
今年4月,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叶贞琴指出玉米库存偏多的三个原因:一是生产的快速发展。二是在生产发展的同时,消费需求不足。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玉米食用的需求下降,深加工用量减少,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生产发展速度。三是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增加比较多。
弘业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网址:http://blog.sina.com.cn/u/5199246754
弘业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网址:http://qhkh.cofool.com/view-442.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