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从汇率角度看G20峰会
发布时间:2016-9-6 20:33阅读:511
摘要:
回顾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几乎一直演绎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规律:从金本位的固定汇率到无序浮动,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对固定,之后又陷入浮动“混战”,牙买加体系确立后,各国汇率更是在经历由固定到浮动再到固定的循环。当前G20峰会在杭州召开,国际货币体系有哪些新的变化?还能否达成新的有效统一的汇率协议?本专题尝试加以分析。
G7霸权时代,发达货币主导。二战以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发端于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二战期间货币竞争性贬值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以美元为单一世界货币的固定汇率时代。尽管这一体系在70年代初以破产告终,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得以确立。1975年,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G7)正式形成,在G7的主导下“牙买加体系”正式形成,这一体系可谓是“不成体系的体系”。纵观整个20世纪,国际货币体系构建和协调的主动权几乎均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几乎无话语权。
新兴市场崛起,G20峰会诞生。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本世纪以来发达经济增速已经很难单独引领全球增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政策协调中不可忽视的角色。1999年G20正式成立,其与G7最大的不同在于兼顾了不同地区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覆盖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额分别约占全球的90%和80%。08年由美国提议将G20部长级会议提升为领导人峰会,开启了全球经济治理与合作的新阶段。而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IMF改革,均凸显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在逐渐增强。
全球经济低迷,汇率难成共识。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货币疲弱,都希望压低货币来提振经济复苏,而新兴经济体如中国人民币当时则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G20首尔峰会达成共识,提出《首尔行动计划》,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但近两年来,美国经济逐渐复苏,日、欧延续低迷,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增速放缓。汇率波动再度加剧,新兴货币贬值严重,例如14年6月至今,人民币对美元贬值7.72%、印度卢比贬值11.56%,巴西雷亚尔贬值幅度达到29.5%。在此背景下加强政策协调、降低竞争性贬值预期显得更为重要。但由于各国经济低迷、共识仅具有框架性和指导性、缺乏强制力,汇率问题再难达成更多深层次共识,甚至很少被单独讨论。
杭州峰会:避免竞争性贬值,增加沟通与透明度。本次G20杭州峰会汇率问题并不是主要的议题,关于汇率议题的讨论将主要基于今年前三次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成果。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中国将继续维持基于市场的灵活的汇率机制,强调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第二,未来各国在汇率问题上将会加强沟通,避免竞争性贬值。
总体而言,当前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单独的一个或几个国家已经难以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再加上各国经济持续低迷,要想建立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非常困难。本届G20杭州峰会将会致力于减少汇率的过度波动和无序调整,政策沟通与透明度将会提升,这也是在没有强约束机制下,对论坛成果落实的一种加强与促进。
(责任编辑:DF064)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