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沪港通对银行股投资带来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4-9-17 11:48阅读:671
事项:2014年4月,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将在6个月内推出“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简称“沪港通”)。港交所于8月24日公布,为期两天的沪港通连接测试已告顺利完成。上交所在近期向各家证券公司下发了《港股通全市场功能测试方案》的通知。沪港通首轮全网测试于8月30-31日启动。随着沪港通全网测试的启动,沪港通准备已经进入冲刺阶段。
观点:
交易机制灵活,对QFII/QDII互补大于替代我们认为沪港通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投资品种广泛;2)额度控制防止推出初期的过度投机;3)投资者门槛低。港通的推出对已有的QFII/QDII造成一定程度分流,但基于投资标的、投资自主性、交易模式的区别,对两地的投资者来说沪港通对QFII/QDII更是一个补充。
沪港通对银行股投资带来了什么?银行股的估值差及稀缺性:市场对沪港通最直观的利好解读和标的筛选的标准基于两个方面:在两地市场的稀缺性以及AH的估值差修复。银行股存在约7%A/H折价,但并不是折价水平最大的行业。沪港通的推出,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使得A/H股折溢价收窄,但是并不会使得折溢价完全消失。银行作为整体行业并不缺乏稀缺性及流动性,但其中优质稳健、估值相对较低的纯A股股份制银行(浦发)以及城商行(北京\南京),仍有向H股平均估值靠近的可能性。
海外资金对银行股配置偏好:就银行股配置的仓位排序来看,QFII>RQFII>A股公募基金;即使扣除QFII战略投资资金,我们预计外资主动性资金投资A股银行比例仍高于公募资金。从整体新增资金规模来看,沪港通3000亿元规模大约占到目前A股市场主动性公募资金规模的45%。按照5-10%配置到银行股,大约会增加银行股配置资金150-300亿。相比目前RQFII约180亿以及主动性A股公募120-150亿左右的银行配置资金而言,增量仍相当可观。
DDM模型对银行股投资价值的重估:我们认为新增资金会影响到大盘蓝筹的价值重估。从DDM模型而言将从三个方面的因素向价值回归:①分红率:H股上市银行估值与股息分配率呈明显正相关。沪港通带来的增量资金会对A股高股息收益率的银行品种有所偏好。高分红率的标的估值可能会有重估;②无风险收益率:由于H股资金的海外融资成本明显较国内资金成本要低,因此引入海外自由资金,对降低银行等大盘蓝筹的无风险利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③Beta值:我们估算A股银行的Beta水平大约为0.96,而港股大约为0.90。我们预计伴随其投资周期的拉长、配置比例的一定提升,可能会影响银行股的Beta值趋于相对稳定。
投资建议:维持行业“中性”,关注后续资金催化维持行业“中性”评级。我们认为近期推出的包括约束存款波动、同业拨备等政策对行业基本面影响偏负面。除无法覆盖的浦发、平安,我们维持对于北京银行的推荐,建议关注基本面相对稳健的农行、中行对于负面政策的抵御能力。
板块的上行推动因素是日益临近的沪港通开闸和海外资金的持续流入。
行业主要风险:经济复苏、沪港通推进低于预期,银行资产质量加速恶化。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