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加码 让资本市场吹尽狂沙
发布时间:2016-6-26 19:48阅读:582
【股市笙歌】
并购重组市场的资源倾斜和定价体系,将因为监管规则的变化,得到一定程度的重构。
杨苏
近期最热门的话题无疑是不断加码的监管措施。先是监管部门对有关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然后很多看上去板上钉钉的重组方案出现各种状况,出现已过会企业被要求二次上会,之后否掉的罕见情形。周五一家知名公司借壳某停牌公司的方案也终止,这家公司甚至还没来得及复牌。
概念炒作被强力监管,重组并购也不再轻易通过,这让许多投资者心生凉意。不过,笔者与上市公司高管和监管人士交流,他们反倒有不少肯定的声音。当然,谁也不想方案被否发生在自己身上。
肯定的声音主要源自于对资本运作的净化预期。自从几年前A股进入并购重组大潮以来,越来越多的并购重组方案涌现,许多方案设计精巧,规避了借壳上市,从而避免了等同IPO审核;有些方案将购入资产大幅溢价估值,一两年后现出原形,利润不及承诺却没有根据承诺补偿投资者;更常见的是,每一年A股市场都有一些热门的主题概念,被相关行业公司充分挖掘,并装入上市公司。许多资本玩家赚得盆满钵满,最后留给中小投资者一地鸡毛。
有了如此赚快钱的方式,那么老老实实搞业务做并购的公司,不是傻子就是毅力惊人了。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即便有一些并购重组项目上会被否,但是稍作修改后再冲关一般都获得通过。如此一来,方案被否反而成了抢筹的大好时机。
又比如,创业板公司一直严厉禁止被借壳。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家创业板公司发生过实际控制人变更,其中大比例公司新实控人来自其他行业。有的公司随后装入其他资产,步步为营精心设计。实际上,其完成借壳上市,但在其中每一步并没有违反相关规定。
因此,风声突然变紧,一定让很多人感到不习惯。有公司因为涉嫌欺诈发行上市,近期屡屡被媒体报道可能遭到监管部门强制退市;有中介机构因为一单业务出现问题,导致相关业务全部遭到暂停,严重影响自身经营,这样重手倒逼机构自查自省的严厉监管,确实在近几年鲜见。
资金是逐利的,越是暴利越是前赴后继。当监管风险成为真正存在的风险时,资金也会被逼向更加有经营实效的并购重组方案,而不是那些设计精巧、概念火热的公司。当然,从另一方面讲,一旦监管部门回到之前的宽松风格,这些资金依旧会追逐更大的风险和收益。
相信并购重组市场的资源倾斜和定价体系,也将因为上述监管规则的变化得到一定程度的重构。最近一年,很多市场知名私募机构举牌公司,找到热门或不热门的资产注入,未来减持赚一大笔。这意味着类似运作收益,远远超过二级市场投资。但是,许多拉郎配的资产估值,实在高得离谱——经常借助收益法评估规则,最近一年收入暴增从而获得高溢价的估值。现在监管如此严格,相信上述许多机构已经萌生退意,而且许多资金砸在里面可能很难挽回。
美国大公司的发展史以及国内少数大公司创业史告诉我们,并购重组是必不可少的方式。市场愈发规范之时,正是投资者从中掘金的最佳机会。“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投资是一次长跑而不是冲刺,许多认认真真拓展上下游产业链的上市公司,尽管行业并不火热、业绩兑现也不够快,但是很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收益。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