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市场脉络2016年6月21日
发布时间:2016-6-21 15:24阅读:321
国家外汇管理局20日公布,5月银行结售汇逆差817亿元人民币(等值125亿美元),较4月收窄。1-4月,银行结售汇逆差分别为544亿、339亿、364亿和237亿美元。国家外汇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今年以来,我国跨境资金流出压力逐步缓解,更加反映国内经济基本面。在我国经济运行总体符合预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保持中高增速的情况下,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在中长期保持基本稳定的格局有坚实基础。我国市场主体的涉外收支行为继续稳步调整。一是购汇意愿进一步减弱,部分渠道的外汇融资明显回升。5月,衡量购汇动机的售汇率(客户从银行买汇与客户涉外外汇支出之比)为73%,较4月下降2个百分点。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等进口跨境融资余额增加3亿美元,其中
外汇融资余额增加74亿美元,较4月多增113%,连续3个月回升,显示企业对外债务去杠杆化步伐放缓。二是结汇意愿继续上升,境内外汇存款下降。5月,衡量结汇意愿的结汇率(客户向银行卖出外汇与客户涉外外汇收入之比)为67%,较4月上升4个百分点。外汇存款余额减少88亿美元,4月为增加9亿美元。这些都显示企业和个人保留外汇的意愿减弱。由于英国脱欧公投和美联储议息两个风险因素的影响,预计人民币汇率在6月和7 月都将保持弱势。但我们判断,三季度末人民币汇率具备再次走强的条件。原因有三:一是,季节性因素可能带来贸易顺差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二是,人民币可能在2016年9月正式进入SDR 货币篮子,带动一些经济体参考该货币篮子增加配置人民币资产;三是,中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开放政策有望持续发酵,为中国带来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
6月20日,央行开展了1700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这一单日操作量不仅创下了近2个月的新高,也令公开市场连续第5个交易日实现了资金净投放,令一些市场人士对半年末资金面的悲观预期逐渐消退。本周首个交易日,逆回购单日操作量便创下了今年4月25日以来的新高。此间,央行单日逆回购规模多在千亿元规模以下。昨日央行突然提高逆回购规模,主要是因为周一逆回购到期量较大。数据显示,周一公开市场上有1100亿元的逆回购到期,在昨日1700亿元逆回购投放后,当天实现资金净投放600亿元,这也是公开市场连续第5个交易日净投放资金。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虽然昨日逆回购规模重返千亿大关,但实际的净投放资金量仍保持在相对温和水平。数据显示,此前的4个交易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单日净投放资金规模分别为250亿元、100亿元、300亿元和400亿元。可见,虽然公开市场连续资金净投放,但实际净投放资金的规模有限,货币政策依旧保持稳健。中信证券明明债券团队指出,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几乎实现了流动性投收的完全对冲,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导向,央行依然着重维持资金面的平稳格局,货币政策更趋实质稳健。
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6月第二周,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白条肉出厂均价涨至26.60元/千克,较前一周下跌0.34%。同期,商务部监测全国白条猪批发价为26.64元/千克,较上周下跌0.37%。卓创资讯的最新数据则显示,6月20日,全国生猪均价在20.0元/公斤,虽然同比涨幅仍然超过三成,但较7日时的价格已经回落了1.0元/公斤,降幅为4.76%。端午节后猪肉价格下滑明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节后需求回落,且气温高,下游市场处于消费淡季,猪肉销售压力大;二是生猪价格快速下滑,成本下降对猪肉价格造成较大影响。“端午过后需求回落,屠宰厂屠宰量下滑,企业趁机压价,正好农忙结束,前期压栏或者无暇卖猪的养殖户集中出栏,而且体重都比较大,尤其是现在天气热,消费者不喜欢肥猪肉,所以大猪价格下跌也影响了适重猪价格。”刘丽说,短时的供应明显增加是造成生猪价格快速下滑的主要原因。猪价格回落的主要原因在于前期价格高涨,业者均认为价格能突破22元/公斤,因此压栏惜售。但由于端午节后消费回落明显,屠宰企业对生猪采购量有所下降,并有压价动作,养殖户看到价格没有涨到预期还出现回落,开始纷纷抛售,导致市场大猪较多,呈现供大于求,价格连续回落。通胀从5月起逐步回落,8月或将跌至年内低点。他表示,预计猪价高点将出现在三季度,但是同比增速的高点出现在二季度,同比增速将在三季度放缓。此外,当前中国的货币存量已经处于高位,货币供应量上升对通胀的边际效应在弱化。从2013年下半年至今,M2的快速上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虽然依然有效,但效果变弱。并且,央行仅通过各种货币工具维持相对稳定的流动性环境,货币政策基调更偏中性。2016年一季度,M2和信贷的同比增速均较高,但是推升CPI的幅度却低于历史同期。展望下半年,M2和信贷的同比增速趋势性向下,经济上行力度进一步走弱,四季度下行风险增加,因此预计四季度通胀高点难以超过上半年。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