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指异动凸显流动性困局
发布时间:2016-6-4 13:52阅读:756
【明眼看市】
在市场回归常态,逐步恢复自主运行的大背景下,应该考虑让股指期货交易实现正常化。
5月份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股市集体大涨,但令人诧异的是,盘中沪深300指数合约突然出现暴跌,成交价瞬间被打到跌停位置。尽管很快被拉起,但这20秒的异动,还是在投资者中产生某种不安情绪,很多人事后仍然心有余悸。的确,如果大盘当时不是处于强势反弹中,期指这样的走势很可能造成市场恐慌,并且对整个大盘的正常运行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事件发生后,有分析认为这很可能是“乌龙指”行为,也就是操作者发错指令。如果真如此,那么问题倒也简单,因为这毕竟是小概率现象,而且只要操作方加强管控,还是能够得到有效防范。不过,据有关部门介绍,实际情况是某套保客户以市价成交的模式,做空398手IF当月合约。由于下档接盘不足,导致合约价格持续下跌,并且触发了某些程序交易客户的技术性卖盘,从而导致瞬间跌停。
在这里,人们感到疑惑的是,明明知道现在期指成交清淡,那个套保客户为什么会在市价委托时选择一次性下单,而不是逐笔下单的方式呢?因为后者通常不至于引起价格的异动。但是,这样的疑虑更多是基于技术操作层面的。在此更加需要大家研究的是,为什么在期指交易中通常使用的一次性市价委托的方式,此次会惹出麻烦?
原因需要追溯到去年股灾以后股指期货交易模式的改变。当时大盘持续下跌,社会上有些舆论认为,有人蓄意利用股指期货做空,营造利空氛围,因此要求关闭股指期货。而有关方面经过慎重考虑,感到在“救市”的特殊背景下,需要对包括股指期货在内各种交易中的过度投机行为进行抑制,因此决定限制股指期货的交易。具体来说,就是对非套保的交易,每天只能开仓10手,对当天开仓又当天平仓的交易,手续费大幅度提高。这样一来的结果是,股指期货的交易一下子萎缩下来,其价格发现功能明显缺失。虽然对于套保交易的仓位管理仍然沿用过去模式,没有10手限制。但由于作为其对手盘的做多操作,现在并不存在套保的机会,因此开仓是有限制的。这样一来,也就使得套保交易因为交易对手的稀缺,事实上也无法正常进行。
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本周一当套保空单出现时,因为市场上一时没有与之对应的做多盘承接,在市价交易模式下就形成连续下跌,酿出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所幸的是,在当时特殊的市场氛围下,投资者没有因此而出现恐慌,并且迅速平息风波,避免行情的失控。但是,谁又能说如果再次遇到这类事情,市场还有这种幸运呢?在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的情况下,发生这类事件是必然的,而不发生才是偶然的。
问题很清楚了。虽然当初对股指期货交易进行限制,有着一定的理由,但这只能是临时措施。在市场回归常态,逐步恢复自主运行的大背景下,应该考虑让股指期货交易也实现正常运行。很多人担心首次公开募股(IPO)恢复会对股市有很大冲击,但是去年年底IPO重启之后,行情并没有受什么影响。
就股指期货来说,它本身是一种金融工具,其交易层面的特征是中性的,故无所谓有利于做多还是做空。一个健全的股指期货市场,能够为大资金进入股市提供对冲手段,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价格发现与风险控制的作用,是有利于稳定市场的。当然,从实践来看,过去的确存在一些以高频交易形式表现的过度投机行为,而这应该是通过加强监管,提高规范化程度来解决,而不应该因噎废食,将临时管制措施常态化。
一笔错误的交易,带来了市场的异动,也引发了市场的思考。如果这能够促进市场管理的完善,这个代价也算没有白费。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