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松珩:投资关键因素却难捉摸 6月对冲为王
发布时间:2016-6-3 21:38阅读:384
托还是举,这是一个问题。
如今投资陷入困境,供给过剩和需求萎靡同时挤压,而决策层似乎也并不乐见完全市场化的“去产能”:参照英美和韩国,去产能都伴随着工人失业、社会动荡和一代人的痛苦记忆,英国工人阶级到现在都不愿原谅撒切尔夫人,那么行政“去产能”就必须得要“走钢丝”了——不容忍失业意味着必须得财政政策必须在恰当时候发力,去产能又意味着必须长期处于震荡状态,单从字面上看,大家便能发现这样的组合有多矛盾。
对后续政策的预判,你我矛盾,金融市场矛盾,这种分歧反应在金融市场上就演变成了暴涨暴跌——5月以来,受到政策趋紧的传闻和权威人士的新闻影响,大宗商品和股市受到剧烈冲击,债券则快速走强,而到了下旬至6月初,市场的风险偏好又整个掉头,股市强烈反弹,大宗商品筑底,而债券又高位回调。
在这样的纠结市场里,应该怎么做投资?
单拿近两个月来说,由于一季度信贷增速太过迅猛,人民银行首先对刺激政策用力过猛进行了窗口指导,随后4月末抑制大宗商品价格投机,强行降温,5月初谈L型底;随后又大谈经济开门红,S型增长理论,似乎在为一季度的开门红辩解,财政部则“恰如其分”地表示杠杆率较低,未来还有刺激经济的能力。
仅是两个月的时间里,对市场的“前瞻指引”就从看空到看多,也无怪金融市场如无头苍蝇那样四处乱撞了。
当然,这样的“快速转变”也是因为“稳就业+去产能”这一艰难的政策目标,导致只能以时间换空间,期待经济的内生动力创造出就业需求,来承接过剩产能倒闭带来的失业人群。
从宏观策略的角度出发,影响大类资产走势的不外乎有以下两种动力:流动性以及风险偏好:流动性决定了是否有钱来投资各类资产,而风险偏好则决定了钱会更偏好哪一类资产,比如在经济过热期,风险偏好高涨,钱就最青睐大宗商品,最不看好债券。
而这两种动力又通过三个主要因素来决定:实体经济景气度、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三者共同影响着风险偏好及流动性这两个因素,简单的说,实体经济越强,风险偏好越大,流动性越小;财政政策越强,风险偏好越大;而货币政策越强,流动性最好。
而现在,受到外汇和经济两方面挤压的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上越来越稳健,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财政政策了:如果托而不举,那么就该买股买债;如果又托又举,那么就该买商品卖债;如果去产能、供给侧改革,那么就该卖股买债。
可偏偏,这个因素却是最难捉摸的。
政策不连续性导致很多预测指标开始失效——由于转变过快,往往指标才刚刚反应,行情便已结束,而若没有内幕消息,紧跟市场,那宏观策略还不如看K线来的准确。
既然如此,倒不如眼光长远一点,靠对冲来抵消短期的波动——从长期看,必然要走上去产能的道路,不管是行政化的还是市场化的,所以长期来看,股票和商品必然会经历阵痛期后才会真正反转。
所以,我们大可在资金紧张时期配置一些稳定的债券,同时通过多空对冲的方式来同时做多股市、做空商品,将政策波动的风险对冲掉。
不过,目前的状况依然非常不稳定,一方面,行业下行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不断的“刺激-紧缩”周期也会让实体经济参与者无所适从,甚至会因为决策失误,追着市场跑,导致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不过说不定也有惊喜,在美国经济刚刚出问题的时候,政府也试图用超发货币和财政刺激来掩盖问题,但长期刺激导致了较高的负债率和畸形的通货膨胀,让民众对滞涨的恐惧更甚于对失业的恐惧,无数请愿信寄到美联储要求压制通胀,这才让政府改革的动力增强而阻力变弱,顺利的带来了里根和沃克尔的经济改革。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中信证券现在可以买黄金吗?有人知道吗?
2025-10-27 09:22
-
业绩反弹!2025年10月最新【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全汇总~业绩反弹!2025年10月最新【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全汇总~
2025-10-27 09:22
-
都说【宽基指数】好,它究竟是啥?具体有哪些?
2025-10-27 09:22


当前我在线

分享该文章
